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程金玉摄影作品:一个乡村草根川剧团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程金玉 责编:zss 2016-06-03

1:草根川剧团没有交通工具,所有道具都是人抬肩扛,跋山涉水为群众演出

2:草根川剧团开始叫东风公社农村俱乐部,后来改名为纪信川剧团。从来没有现代化的幻灯和字幕,至今都是自己搭台子,手写戏牌告示等

3:草根川剧团到哪里演出都是把戏装道具等装入大木箱里,当地人称它为戏箱子。

4:草根剧团的演出道具都是自己做的,根据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制作出不同的胡须

5: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川剧团的乐器队一般有四到六人组成,有鼓手指挥,一人可使用多种乐器,有小鼓、堂鼓、边鼓、邦子、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锁喇、板胡等十多种乐器。

6:草根川剧团里没有专门的化妆师,都是演员们互相化妆和佩戴头饰

7:草根川剧团的演员还是延续传统的化妆方式,为了好卸装先是用手指尖沾点菜油打底,然后再上妆

8、演出前正在化妆的戏中女主角

9:草根剧团为了川剧艺术传承,注重人才培养,这是三代演员在一起化妆

10:草根川剧团里最小的演员只有五岁,化妆穿衣服全是婆婆帮助她

11、草根剧团里的小演员每次演出都要大人陪同,有时还会撒娇哪

12:这是草根剧团里最小的两个小演员正在化妆室里化妆。

13:剧团团长程文典亲自为扮演剧中女主角的夫人上装

14:每演一场戏都需要二到三个小时,演员们有时演出之余在幕后抽支烟。

15:剧团里由于剧目都是自编自演,边演边改,演员在演出前都要熟悉熟悉剧本和台词

16:剧团里从来没有现代化的启幕工具,开幕时都是由演员拉幕

17:_台上男主角和女主角演出十分入戏不断赢得观众掌声

18:草根川剧每年初一、初二、初三都要义务为群众演出三天,过年啦,看戏的人特别多

查看大图

1:草根川剧团没有交通工具,所有道具都是人抬肩扛,跋山涉水为群众演出

2:草根川剧团开始叫东风公社农村俱乐部,后来改名为纪信川剧团。从来没有现代化的幻灯和字幕,至今都是自己搭台子,手写戏牌告示等

3:草根川剧团到哪里演出都是把戏装道具等装入大木箱里,当地人称它为戏箱子。

4:草根剧团的演出道具都是自己做的,根据剧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制作出不同的胡须

5: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川剧团的乐器队一般有四到六人组成,有鼓手指挥,一人可使用多种乐器,有小鼓、堂鼓、边鼓、邦子、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锁喇、板胡等十多种乐器。

6:草根川剧团里没有专门的化妆师,都是演员们互相化妆和佩戴头饰

7:草根川剧团的演员还是延续传统的化妆方式,为了好卸装先是用手指尖沾点菜油打底,然后再上妆

8、演出前正在化妆的戏中女主角

9:草根剧团为了川剧艺术传承,注重人才培养,这是三代演员在一起化妆

10:草根川剧团里最小的演员只有五岁,化妆穿衣服全是婆婆帮助她

11、草根剧团里的小演员每次演出都要大人陪同,有时还会撒娇哪

12:这是草根剧团里最小的两个小演员正在化妆室里化妆。

13:剧团团长程文典亲自为扮演剧中女主角的夫人上装

14:每演一场戏都需要二到三个小时,演员们有时演出之余在幕后抽支烟。

15:剧团里由于剧目都是自编自演,边演边改,演员在演出前都要熟悉熟悉剧本和台词

16:剧团里从来没有现代化的启幕工具,开幕时都是由演员拉幕

17:_台上男主角和女主角演出十分入戏不断赢得观众掌声

18:草根川剧每年初一、初二、初三都要义务为群众演出三天,过年啦,看戏的人特别多

  川剧,是明末清初从甘肃、陕西和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大量移民入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经过与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加上具有民间特色的锣鼓队组成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在川北农村广为流行,是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间民俗传统艺术。

  在西充县紫岩乡有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川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名东风公社农村俱乐部,后来又改名纪信川剧团。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是由该乡两个村的川剧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那个时候的剧团,一切都简单从事,演员也可随多随少。每过年过节、喜悠大典他们就吆喝在一起或在晒坝里或在大树下或在田间地头,不记形式地演出,成为川北小有名气的乡村草根川剧团。

  这个剧团坚守了半个多世纪,时兴时衰风雨相伴。在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立四新,剧团也随之解散,时间长了会唱川剧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几个爱好川剧的老艺人时常聚集在一起唱一唱,有时朋友三四遇到喜忧大典捧捧场,渲染一下气氛。直到79年由第三任团长程文典带领川剧爱好者开始重打锣鼓另开张,克服重重困难使剧团开始复兴。到了80年代中期是剧团最红火的时期,有时辗转于苍溪、武胜等周边地区巡回演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唱上几天几夜不重样。那时的演员比较单纯,外出演出爬山涉水,睡地埔,不管再艰苦,只要有掌声有饭吃也就心满意足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文化艺术的不断下乡,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戏曲市场日益萎缩,川剧逐渐边缘化,许多基层的戏曲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体,唯有紫岩乡草根川剧团坚持了下来。进入新世纪为了使祖宗传下来的川剧艺术在民间不失传,没有资金就自己集资,没有道具、服装、乐器,就自己做,没有演员就自己培养,从折子戏、小戏开始,慢慢排演大戏。目前有大、中、小剧目四十多台,有固定演员二十余人,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5岁。随着剧团的发展壮大,每逢节假日,剧团的演出邀约不断,特别是过年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剧团演员几乎天天要登台表演。剧团不管到哪演出,都有一个保留剧目,那就是自己改编整理的剧本《纪信的故事》这个剧本是根据历史典故“纪信诳楚”改编的,但是没有成型的剧本,都是边演边改,至今他们还是用的印刷体和手抄本。经过对唱腔和唱词的修改是韵脚协调,措辞准确优美,成为剧团里最受群众喜欢的保留节目。

  我同团长程文典同姓,在当地称为家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聊天时他把他与剧团经过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一罐子倒了出来。他说: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草根剧团即没有编制又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剧团还能走多远,民间艺术怎么传承下去,连自己都没有一个底。学川戏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学的都是亲戚朋友,有一次,花了几个月时间培训了几名年轻演员,才唱了一场戏,人家就又去打工了。加上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最后他说“太难了”。

  如今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夹缝中,一个草根剧团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着一个活在民间又即将消逝的传统舞台,他们传承下来的传统与信仰,在现实窘境里显得如此脆弱和荒诞。

   摄影并文:程金玉

 

   程金玉,山东曹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南充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