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黑明摄影作品:《公民记忆》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黑明 责编:zss 2016-06-03

陈笃菊、朱祯祥1958

陈笃菊、朱祯祥2006

陈士和1964

陈士和2009

戴桂茹、刘保京1970

戴桂茹、刘保京2009

戴燕平、戴安平1967

戴燕平、戴安平2006

邓杰 邓威2009

邓杰、邓威1973

段离、段若梅、段续、王凤英1972

段离、段若梅2009

高畅、高超、高镇堃、高越2009

高畅、高超、高镇堃、刘正芬、高越、高英、高海1979

高星、刘桂英1965

高星、刘桂英2006

高玉金、高占标1957

高玉金、高占标2007

顾玉婵1970

顾玉婵2007

金杰、赵永前2006

金杰1969

金赵永前1969

李晓莉、张宝玲、张宝刚1972

李晓莉、张宝玲、张宝刚2007

刘凤菊1966

刘凤菊2007

刘晖、李璠、李璐1976

刘晖、李璠、李璐2009

刘璞1963

刘璞2007

刘修业、薛廼芝1965

刘修业、薛廼芝2009

马惠云、陈桂苓、周金华、何俊霞1970

马惠云、陈桂苓、周金华、何俊霞2009

毛联裕、刘德正1969

毛联裕2009

孟树昆1960

孟树昆2007

潘惠玲1976

潘惠玲2007年

齐洪梅、齐洪霞1967

齐洪梅、齐洪霞2007

齐洪霞、齐洪进、齐洪强1967

齐洪霞、齐洪进、齐洪强2007

阮凤歧、阮凤英1969

阮凤歧、阮凤英2006

苏军、潘科、潘赢超1959

苏军、潘科、潘赢超2005

汪嫒香、朱荣曾1963

汪嫒香、朱荣曾2009

王国华1966

王国华2007

王静芳、 阮凤珍1969

王静芳、 阮凤珍2006

王婷婷1982

王婷婷2009

王燕明1966

王燕明2007

王永宁1955

王永宁2009

王子冀1966

王子冀2007

温磊、温鑫1986

温磊、温鑫2009

吴群、林杨、杨振亚1949

吴圣兴、申炎仲、文宝启1968

吴圣兴、申炎仲、文宝启2009

徐海燕1968

徐海燕2007

徐明1969

徐明2005年

杨芳 宫立新 张丽2007

杨芳、宫立新 、张丽1971

杨玲、孟素敏、刘慧利1976

杨玲、孟素敏、刘慧利2009

杨永林、于琴双1967

杨永林、于琴双2006

杨振亚2009

叶敏燕1980

叶敏燕2007

尹仁1959

尹仁2009

应左娃、章锦芳、应代娅、应德毅1958

应左娃、章锦芳、应代娅、应德毅2009

余海1969

余海2007

余世诚、武革非1961

余世诚、武革非2007

袁海鹰、袁海鹏、屈元香、袁毅平、袁晓梅1965

袁海鹰、袁海鹏、屈元香、袁毅平、袁晓梅2005

张凤琴、张凤玲、唐红滨、孔祥杰1971

张凤琴、张凤玲、唐红滨、孔祥杰2009

张国珊、凌冠群、张毅民、张旷怡、张振宇1971

张国珊、凌冠群、张毅民、张旷怡、张振宇2009

张蔷1969

张蔷2006

张玉凤、董军、王燕华、姬桂霞、温中瑜1970

张玉凤、董军、王燕华、姬桂霞、温中瑜2009

郑盘齐1966

查看大图

陈笃菊、朱祯祥1958

陈笃菊、朱祯祥2006

陈士和1964

