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捕鱼者说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斫子 2013-01-15

记者跟随我国远洋渔民在太平洋公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在惊涛骇浪中见证了渔民们所经历的危险作业与枯燥生活。10000海里,1440小时,近海无鱼,远洋搏命。

舟山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我国与邻国实施的渔业划界,使得渔民们陷入无鱼可捕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冒险去更远的海。2011年12月28日,一艘远洋渔船启航了。船员们的家属都来码头送行,这一别,最短也要两年。

出航不久,手机就没信号了。当彻底看不到陆地和小岛后,船员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仓内。漫漫航程正式开始。

虽然是小范围的低气压风暴,但频频来袭的大浪,已足以让人体会到什么叫远洋搏命。

越来越多的船员出现晕船,头发涨,腿发软,行走都困难。风浪实在大时,老船员都会因为晕船而不停呕吐。

船上共有15名船员,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他们相互认识不久,但已显得很亲热。他们都明白,在未来飘荡的两年里,这是相依为命的兄弟。

夜幕降临时,第一条金枪鱼上钩,船员们都很兴奋。

收获的金枪鱼,小的约20公斤左右,大的要达到70公斤以上。最多一晚,有200多条进仓。

远洋延绳钓渔船的主要作业就是放线和收线,钓取金枪鱼。如果在收线起鱼过程中遇到风暴,就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一阵阵大浪打上作业甲板,如暴风雨一般。穿着闷热雨衣的船员连续工作8小时后,全身都被海水和汗水浸透,又湿又黏。

一条剑旗鱼上钩,重量达到100公斤以上。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除了捕鱼,船员只剩下无聊。他们相互之间聊天已经聊到了“默默无语两相望”的境界,往往长时间看着大海发呆。

钓上来的鱼都要立刻分类清理,然后送进冻仓冷藏。在冻仓工作,也极为危险。零下50多度的仓内,不仅要防止冻伤,而且冰冻后的大鱼就像一块块大石头,一不小心就会砸伤手脚。

虽然远洋船上有海水淡化设备,但供应还是很紧张。洗澡、洗衣只能用海水。

有时船员会转移到别的船只上去。海上无风都有三尺浪,所以,两船相靠,船员海上转载时,都是用吊机的。

一网网金枪鱼被送上运输船,看着“战果”,船长特别高兴。两个月后,当我带着这组图片转到运输船上回到国内时,还捎回了几封家书。此时,船员们还在海上飘荡,他们希望我把在海上给他们拍的照片印出来,附在信中寄给家人。他们对选照片的要求是:“不要太危险太辛苦的,要笑的,对,笑的……”

满仓的冻鱼由大型运输船转运回国内。

查看大图

记者跟随我国远洋渔民在太平洋公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在惊涛骇浪中见证了渔民们所经历的危险作业与枯燥生活。10000海里,1440小时,近海无鱼,远洋搏命。

舟山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我国与邻国实施的渔业划界,使得渔民们陷入无鱼可捕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冒险去更远的海。2011年12月28日,一艘远洋渔船启航了。船员们的家属都来码头送行,这一别,最短也要两年。

出航不久,手机就没信号了。当彻底看不到陆地和小岛后,船员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仓内。漫漫航程正式开始。

虽然是小范围的低气压风暴,但频频来袭的大浪,已足以让人体会到什么叫远洋搏命。

越来越多的船员出现晕船,头发涨,腿发软,行走都困难。风浪实在大时,老船员都会因为晕船而不停呕吐。

船上共有15名船员,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他们相互认识不久,但已显得很亲热。他们都明白,在未来飘荡的两年里,这是相依为命的兄弟。

夜幕降临时,第一条金枪鱼上钩,船员们都很兴奋。

收获的金枪鱼,小的约20公斤左右,大的要达到70公斤以上。最多一晚,有200多条进仓。

远洋延绳钓渔船的主要作业就是放线和收线,钓取金枪鱼。如果在收线起鱼过程中遇到风暴,就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一阵阵大浪打上作业甲板,如暴风雨一般。穿着闷热雨衣的船员连续工作8小时后,全身都被海水和汗水浸透,又湿又黏。

一条剑旗鱼上钩,重量达到100公斤以上。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除了捕鱼,船员只剩下无聊。他们相互之间聊天已经聊到了“默默无语两相望”的境界,往往长时间看着大海发呆。

钓上来的鱼都要立刻分类清理,然后送进冻仓冷藏。在冻仓工作,也极为危险。零下50多度的仓内,不仅要防止冻伤,而且冰冻后的大鱼就像一块块大石头,一不小心就会砸伤手脚。

