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黑明摄影作品:《走过青春》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黑明 责编:zss 2016-04-16

1赵纯慧

2董玉和

3龚凤海

4郑长利

5张金萍

6刘德亮

7谢党恩

8史铁生

9林树彬

10赵丽媛

11韩天佑

12王雄骥

13张立新

14殷金昌

15杜如意

16邓小虹

17杨卫

19蔡玉珠

20孙居勇

21周德生

22路贵邦

24许复强

25李新民

26付泽光

27杨庄泰

28邢仪

29卢小飞

30周臻

31王胜利

32王春英

33梁和平

35曾钢

36张路

37任志强

38王晓建

查看大图

1赵纯慧

2董玉和

3龚凤海

4郑长利

5张金萍

6刘德亮

7谢党恩

8史铁生

9林树彬

10赵丽媛

11韩天佑

12王雄骥

13张立新

14殷金昌

15杜如意

16邓小虹

17杨卫

19蔡玉珠

20孙居勇

21周德生

22路贵邦

24许复强

25李新民

26付泽光

27杨庄泰

28邢仪

29卢小飞

30周臻

31王胜利

32王春英

33梁和平

35曾钢

36张路

37任志强

38王晓建

风雨历程四十年
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前夕 

黑 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华,而青春年华总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但是,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整整一代人却有所不同。他们有人说:“我们的青春期很短,幼稚期很长。” 还有人说:“我们的青春期可以说是跑过的,也可以说是掠过的。”甚至有人说:“我们这 代人根本就没有过青春期!”说这些话的人,都是我近年来采访过的   
  “知识青年”。“知识青年”这个历史名词最早产生于1955 年。
  1968 年12 月21 日,随着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发表,更多的城市青年或自愿或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涌向农村,从而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据《知青档案》记载,1968 年至1978 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高达1623 万人之多。另据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劳动志》称,“北京市去陕西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为27211 人,其中1969 年26993 人,1974 年43 人,1975 年72 人,1976 年103 人。” 在陕北特有的土窑洞中,两万多名北京知青伴着黄土、北风、锄头、油灯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壮丽的青春……
  如今,他们已经年近60 ,绝大多数人都逃离了那个曾经洒下他们汗水和泪水、梦想和欢笑的地方,但至今仍有数百名知青留在了那片贫瘠的土地,默默地劳作着。40 年的风土磨砺,使他们早已忘记了城市,成为黄土高原的子民。
  有很多人曾经问我:“你没当过知青为什么要去采访知青?” 
  回想当初,其实真正启发我追寻知青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好几名北京知青曾经作为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30 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有所往来;二是我的父亲曾经有不少年轻同事是北京知青,他对知青们的工作能力一向都很认可,于是,当年家中总有不少知青出入; 三是30 多年前我家也曾有过两个知青,记得那时姐姐和二哥初中毕业就被锣鼓喧天的秧歌队送到乡下插队去了,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时常从城里到他们插队的村庄去玩耍。
     后来,姐姐在农村当了赤脚医生,二哥却学了一手木匠活儿。印象中姐姐除了上山劳动,还经常给村民们看病打针,并且年年分红利;二哥虽然心灵手巧,但不爱干农活儿,为了逃避劳动,他先是做木工活儿,后来又走村串户油漆家具混饭吃,几乎年年要给生产队出粮钱。
     记得二哥所在的知青组有男生也有女生,刚去的时候,他们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跟着老乡天天上山劳动,由于苦力重,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公平起见,每次开饭之前都是用秤分饭,有时竟然因为秤砣的高低和一碗面条的稠稀,在煤油灯下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想起此事,还觉得有些好笑。五年后,姐姐和二哥都被招进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但是,那段艰难岁月的知青生涯,却成了他们在人生路上排遣困难的动力。正是因为以上情节,才使我产生了寻访知青的这一想法。
     1994年,我在几家资料室开始查阅资料,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不少知青的信息。1995 年春节前夕,我涌入了北京站的民工潮,挤上西去的列车,开始实行自己的采访计划。此后的节假日,几乎都是和知青在一起度过。连续三年的东奔西走,不说北京,仅陕北就飞了9 趟,拍到的照片曾被多家媒体发表或转载,发生在照片背后的很多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放弃对知青的追寻,并且在刚刚出版的《100 年的新窑子》一书中,用了不少图片和文字讲述知青的故事,通过媒体对新窑子和知青们的关注,使很多人再一次重温了40年前的那段历史。
     今天呈现在你面前的《走过青春》,既有普通的小学老师,也有驰名中外的大学教授;有默默无闻的家庭妇女,也有经常在电视屏幕上与观众见面的知名人士;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养路工,也有在国际学术界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有修公共厕所的,也有设计高楼大厦的;有修理自行车的,还有研制飞机的;有去了陕北再没回过北京的,还有出国就像串门一样的;有下岗的,还有当官的;有卖菜的,还有当记者的;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当然也少不了腰缠万贯的京城大亨。总之,100 名知青,100 个活法……

  2006.5.28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