陈士和2009

戴桂茹、刘保京1970

戴桂茹、刘保京2009

戴燕平、戴安平1967

戴燕平、戴安平2006

邓杰 邓威2009

邓杰、邓威1973

段离、段若梅、段续、王凤英1972

段离、段若梅2009

高畅、高超、高镇堃、高越2009

高畅、高超、高镇堃、刘正芬、高越、高英、高海1979

高星、刘桂英1965

高星、刘桂英2006

高玉金、高占标1957

高玉金、高占标2007

顾玉婵1970

顾玉婵2007

金杰、赵永前2006

金杰1969

金赵永前1969

李晓莉、张宝玲、张宝刚1972

李晓莉、张宝玲、张宝刚2007

刘凤菊1966

刘凤菊2007

刘晖、李璠、李璐1976

刘晖、李璠、李璐2009

刘璞1963

刘璞2007

刘修业、薛廼芝1965

刘修业、薛廼芝2009

马惠云、陈桂苓、周金华、何俊霞1970

马惠云、陈桂苓、周金华、何俊霞2009

毛联裕、刘德正1969

毛联裕2009

孟树昆1960

孟树昆2007

潘惠玲1976

潘惠玲2007年

齐洪梅、齐洪霞1967

齐洪梅、齐洪霞2007

齐洪霞、齐洪进、齐洪强1967

齐洪霞、齐洪进、齐洪强2007

阮凤歧、阮凤英1969

阮凤歧、阮凤英2006

苏军、潘科、潘赢超1959

苏军、潘科、潘赢超2005

汪嫒香、朱荣曾1963

汪嫒香、朱荣曾2009

王国华1966

王国华2007

王静芳、 阮凤珍1969

王静芳、 阮凤珍2006

王婷婷1982

王婷婷2009

王燕明1966

王燕明2007

王永宁1955

王永宁2009

王子冀1966

王子冀2007

温磊、温鑫1986

温磊、温鑫2009

吴群、林杨、杨振亚1949

吴圣兴、申炎仲、文宝启1968

吴圣兴、申炎仲、文宝启2009

徐海燕1968

徐海燕2007

徐明1969

徐明2005年

杨芳 宫立新 张丽2007

杨芳、宫立新 、张丽1971

杨玲、孟素敏、刘慧利1976

杨玲、孟素敏、刘慧利2009

杨永林、于琴双1967

杨永林、于琴双2006

杨振亚2009

叶敏燕1980

叶敏燕2007

尹仁1959

尹仁2009

应左娃、章锦芳、应代娅、应德毅1958

应左娃、章锦芳、应代娅、应德毅2009

余海1969

余海2007

余世诚、武革非1961

余世诚、武革非2007

袁海鹰、袁海鹏、屈元香、袁毅平、袁晓梅1965

袁海鹰、袁海鹏、屈元香、袁毅平、袁晓梅2005

张凤琴、张凤玲、唐红滨、孔祥杰1971

张凤琴、张凤玲、唐红滨、孔祥杰2009

张国珊、凌冠群、张毅民、张旷怡、张振宇1971

张国珊、凌冠群、张毅民、张旷怡、张振宇2009

张蔷1969

张蔷2006

张玉凤、董军、王燕华、姬桂霞、温中瑜1970

张玉凤、董军、王燕华、姬桂霞、温中瑜2009

郑盘齐1966

穿越时空的记忆
黑 明


  2004年春节,忽然想起整理尘封多年的纪念照,看到我在天安门前不同时期的几张留影之际,顿时发现自己苍老了许多。中学时期朝气蓬勃,大学时期风华正茂,二十多年时光荏苒,深感自己不再年轻。此刻,岁月的痕迹瞬间开启我的灵感,让我萌生了寻找100张天安门前老照片的想法,决定邀请照片中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影像对比。

