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战争的眼神:一位华裔摄影师镜头中的加沙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4-09-23

加沙难民营,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东正教堂里,一群祷告的人。

加沙市井。

他默默向过世的亲人讲述我们听不懂的故事。

汽油太珍贵了,加沙人说马才是他们的梅赛德斯。

加沙位临地中海,有很长的海岸线,即使在盛暑也有温和的气候。若无战火侵扰,那里会是度假的绝好去处。

出租车上放着阿拉法特的照片,上写:“阿拉法特会爱你”。

在这方穆斯林国度,有一座古老的东正教堂悄悄守在街巷深处。

加沙常在能源短缺中挣扎。大部分地区每天能供电的时间不到6小时。夜幕下,孩子们最熟悉的玩具是灯笼。

法迪先生的斋月家宴,以晚祷作结。这是加沙的一个中产家庭,法迪和姐姐分别从业于外交和学术,而弟弟是获得过国际奖牌的田径运动员。

一位随时候命的消防队员,住在加沙海岸线上的简易宿舍里。除了身上的伤痕,很多消防队员都在承受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精神的影响。

一家的院落门口,老妈妈讲述男人们在自家菜地上劳作,被以色列的火箭炮击中。男孩摆出不驯的步姿。

下午近晚时分,在加沙老城,她深锁着眉头。

加沙北部,因物资短缺而停建的村舍四面透风敞亮,兀然探见两位西装革履的先生坐得端正——原来是专程来为村民处理事务的律师。

巴勒斯坦女孩 Noor(左三)不再去上学了。她家的3层房子位于加沙Alsalten-Bet地区Hanoon村,被哈马斯征用,在2008年战争中被毁。

查看大图

加沙难民营,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东正教堂里,一群祷告的人。

加沙市井。

他默默向过世的亲人讲述我们听不懂的故事。

汽油太珍贵了,加沙人说马才是他们的梅赛德斯。

加沙位临地中海,有很长的海岸线,即使在盛暑也有温和的气候。若无战火侵扰,那里会是度假的绝好去处。

出租车上放着阿拉法特的照片,上写:“阿拉法特会爱你”。

在这方穆斯林国度,有一座古老的东正教堂悄悄守在街巷深处。

加沙常在能源短缺中挣扎。大部分地区每天能供电的时间不到6小时。夜幕下,孩子们最熟悉的玩具是灯笼。

法迪先生的斋月家宴,以晚祷作结。这是加沙的一个中产家庭,法迪和姐姐分别从业于外交和学术,而弟弟是获得过国际奖牌的田径运动员。

一位随时候命的消防队员,住在加沙海岸线上的简易宿舍里。除了身上的伤痕,很多消防队员都在承受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精神的影响。

一家的院落门口,老妈妈讲述男人们在自家菜地上劳作,被以色列的火箭炮击中。男孩摆出不驯的步姿。

下午近晚时分,在加沙老城,她深锁着眉头。

加沙北部,因物资短缺而停建的村舍四面透风敞亮,兀然探见两位西装革履的先生坐得端正——原来是专程来为村民处理事务的律师。

巴勒斯坦女孩 Noor(左三)不再去上学了。她家的3层房子位于加沙Alsalten-Bet地区Hanoon村,被哈马斯征用,在2008年战争中被毁。

华裔摄影师陈琬在2013年进入加沙地带,她将镜头对准乱世中的平民,希望记录夹在敌对双方之间的个体参差,呈现一个不同于战地摄影中的加沙,讲述战乱背后人的故事。

“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2009年在以色列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的这句演讲词时常被人引用,高墙是指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或机关枪;鸡蛋则是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
 
“去了加沙之后觉得,村上春树的这种两级化的划分还是太简单了。无论是‘蛋’还是‘墙’之中,都有着太多的不同侧面和复杂性。”德籍华裔摄影师陈琬在采访中说。
 
陈琬是摄影作品《慢车去加沙》的作者,这组作品收录她在2013年伊斯兰斋月期间在加沙拍摄的72张照片,于2014年8月31日至9月22日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得色空间展出。
 
陈琬198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后赴德国求学,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传播学专业,曾在多家媒体任职,后在包括马格南大师班 (Magnum Workshop) 在内的数个摄影项目接受纪实摄影训练,如今是一名自由摄影师。
 