虽然远洋船上有海水淡化设备,但供应还是很紧张。洗澡、洗衣只能用海水。

有时船员会转移到别的船只上去。海上无风都有三尺浪,所以,两船相靠,船员海上转载时,都是用吊机的。

一网网金枪鱼被送上运输船,看着“战果”,船长特别高兴。两个月后,当我带着这组图片转到运输船上回到国内时,还捎回了几封家书。此时,船员们还在海上飘荡,他们希望我把在海上给他们拍的照片印出来,附在信中寄给家人。他们对选照片的要求是:“不要太危险太辛苦的,要笑的,对,笑的……”

满仓的冻鱼由大型运输船转运回国内。

捕鱼者说

每日商报 李颀拯 摄影并文

    在大量的影像或文字资料中,海都是唯美和浪漫的代名词。小说《老人与海》虽然描述的是人类与大海搏斗的故事,也让人充满了对海洋的那种彪悍之美的向往。远洋渔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被称作“风暴”的渔汛,比如“海狼风暴”,也是被潜水者认为是最完美的“风暴”。

    2011年初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因为海洋渔业,纷争不断,矛盾逐步升级。做为一个摄影记者,拍摄与之相关的专题想法也日益强烈。5月,在与一位从事远洋渔业工作的朋友交流中,我听到更多的惊心动魄的远洋故事,于是请求他的帮助,希望促成此行,哪怕去做普通的船员边劳动边拍摄也行。朋友很惊诧,他当时就说,你别以为远洋象度假,这一路的艰辛可不是常人能忍受的,晕船、寂寞、饮食……而且,他们的船员按合同,一出去就是两年后才能回到国内的。这么长的时间内,时常会听到有海员在长期的飘泊中产生幻觉莫名其妙突然跳海的。在做好最坏打算后,朋友还亲自征求了家人和所在单位领导的意见后,才愿意帮忙。之后,我被安排去了舟山远洋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培训、体检和考试。12月,终于拿到了《中华人员共和国海员证》,12月28日,我以海员的身份登上了一条金枪鱼延绳钓船。

    船上共有15个船员,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这条船将在太平洋公海上持续工作2年后,才能回到国内,我是两个月后,幸运遇到一艘转载渔获的运输船才提前回到国内。我的历程时间为两个月,行驶航程约10000多海里。

    虽然,在2006年,我曾有一次出海5天的拍摄近海捕捞的经验,但远洋出航24小时后,我就才体会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晕船,是要克服的第一道关。所有船员们就纷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晕船。许多人一吃东西马上会吐,有的连黄胆吐出来了。

    我在出发前为晕船做了充分准备,买了朋友推荐的最贵的晕船药,10元一颗,店家当时拍着胸脯说,一颗下去,保证10小时内安然无事。但我连吃了两颗药后,还是倒下了,吐得一嘴药味,苦不堪言,躺在床上头疼欲裂,无法入睡,和其他人一样睁着双眼撑过了最难熬的头两个晚上,时而听见下铺晕船最严重的小厨师嘟囔着“让我死了算了……”。

    第三天,风浪小了很多。船长强行命令全体船员起床,站到甲板上去吹海风。他用自己20年的航海经验告诉大家:“毅力是克服晕船唯一的良药。吃了东西,吐了,那就再吃……但如果你一直躺着,就只会一直晕船下去。”

    对风暴的恐惧是要度过的第二道坎。海上的气候瞬息万变,船经常会受到小范围低气压风暴的突袭,有时局部最大风力达11级左右,浪高在3米以上。船长发现风暴会微调航向尽量躲开,但如果在收线起鱼过程中遇到风暴,就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夜深时,船仓外伸手不见五指,呼啸的海风夹杂在孤单的马达轰鸣声中,听起来格外恐怖,海浪一声声打在甲板,船身,甚至船顶上,海水倾泄而下,冲进房间。房里的物品因为船摇晃的幅度太大而东倒西歪,就像在四川采访时遭遇地震一样,桌椅从房间的这个角落滑过去,再滑回来……我裹着被子,手脚紧紧抵在床沿的挡板上,以免摔下去。

    想家和寂寞是所有船员都会遇到的难题。

    再旧的杂志,船员们都会互相传阅,传过很多圈也舍不得扔,连夹缝里的征婚广告都会拿出来讨论。

    卫星电话是船上人和岸上家人联系的唯一通讯工具,但电话费贵得惊人,船员都舍不得打。头两个月里,船员们唯一一次用这个电话是大年三十那天。

    船上的伙食让我直到离开也没能习惯。在颠簸的渔船厨房里,“熟了”是衡量饭菜的最高标准。我常常会在后半夜偷偷跑去厨房找点白糖冲开水喝,这样比较耐饥。偶尔会有其它船员接济我几包方便面,但次数多了,我就不好意思了,他们自己带的方便面要维持更长的时间。

    两个月后,当我带着这组图片回到岸上时,还捎回了几封家书。此时,船员们还在海上飘荡,他们希望我把在海上给他们拍的照片印出来附在信中寄给家人,对选照片的要求是:“不要太危险太辛苦的,要笑的,对,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