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

胡嘉兴摄影作品:《阿尔卑斯》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胡嘉兴 责编:zss 2016-04-17

alps01

alps02

alps03

alps04

alps05

alps06

alps07

alps08

alps09

alps10

alps11

alps12

alps13

alps14

alps15

alps16

alps17

alps18

alps19

alps20

alps21

alps22

alps23

alps24

alps25

alps26

alps27

alps28

alps29

alps30

alps31

alps32

查看大图

alps01

alps02

alps03

alps04

alps05

alps06

alps07

alps08

alps09

alps10

alps11

alps12

alps13

alps14

alps15

alps16

alps17

alps18

alps19

alps20

alps21

alps22

alps23

alps24

alps25

alps26

alps27

alps28

alps29

alps30

alps31

alps32

从灵山到阿尔卑斯 子潜的摄影之旅

“天凉了,梦里飞起来怕会冷。 
多穿衣,又怕衣服太重压住我的灵魂。” 

这是我从一条文字的溪流中随手掬起的浪花,这溪流的源泉来自子潜。从文字开始进入一位摄影师,好似有点奇怪,但文人气质恰是通向子潜作品的密匙之一。 

三年前,我无意中闯入一名年轻摄影师的网站,进去后却被摄影师的文字和书画作品牵制住目光。彼时,子潜尚未形成如今这几个清晰的摄影系列,在阿尔卑斯山拍下的照片随意穿插在日志中,朴素的文字与明净的照片交相辉映,散发着一种让灵魂安静的力量。我觉得这照片好,但又说不出它具体好在哪里。对文字的解读是容易的,对照片的解读相对较难。 

就这样我迟钝了很久,因为我轻而易举得到“用别人的眼睛与心灵替代我的眼睛和心灵的机会。”直到某一天,子潜不再更新他的文字,失去了文字阅读的乐趣之后,我不得已将视线集中在他的照片。至此,这些照片终于开口跟我说话,像失散多年的老友重逢一般,讲述着隐秘的心事,有时谈话陷入沉默,一尊背影浮现出来,那是 “看着山,直到心中升起一轮明月”时的子潜。 

谈子潜的摄影,无法抽离他多元跨界的艺术身份。子潜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极易让人联想到宋元已降的文人艺术家,而“旅法现代艺术史博士”这一标签,又表明他活在当下,兼具国际视野。这背景看似光鲜,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冷暖自知。子潜一度为此痛苦,他说 “初到巴黎,我感觉像掉进了一条大河,世界各国文明艺术都在朝我奔涌,而中国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只是大河中一条特别的支流而已。而我是谁?” 

这难题,外人爱莫能助,只能自己领悟。曾带给子潜创作灵感的高行健,关键时刻又给他以启示。“多实践”和“若人文在,创作便在”这样的话语给子潜以勇气。现行世界的艺术价值判断开始变得不重要,像他的诗歌所᧿述的那样,子潜小心呵护着灵魂的自由度,听从内心的感动而创作。这一点他主动向文人艺术传统靠拢。他的艺术创作,包括摄影,都来他的生命体验,是生活中的偶得,在感觉“非拍下不可”瞬间,子潜摁下快门。 

拿起相机的子潜,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此刻“我是谁”的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亘古以来,独立于人类文明而存在的自然,又普遍地与人类文明发生着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参照坐标,我们容易看到自身在文明长河中的存在与定位。在这个山水参照系中,子潜的左手边有陶潜,右手边有梭罗,正前方影影绰绰行走着老庄。 

我以为,子潜在本质上是一位“山人”。他的生活及艺术创作,注定与 “山”难解难分。子潜的“在路上”,约略等同于“在山间”。故土的青山,异国的名川,最后都成为子潜的山。 

在安徽绩溪的遥遥里,一座叫做清凉峰的山占据了子潜的童年与少年,当然至今也时常出入在伊人的梦中。清凉峰可以归于黄山一脉,虽属无名,但也是个钟灵毓秀 的所在。“在密林里,在山重山中,一切都让我感到生命齐于万物,我的脚成了树根,我的手便是草叶。一个比人类的小小世界远为宏大的秩序存在在我生命的周 围。”这座几乎与尘世隔绝的大山给予子潜最初的美学启蒙,并在他的灵魂中刻上了两个大字:“自由”。 

巴黎求学期间,子潜经常一骑绝尘,深入到阿尔卑斯的大道与小径,枕流漱石,戴月披星,时而孤独地与浮云做无情游;时而坦胸跌坐,与隐者们劈柴生火,把酒言欢。在阿尔卑斯这座宏大的山里,子潜看到文明曾经隆重的兴起,渐成传统,又在时光中湮没为遗迹。在天地的秩序面前,文明的沟壑与界限都被抚平,顺其自然,听从内心,无可纠结。这座山以它的方式滋养了子潜的灵魂。 

子潜爱山,山也爱子潜,人山间的一抹回响,被子潜收到镜头中,这样便有了《灵山》与《阿尔卑斯》这两套看似风格迥异,实则一脉相承的作品集。 

与高行健小说同名的《灵山》系列,拍摄于绩溪的清凉峰,这是一组充满人文情怀的照片,人类的活动轨迹与山水的关系成为摄影师审视的对象,其后的《阿尔卑斯》系列也延续这一传统。 

