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我在加沙,偶遇摄影
来源:摄影月报
责编:zss
2013-09-13
斋月第一日。2012年7月20日,在巴勒斯坦拉姆安拉附近,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监视下通过卡兰迪亚检查站,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朝拜。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1年10月11日,约旦河西岸撒玛利亚人庆祝传统节日。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举行的葬礼上,巴勒斯坦人抱着两名在以军空袭中丧生的巴勒斯坦儿童遗体。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举行的葬礼上,巴勒斯坦人抱着一名4岁儿童的遗体。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哀伤。2012年11月20日,以色列战机在参加葬礼的巴勒斯坦人头顶上空盘旋。加沙医疗部门消息,以军持续一周的军事行动已造成1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第一批巴勒斯坦被释囚犯抵达加沙地带。2011年10月18日,在加沙地带拉法口岸,一名被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亲吻前来迎接他的亲人。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死海黄昏。这是2011年11月7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附近拍摄的日落时的死海(拼接图片)。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陈序,1987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2009年进入新华社国际部阿文编辑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记者。
查看大图
斋月第一日。2012年7月20日,在巴勒斯坦拉姆安拉附近,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监视下通过卡兰迪亚检查站,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朝拜。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1年10月11日,约旦河西岸撒玛利亚人庆祝传统节日。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举行的葬礼上,巴勒斯坦人抱着两名在以军空袭中丧生的巴勒斯坦儿童遗体。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带北部举行的葬礼上,巴勒斯坦人抱着一名4岁儿童的遗体。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哀伤。2012年11月20日,以色列战机在参加葬礼的巴勒斯坦人头顶上空盘旋。加沙医疗部门消息,以军持续一周的军事行动已造成1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第一批巴勒斯坦被释囚犯抵达加沙地带。2011年10月18日,在加沙地带拉法口岸,一名被释放的巴勒斯坦囚犯亲吻前来迎接他的亲人。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死海黄昏。这是2011年11月7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附近拍摄的日落时的死海(拼接图片)。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达卢家的哀伤”组照选登。新华社记者陈序摄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医院,达卢家的4个遇难孩子等待下葬。达卢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战机在空袭中将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毁。达卢和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当时不在家中幸免于难,而包括达卢的妻子与他们的7名子女在内的11人却不幸丧生。据巴医疗部门消息,截至19日,以军空袭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200名儿
陈序,1987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2009年进入新华社国际部阿文编辑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记者。
新华社加沙分社文字记者陈序第一次引起图片编辑的注意,大约源于2011年巴以换俘事件中几张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照片。驻外期间,他连续摄影报道巴以冲突流血升级,结合了文字记者的深入准确与摄影表达的直观与感染力。如果说拿起相机只是他在加沙的“偶遇”,那这真是一场美妙的邂逅与开始。
图文/新华社记者陈序
“这些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巴勒斯坦人,要在这占地360多平方公里的监狱里,反复体味孤寂和痛楚。就像当我把镜头对着失去亲人而痛哭的妇女,她丈夫还要强忍悲痛,过来要我删照片一样,我们把他们的最后一丝尊严都剥夺了,我们是有罪的。”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在驻外期间选择参与摄影工作纯属偶然。当时我的摄影基础几乎为零,刚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尼康入门单反,还没来得及学习使用就被急急忙忙派出驻外了。
刚到加沙分社时,发现分社财产里有两台佳能1dmark3相机和摄影记者标配的大三元镜头组,我想换做任何一个男生,都不会放着这些器材让他们积灰吧,太浪费了!我想起了在宁夏分社锻炼时摄影记者王鹏对我的指导,从阅读说明书开始把玩尝试。
抵达巴以地区时正值春季,春季凉爽多雨的巴勒斯坦山区与我印象中的中东沙漠景象很不一样,我拍摄了一些简单的风景照片并尝试第一次发图片稿。由于是第一次,我心中忐忑不安:照片会不会拍的太糟糕了?图片说明和稿签都填对了吗?总社会处理文字记者的图片稿吗?
