日据时期中国东北文化人群像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yuanner
2014-11-05
陈隄(1914年——),中国辽宁省辽阳人,本名刘国兴。上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参加左翼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并担任《大北新报》、《滨江日报》等报纸副刊的撰稿人。1942年1月1日早8时在任教的哈尔滨南岗小学被捕,1942年11月6日转押长春,1942年12月23日押入新京刑务署(监狱),1945年8月15日光复后出狱。1956-1958任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后在黑龙江大学任教。
张鸿恩(1918年——2012),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人,伪满时期担任《国民画报》杂志编辑。夫人杨絮是伪满时期著名女作家、歌手、话剧演员,解放后杨絮入狱3年。
李正中(1921年—),中国吉林省伊通县人,作家、书法家。1941年毕业于伪满洲国法政大学,就职于伪满新京地方法院法官。他曾冒着风险为被捕的大学同学、中国国民党地下党员梁肃戎(后来曾担任台湾立法院院长、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做辩护律师。1945年战争胜利后,他曾主编《东北月刊》,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1955年转业到辽宁省沈阳石棉制品厂任教师,后来受到审查,做过装卸工,被打成反革命,上世纪80年代获得平反。
张杏娟(1923年——2012年),生于中国北京,笔名朱媞,李正中夫人。她是伪满洲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出版过小说集《樱》等。1947年,她与丈夫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后转业到辽宁省科学器材公司工作,1983年离休。
田力健(1919年——),本名孟庆祥,中国吉林省长春人,“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翻译,同时担任放送剧(即广播剧)编剧、导演、演员。曾因翻译文章《马克思看人生》遭到日伪警察的关押审查。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成为文工团团员。1949年以后到长春市广播电台工作,任文艺部主任。
李民(1918年——),本名王度,中国吉林省吉林市人,诗人、小说家、电影编剧。1936年留学日本,1939年初因左翼倾向在东京被捕,后经家人营救被驱逐出境。1939年12月入“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共有6部剧本搬上银幕。1943年6月因受到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而逃离伪满洲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曾因任过伪职在北京入狱,1949年以后受到多次审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获得平反。
徐放(1921年——2011年),本名徐德锦,字润泽,中国辽宁省辽阳市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在伪满洲国时期发表了大量抵抗文学,1943年逃离伪满洲国。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6年去延安。上世纪50年代初担任《人民日报》副刊编辑,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蒙冤入狱、劳改,1980年获平反。
马寻(1916年——2012年),中国辽宁省沈阳人,本名马家骧,笔名骧弟、金音等。毕业于沈阳第一师范、吉林国立高等师范,1938年任教于齐齐哈尔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2年到长春任职出版社编辑和电影公司编剧,出版过诗集《塞外梦》、《宵行》和小说集《教群》、《牧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影”,后任职东北画报社,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获平反,20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
鲁琪(1923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本名鲁启智,笔名风原、华青等,伪满洲国唯一的文科大学——王道书院的学生。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在长春被捕,1945年6月被判5年徒刑,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释放。1949年以后曾任黑龙江省文联主席等职,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电影剧本《大渡河》、《勿忘我》、《绿川英子》等。
李季生(1922年——2013年),中国辽宁省熊岳县人,毕业于熊岳公学堂、伪满新京(长春)新闻通信记者养成所,1940年任“满洲国通信社”记者。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受牵连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犹豫执行”(即缓刑)释放。1945年以后曾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以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
姜静芳(1918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毕业于盖平女子国高,笔名银燕。1944年初就职于伪满官需局,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犹豫执行”(即缓刑)。1945年后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
孙萌(1927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原名侯庚芝,笔名潜萌、施弟,现为《辽宁日报》离休干部。伪满时期为盖平县女子国高学生,因参与地下油印刊物《辰星》的出版,1944年5月被捕,1945年5月4日被判处三年“犹豫执刑”(即缓刑)。1946年以后,在《安东日报》、《辽东日报》、《东北日报》、《辽宁日报》担任编辑,1966年受到迫害,上世纪80年代获平反,回《辽宁日报》工作。
张烈(1918年——2014年),中国辽宁省辽阳人,笔名冰旅。193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3年担任康德新闻社抚顺支社记者,曾冒生命危险收留越狱逃亡中的抵抗作家李季风,1944年5月被捕,1945年初因证据不足被释放。上世纪50年代担任过抚顺市郊区文化局局长,坚持文学创作,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查看大图
陈隄(1914年——),中国辽宁省辽阳人,本名刘国兴。上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参加左翼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并担任《大北新报》、《滨江日报》等报纸副刊的撰稿人。1942年1月1日早8时在任教的哈尔滨南岗小学被捕,1942年11月6日转押长春,1942年12月23日押入新京刑务署(监狱),1945年8月15日光复后出狱。1956-1958任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后在黑龙江大学任教。
张鸿恩(1918年——2012),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人,伪满时期担任《国民画报》杂志编辑。夫人杨絮是伪满时期著名女作家、歌手、话剧演员,解放后杨絮入狱3年。
