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同心印记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3-09-10

这是我进到同心山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在窑山乡黄渠水村的村头见到此景。

这里的村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从小就受教规的严格约束。

黄渠水村村民的背影。

村民特写。

窑山乡黄渠水村村民。

在窑洞前玩耍的孩子。

遗留的残居成了还未搬迁村民的羊圈。

在“生活”墙下吃饭的孩子们。

小马家的老大总是爱玩着她那双干裂的小手。

“拉冰储水”是当地百姓被迫而无奈的一个选择。

采冰现场。

拉冰路上,翻山越岭。

散落下的碎冰舍不得丢下,姑娘正在把碎冰仔细地捧进水窖。

大地缺水,百姓缺水。水窖里储藏着冰块,水窖里储备着生命。

村子里常见的扬沙天气。

从水窖提水回家的村民。

为了解决用水,村民驱车近百里去县城周边拉水。

一户村民灶台的房间贴有一面国旗。

村中晒太阳的老汉。

我离开同心山区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我累了

查看大图

这是我进到同心山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在窑山乡黄渠水村的村头见到此景。

这里的村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从小就受教规的严格约束。

黄渠水村村民的背影。

村民特写。

窑山乡黄渠水村村民。

在窑洞前玩耍的孩子。

遗留的残居成了还未搬迁村民的羊圈。

在“生活”墙下吃饭的孩子们。

小马家的老大总是爱玩着她那双干裂的小手。

“拉冰储水”是当地百姓被迫而无奈的一个选择。

采冰现场。

拉冰路上,翻山越岭。

散落下的碎冰舍不得丢下,姑娘正在把碎冰仔细地捧进水窖。

大地缺水,百姓缺水。水窖里储藏着冰块,水窖里储备着生命。

村子里常见的扬沙天气。

从水窖提水回家的村民。

为了解决用水,村民驱车近百里去县城周边拉水。

一户村民灶台的房间贴有一面国旗。

村中晒太阳的老汉。

我离开同心山区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我累了

《一天的印记》宁夏同心摄影速记    作者:尚共社
    2013年正月十五前夕, 我由佳县跨过黄河到陕西,再向西北入宁夏,在那沟壑相连的黄土高原中穿行。无意中,我闯进了宁夏同心县周边的山区,这里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海拔1283—2634.5米。全县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竟高达2300毫米,干旱少雨是这里的气候特色,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虽然由政府正在实施“生态移民”的计划已经进入到最后完成的时刻,但是这些贫困村民们的未来仍然让人无法释怀。
    我在这苦难的腹地急匆掠过,捕捉了这里的老人、孩子、沟壑和村落。时间虽短,却让我震撼,让我牵挂!这里,是我看到的一幕幕;这些,是我拍摄的一幅幅……

后记/尚共社
 2013年2月底我闯进了宁夏同心。在这之前,同心县在哪?同心地区啥样?我全然不知。
为我创造拍摄条件的向导是同心县中学的一名教师,他的网名叫“大海”。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名字与当地干旱的状况是多么大的反差!
3月1日清晨我们从县城出发,乘驾着“小羚羊”行驶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车后掀起了滚滚的尘暴。就这样我们穿梭在同心山区的各个角落,开始拍摄这里的沟沟叉叉、村村户户......
我在这里呆了三个一天,所闻所见可以说让我的相机在抖,让我的心底在颤。我别无选择,我只能传递。只能用长焦镜头不停地“扫射”,用广角镜头贪婪地捕捉,让这些绝版和即将要绝版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底片”里,牢牢地记在人们的心灵中......
    我有幸闯进了这片土地,有幸体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我在这里没有耕耘一垄,却在这里收获了千斤万担……
3月4日上午,我坐上回返银川的大巴。大巴缓缓地驶出同心县城,我离这块土地越来越远......
    老乡们啊、孩子们,
昨天我不认识你们,
    今天我印记了你们,
    明天我未知道你们。
大巴终于驶上了高速路,车速快了;路,也平直了……
 
2013年3月5日于银川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