2013年7月初,陈琬加入了一个名为“欢迎来到加沙” (Welcome to Gaza Convoy) 的国际访问团,这个由来自16个国家的24人团队在伊斯兰斋月期间由埃及进入加沙,希望通过第一视角的观察对这个战火不断的地方进行“独立报道”。“欢迎来到加沙”的组织者哈利·费尔 (Harry Fear) 是一个23岁的英国纪录片作者和独立记者,他自2012年起几次出入加沙,并以在 YouTube 上24小时直播自己在加沙的生活而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知名度。这个团队的成员包括记者、媒体专业的学生和心理学家。
 
作为团队中的专业摄影师,陈琬不希望拍摄一般战地摄影捕捉的战争景象,而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展示乱世下当地巴勒斯坦平民的生活场景,在她看来,“这是战地的底色”。陈琬在采访中说,在这场无休止的冲突中,她在当地感受到的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发现了不同层面的灰色地带,她希望呈现“蛋与墙”两极间的“个体参差”。
 
在两名哈马斯官员的陪同下,陈琬参与的“欢迎来到加沙”团队乘坐大巴由埃及进入加沙,而刚一入境,由于西奈半岛局势紧张及埃及国内爆发的反穆兄会抗议,埃及关闭了加沙边境,一切人员不允许再自由出入该地区,加沙立刻沦为一座孤岛。在随时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陈琬和团队里的其他人一样被要求统一行动,不许擅自离开酒店和走下大巴。但透过大巴车窗拍到的画面并不符合陈琬的期待,她选择了冒险的单独行动,深入加沙的街巷。
 
在陈琬的镜头中,战争中的加沙仿佛不见了,没有尸体,没有断肢,没有哭泣的脸庞,也鲜有废墟与残垣断壁。而仔细观察,“加沙”也还在,只是呈现得更加内在,存在于年轻消防队员惶恐的眼神中、墓地间哀悼的男人静穆的背影里和抱着灯笼的孩子背后断电房屋的黑暗中。
 
一幅照片中,一个围着头巾的加沙女孩用警惕的眼神看着镜头。陈琬介绍,这是哈马斯官员带着团队去看望的一个平民家庭。这家人有一栋三层的小楼,在以色列空袭中被炸毁。“但你多问一句,这座房子为什么会被炸,就会有不同的认识,”陈琬说,“在和这家人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栋房子当时被哈马斯征用,而这家人也因为不得不和哈马斯共享自己的家而成为了以军打击的目标。”
 
另一幅照片中,几个穿着休闲T恤短裤的孩子在一座教堂里玩耍,门框上是醒目的十字架。如果不特别说明,这幅照片会让人以为是摄于欧洲,而这其实是多数居民为穆斯林的加沙老城区中,一座东正教堂。
 
寻找这座教堂的经历则更有意思。一天,脱离团队独自乘坐出租车找路的陈琬遇见了一个当地老人,他开口说了一句“你好”。“全世界人都会说‘你好’,我没觉得意外,”陈琬说,“但他接着用中文说‘往前走再右拐’,我就惊呆了。”
 
后来,陈琬又找到了这个老人,才得知他1995年就带着三个儿子到了中国义乌,从此做起了把义乌的小商品卖往加沙的生意。其中两个儿子一个留在了义乌,一个定居广州,都娶了当地女人。这一家人显然是当地的中上阶层,他们的商品是从中国运到以色列海法,再合法转运至加沙的——而不是从经常被炸毁的“加沙隧道”被偷运进来。老人向陈琬展示了护照上出入以色列的“特别通行证”。她在老人家中见到了他六岁的小孙女,出生在广州中山六路。“加沙的一个阿拉伯小女孩居然和我一样出生在广州的老城区,这太不可思议了。”
 
一幅摄于加沙北部村子里的照片展示了这里的人在炮火中仍在进行的生活。画面里,两个男人穿着西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是在加沙城里出来为村民处理纠纷的律师。即使在这样的时世之中,他们还有着对自己职业的坚持,会穿得整整齐齐出来,有一种职业的尊严。”陈琬说。
 
在这些照片拍摄一年之后的今天,加沙地区仍在战乱之中,平民伤亡不断增加。陈琬以她的女性视角,将镜头对准那些乱世中的女人和孩童,虽然她并未和其中的很多人交谈或相识,却捕捉到了他们望向镜头的一瞬间,眼神里的困惑。陈琬在采访中说,她感到画面中的人在那一瞬间和身为摄影师的自己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她会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有着怎样的恐惧和迷茫。而她也试图把这种联系传递给看照片的人。
 
陈琬仍记得初入冲突地区时,她在马格南大师班的导师埃里克斯·马约利 (Alex Majoli) 曾问过她的一句话:“当每个人都可以拍得出冲突的照片的时候,你要拍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