李正中(1921年—),中国吉林省伊通县人,作家、书法家。1941年毕业于伪满洲国法政大学,就职于伪满新京地方法院法官。他曾冒着风险为被捕的大学同学、中国国民党地下党员梁肃戎(后来曾担任台湾立法院院长、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做辩护律师。1945年战争胜利后,他曾主编《东北月刊》,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1955年转业到辽宁省沈阳石棉制品厂任教师,后来受到审查,做过装卸工,被打成反革命,上世纪80年代获得平反。
张杏娟(1923年——2012年),生于中国北京,笔名朱媞,李正中夫人。她是伪满洲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出版过小说集《樱》等。1947年,她与丈夫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后转业到辽宁省科学器材公司工作,1983年离休。
田力健(1919年——),本名孟庆祥,中国吉林省长春人,“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翻译,同时担任放送剧(即广播剧)编剧、导演、演员。曾因翻译文章《马克思看人生》遭到日伪警察的关押审查。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成为文工团团员。1949年以后到长春市广播电台工作,任文艺部主任。
李民(1918年——),本名王度,中国吉林省吉林市人,诗人、小说家、电影编剧。1936年留学日本,1939年初因左翼倾向在东京被捕,后经家人营救被驱逐出境。1939年12月入“满映”(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共有6部剧本搬上银幕。1943年6月因受到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而逃离伪满洲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曾因任过伪职在北京入狱,1949年以后受到多次审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获得平反。
徐放(1921年——2011年),本名徐德锦,字润泽,中国辽宁省辽阳市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在伪满洲国时期发表了大量抵抗文学,1943年逃离伪满洲国。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6年去延安。上世纪50年代初担任《人民日报》副刊编辑,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蒙冤入狱、劳改,1980年获平反。
马寻(1916年——2012年),中国辽宁省沈阳人,本名马家骧,笔名骧弟、金音等。毕业于沈阳第一师范、吉林国立高等师范,1938年任教于齐齐哈尔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2年到长春任职出版社编辑和电影公司编剧,出版过诗集《塞外梦》、《宵行》和小说集《教群》、《牧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影”,后任职东北画报社,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获平反,20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
鲁琪(1923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本名鲁启智,笔名风原、华青等,伪满洲国唯一的文科大学——王道书院的学生。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在长春被捕,1945年6月被判5年徒刑,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被释放。1949年以后曾任黑龙江省文联主席等职,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电影剧本《大渡河》、《勿忘我》、《绿川英子》等。
李季生(1922年——2013年),中国辽宁省熊岳县人,毕业于熊岳公学堂、伪满新京(长春)新闻通信记者养成所,1940年任“满洲国通信社”记者。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受牵连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犹豫执行”(即缓刑)释放。1945年以后曾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以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
姜静芳(1918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毕业于盖平女子国高,笔名银燕。1944年初就职于伪满官需局,1944年5月因“盖平事件”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犹豫执行”(即缓刑)。1945年后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
孙萌(1927年——),中国辽宁省盖平县人,原名侯庚芝,笔名潜萌、施弟,现为《辽宁日报》离休干部。伪满时期为盖平县女子国高学生,因参与地下油印刊物《辰星》的出版,1944年5月被捕,1945年5月4日被判处三年“犹豫执刑”(即缓刑)。1946年以后,在《安东日报》、《辽东日报》、《东北日报》、《辽宁日报》担任编辑,1966年受到迫害,上世纪80年代获平反,回《辽宁日报》工作。
张烈(1918年——2014年),中国辽宁省辽阳人,笔名冰旅。193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3年担任康德新闻社抚顺支社记者,曾冒生命危险收留越狱逃亡中的抵抗作家李季风,1944年5月被捕,1945年初因证据不足被释放。上世纪50年代担任过抚顺市郊区文化局局长,坚持文学创作,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被遗忘的精神抵抗者
——日据时期中国东北文化人群像
他们是不拿枪的战士,也是战争的幸存者。
中国人常说,抗日战争是“浴血8年”,但中国东北地区的爱国志士艰苦抵抗了14年。自“九一八”开始,中国东北地区便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统治,但这里的人民从未放弃抵抗,孤军奋战14年。我们介绍的则是一群被遗忘的精神抵抗者们。
70年前,他们是活跃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作家、编辑和文学青年。但他们没有与当局合作、粉饰现状,而是不甘于亡国奴命运,以笔为剑,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书写愤怒、唤起人们的斗志,他们的命运是被捕、被杀和逃亡。我们拍摄到的13位九旬老人中,有7位经历过日本人的牢狱,1位被通缉而逃亡,1位曾为抵抗人士担任辩护律师。
他们所进行的精神抵抗,与“东北抗联”的武装抵抗共同构成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史。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都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有的蒙受汉奸嫌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获平反。
他们是无言的勇士,是默默的老兵。他们曾经轰轰烈烈过,又曾经饱受冤屈,而今正默默地远去。 “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83年,这些老人在默默地离去,我们用这组照片来纪念这些精神抵抗者,记录他们鲜为人知的坚韧精神和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
荆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艺术摄影专业,曾做过18年摄影记者,现为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