  2004~2009年之间,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我先后找到近千张老照片。根据照片显示的春、夏、秋、冬,力求在同样的季节、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光影效果下,用不同时代、不同色彩、不同面孔,展示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五年寻找,五年拍摄,先后有300多人带着当年的回忆和珍藏已久的老照片,从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辽宁、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陕西、新疆等地赶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不辞劳苦,不谋报酬,愉快地走进了我的作品。令我最为感动的不仅是影像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多的还是每位主人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配合。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主人公已经不再年轻,有些人甚至已近垂暮之年。他们的变化不仅是容颜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不再被别人掌控,身体不再承受高压,内心越发轻松,言行逐渐自由。尤其是他们照相时把手中的“红宝书”换成随身携带的护照、存折、银行卡和退休证、养老保险证的时候,每个人的笑容更加灿烂,神情更加从容。当然,这些看似幽默的元素,也给我的作品平添了讽刺意味。这次拍摄的人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多种人生经历,他们有人为了民族的复兴,跟着共产党走南闯北、甘洒热血;有人为了国家的富强昌盛,高举毛泽东旗帜,奉献了最好的年华;有人秉承匹夫有责的信念,给党提意见,却经受了不少折磨;有人因为历史问题,株连九族,受到极大的屈辱……今天,有人早已过上超英赶美的日子,有人依然在为生计艰辛奔波,有人还在畅想未来……无论男女老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年间,每当我扛着摄影器材前往天安门广场,总要被公安或武警盘查一番。尤其是在奥运前夕,广场的四面八方一夜之间装满了安检设备,从此进入广场就和坐飞机一样,必须排队接受全面的安全检查。加之本次拍摄我选择了胶片,不拍数码,所以不能经过X光的照射,每次安检都要费尽口舌,请求安检人员手检我的胶片和相关器材。无论是安检,还是拍摄过程,如果遇到好说话的警察,随便看看我的行头便示意让我通过,如果碰上较真的主儿,经常要把大包小包翻个底儿朝天才算了事。其实为了便于拍摄,真想和他们打成一片,但天安门分局的警察一年四季都在该地区转圈执勤,即使混得脸儿熟,一年都难得见上几面,也很难成为朋友。几年来我在天安门唯一认识的警察就是喜欢摄影的王宗雨,每次见面他都乘机向我请教摄影技术,每当别的公安和武警上来对我盘查,他便过来替我解围,可惜后来他被调离天安门广场去了丰台工作。还有那些年轻的武警战士,纪律更加严明,他们经常面无表情、目不斜视,即使时间长了有个熟悉的面孔知道我不是坏人,不轰我走,很快也会复员回家,所以要和他们长期沟通和交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五年中让我感到最为烦恼的一件事,同时也让我体会到普通人做事的艰难和困惑,好在凭着自己对摄影的执着和热情,从未放弃。
  为了保证这部作品集的影像素质,本次拍摄从头到尾我都采用了4×5的大画幅照相机,所以三脚架、冠布、测光表、单筒放大镜,都是必不可少的摄影器材。每当我把黑色的大相机装上三脚架对准天安门,然后再蒙上黑布半个身子钻进去调焦的时候,警察和武警立刻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问我是哪儿的,来干什么?三脚架上的大家伙是照相机还是摄像机?为什么把头蒙在黑布里?手里的测光表是什么仪器?用脖子上挂的望远镜看什么?来广场拍摄是什么意图……面对他们一连串的问题,我总要解释不是摄像机,是照相机……蒙在黑布里不干别的,是调焦距……不算仪器,是测光表……不是望远镜,是调焦用的放大镜……我是摄影师,没有什么别的意图,只是拍着玩……要是说采访,作为个人行为,我既没有天安门管委会的采访批文,也没有照相摊位的营业执照,我更没有资格在此行事。尤其我的相机过大,每次拍摄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围观,而且不停地有人问我照一张多少钱?当时能取吗?面对这种问话,我总要无奈地重复:“我不是照相的!你们快走吧!!”否则聚集的人一多,公安和武警立刻又会过来轰我,包括巡逻的城管人员也很可能把我当成无照经营的黑摄影师,没收我的器材。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五年间我艰难地对付各种外来干扰,送走一批又一批转业兵和许多退休的老警察、老城管。
  在这个最为敏感的地区采访拍摄,我曾赶上过许多故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荒诞无比。记得2007年8月16日那天中午,天安门广场突然发生了一起“爆竹事件”,一阵激烈的鞭炮声,迅速招来几十名警察和好几辆警车,东北角的游客全都被突如其来的鞭炮声吸引到那股浓浓的烟雾下。地上的鞭炮皮被腰挂警棍、手持对讲机的警察包围得严严实实,他们又是给鞭炮皮拍照、又是录像,放炮的一对中年男女也被警察迅速带上警车。当我拍完照片凑上去看热闹的时候,只听旁边一位游客说:“夫妻俩是从外地来的,听说他们的孩子考上北京大学了,来北京送孩子,顺手放了一串鞭炮庆祝孩子上大学。”听了这句话,我不由地笑了,多么纯朴的父母!也许他们是在兑现自己的诺言,也许他们心目中没有比天安门广场更为庄严的地方,所以选择来到祖国的心脏和最为神圣的地方,为孩子的成功点燃震天响的鞭炮也合乎常理。
  最近,当我完成这组照片之后,国内外数十家媒体要求对我进行专访,还有无数媒体纷纷转发这些照片。有人自发为这组照片撰写文章,有人根据这组照片创作了一首首长诗,有人要求出资举办展览,有人提出免费为我印制画册……引发了一系列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照片虽然没有什么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艺术语言,但通过媒体规模呈现,却让不少人产生了共鸣,并且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也彰显了影像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影像对比,不仅展现了新中国60年的文明与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巨大的历史变迁,同时还呈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岁月沧桑和发展进程。其实这些客观的变化已经不是某个人的命运转变和生命过程,而是成为中国公民共同的经历和记忆。
  今天,在天安门广场连续五年的拍摄已经全部结束。当我把自己采写的百余篇文章发给每位被摄者之后,他们纷纷来信、来电,热情地告诉我已经修改了关于自己的文章,当我收到他们寄回的文章时,发现有些人的文章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有人删去了荣誉,有人删去了冤屈,有人删去了苦难,还有人删去了荒诞年代无情的摧残,最让我心痛的是有人删去了震撼人心的历史真相,有人删去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导致多篇修改后的文章远不如原稿那么生动,有趣,自由,深刻。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一位老年朋友时,他说:“你一定要理解他们,他们早就被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整怕了,因为过去很多人挨整都是祸从口出,他们现在老了,也学精了,还是让他们平静地生活吧,不然他们看着你的书,一定会忐忑不安,甚至会做噩梦!”在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友劝说下,我只好忍痛割爱,最终采用了他们删改后的文章,但这必将给我留下永远的遗憾!


2010.8.20 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