结果我的图片大多被采用了,这让我既意外又兴奋;而当我发现隔天的《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甚至放上了其中一张图片,虽然只是小小一张被丢在角落里,却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文字记者兼顾摄影1+1>2
巴以地区的采访主题多以冲突为主,往往现场安全状况堪忧。作为分社唯一的男生,同时为了更好发挥我爱好摄影的积极性,我通常被安排前往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在现场需要兼顾文字和摄影时,有时也会“手忙脚乱”,但所幸我有后方同事支援,经过多次实战演练后,我与首席记者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报道体制: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我在现场随时告知后方最新动态以抢发快讯,而后方在根据我的口述撰写具现场感文字稿件的同时,能更好地监控各路信息随时与我通气,让我在混乱的现场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更好地分配安排与我一起的摄影及摄像雇员的工作。
兼顾摄影报道,培养了我文字稿件中的图像感和现场感,还会成为我撰写“现场直击”文字稿件的重要素材;而撰写分析稿件,也让我在拍摄工作中能抓取更有深度、让人产生更多联想的图片。因此,文字记者兼顾摄影工作,不仅不会彼此拖累,而是“1+1>2”的完美组合。
加沙之殇
2012年发生的巴以冲突升级,是我们来到巴勒斯坦后面临的最大考验。正是在驻外近两年来培养的文字兼顾摄影报道的习惯,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报道工作。
缘起·进加沙我签了“生死状”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定点清除了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的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并随后宣布对加沙发动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隔天一早,我和同事就简单收拾行李,火速赶往加沙地带。在开到离外国记者从以色列进入加沙的唯一通道——埃雷兹检查站还有数公里的地方,我们就被以色列士兵拦了下来,一位负责接待媒体的女兵语气亲切地告诉我们,由于附近交火激烈,检查站暂时关闭,于是我们决定去附近的加油站简单吃顿午餐。
一直等到临近傍晚,我们才被告知交火减缓可以通过,进检查站后以军没有立刻放行,而是先把所有人带到了边上的一个小房间里,在那里我们每人都收到一份2页的文书,要求我们签字。我瞄了一眼标题:《对以色列国防军军事行动的承诺书,暨对媒体公司的警告、免责书》。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生死状”么!?同事要我仔细看看各项条款,我说:“还看啥啊,不签也不会让你进去的!”于是我们赶紧签了,一溜烟过了检查站。
初识·血色残阳下的加沙新年
进加沙后本应在哈马斯的边检办入境手续,但平日里用集装箱改装成的小办公室却早已人去楼空,载着我们的巴勒斯坦司机说:“哈哈,别急,马上让你们看到他们在哪”,他继续向前开,左拐右拐来到远远的一处民宅,结果在民宅背后,找到了正蹲在地上、慌乱地给外国记者做登记的哈马斯边检人员。这些人看起来神色匆忙而慌张,场面十分混乱,他快速给我们办完后,不耐烦的挥挥手:“快走吧快走吧!”
我们随后坐着“天价”出租向以军轰炸最猛烈的加沙城前进,一路上看到哈马斯武装人员不断从加沙各个角落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加沙原本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有将近200万人生活在这个面积还不到北京市海淀区的狭小地带里(海淀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加沙地带365平方公里),而当天还是伊斯兰历新年第一天,但原本车水马龙的大街却空空荡荡,成了胆大的孩子们的足球场,天真无畏的孩子们在残阳下欢笑着踢球的身影,和远处天空火箭弹与导弹交织残留的轨迹,构成了加沙人充满血色的新年回忆。
后记·媒体之罪
随着加沙地带的停火,这个在全球荧幕上热闹了一周多的地区也迅速降温,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热点,和热度退却速度相当的是媒体的撤离,第二天我们所住酒店的媒体就走了一大半,隔天我们撤离时,平常人不多的埃雷兹检查站,被全球媒体挤得水泄不通。与报道时充满普世博爱不同的是,各国记者如今神情疲惫,脸上都写着“快点让我出去”的表情,甚至在检查站为加速多开一个安检通道时,记者们早已顾不及素质与形象,争先恐后地插队加塞。最后离开埃雷兹检查站,比平时多用了大约3个小时的时间。
离开的前一晚我碰到美联的摄影记者Bernat,他说还要再呆几天,我说你还想挖深的呢,他点点头。但我们该走了。媒体大军进来了,狂欢了,拍拍屁股又走了,但加沙人不能走,也走不了,未来的岁月里,这些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巴勒斯坦人,要在这占地360多平方公里的监狱里,反复体味孤寂和痛楚。就像当我把镜头对着失去亲人而痛哭的妇女,她丈夫还要强忍悲痛,过来要我删照片一样,我们把他们的最后一丝尊严都剥夺了,我们是有罪的。
陈序,1987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2009年进入新华社国际部阿文编辑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记者。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