绩溪是“墨”的发源地,在此长大的子潜,从小受到笔墨传统的熏陶,这组黑白数码摄影,也带有向笔墨传统致敬的意味。“从白到黑,究竟有多少层境界呢?黄宾虹老人一生都在探索墨的层次,书法上也是计白当黑,知黑守白,实在是玄妙!”《灵山》系列作品,体现了子潜对于光影的把控力,这组作品黑白灰的层次过渡丰富而灵动,山间的雾霭与空中的云层总是适时出现在风景中,带给画面留白的余韵。但这组作品并非单纯的风景摄影,当它们被摄影师以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在一起,我看到了子潜对故乡展开的宏大叙事,一种文学性极强的叙述结构隐藏在组照中,从淡而韵的起手式开始,慢慢推向高潮,最后又一个收稍。 

回忆始于澄渊取映的一茎树枝,摄影师以近摄的角度,凸显了形与影间的一片空明,观者的心也随之一空,待心静了,便可以进入正文。山中的子民们在一方水潭边静默无语,画面的截选背后隐藏着摄影师的态度:人与自然的交情毋需刻意表白,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之后情节徐徐展开,充满水墨意趣的青山、雾霭、小径超越了时间而存在,让人想起岁月的悠长,行走在泥泞山涧中的女子,表现出对自然的顺从与习惯。此外,摄影师将镜头对准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杂物,让我们重新审视它们存在的意义。柴火灶上烹着一条鱼,刻着整齐的十字纹,日影荒荒照在它身后——这是农耕时代的昼长人静,岁月安好;秃了把的扫帚与一堆木头堆在墙角——这岂不正是儿童厮混光阴的百宝园;最终,一个孩童的背影,将这份“原乡之愁”推向顶点。高山直矗云天,乡村静卧其下,道路延展在田野中,电线横空出世在眼前,许是到了掌灯的时候,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充满期待与悬念的画面深深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子潜也时常审视这个背影,如同审视自己。“现代人的孤独感恰是用人造材料构建起来的,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大地的疏离。如果不能与自然相视相语,孤独就
永无止境。山总是在那,村庄却空了,我们还有可能回去吗?” 

但故事不能这样戛然而止,需留一些余韵,“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最后与观众打照面的依然是青山隐隐,点题告终。 

生活在一个地方结束,又在另一个地方开始。带着《灵山》中对自我灵魂的审视,子潜来到了欧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追逐诗意生活的决定。阿尔卑斯的创作期,也是子潜的人生经历重大转折的时期,地域文化改变带来的不适,生离与死别的切肤之痛,遭遇抢劫的惊险与荒诞……他说:“头两年,我甚至从未真正清楚自己到底身处何处……第三年,我渐渐感受到了我生活的这个地方的呼吸和脉搏,我去旅行只是因为旅行,而与逃离无关,我想念家乡只是因为想念,而与怀疑无关,我现在生活便是生活,我在这里,我很清楚我所在的地方是哪里。”从对另一种文明传统最初的水土不服,到对自身所处文明传统的怀念与反思,最后,他抵达了苏东坡所言这一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组作品中,自然的地位更显上升,人类文明的印记被压缩到极小的范围。画面中的主体,如山峦、天空、森林或是一团牛粪,通常得到大篇幅呈现,占到画面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这样的空间令人对自然心生敬畏。即便如此,整个画面并不显得粗鄙,在布局上依然疏密有当,充满了视觉的韵律感。我以为这得益于子潜绘画与设计的功底。这种节奏感要么来“点线面”的交错,要么来自高光与阴影的隔断,而有的时候又靠颜色来营造。 

在摄影艺术风格上,这组作品也到达随心所欲的境地。子潜放弃了熟悉的黑白,以彩色胶片作为媒材,真诚拥抱本色的世界。失焦、漏光和过曝对他也不再是摄影的禁忌,他开始打破构图的平衡感,倾斜的地平线、半边身子的马匹、挡住一角的窗外风景……一一出现在画面中。任何一种手法的选择只依据情绪表达的需要。我以为这时候的子潜更加了解自然万物的隐秘秩序,他将这秩序编排在特定的空间里,引发超越视觉惯性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更深沉的情感唤起。 

从《灵山》到《阿尔卑斯》,子潜的拍摄越发安静与深沉,在不假绘饰的平实语言中,他的画面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照见天地与自我,直到一轮明月升起。 

在子潜的山中,我最钟爱他的石与树。子潜爱石头,跟他习练篆刻多少有关系,他懂得石头的肌理与脾性。看到山间大石,子潜想:“我一定是和它相识的,中国画里寥寥数笔,就写出一个石头的灵气。我想在这个大石头里面,也汇聚着这股精神。”子潜曾习写石鼓文,初始下笔艰涩,他勤写不缀,数通之后渐入佳境,至解衣盘磅,淋漓酣畅。他镜头下的石头,也像他的石鼓文,有着大开大阖的胸襟意气,饱满的生机与厚重的岁月扑面而来。看看子潜的信奉:“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容得下一个雄壮的灵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似冥顽不灵的石头,经历沧海桑田却依然能遗世而独立,这是何等大的力量与担当。子潜懂得石头的风骨与雄壮。他像拍人物肖像一样郑重地拍石头——以天空为背景板,给巨石以居中的特写,过曝的天空凸显出石头的肌理与色泽,就像一个有灵魂的躯壳矗立在那里。软弱虚空的时候,我看看子潜镜头下的石头,仿若当头棒喝般,忽然就警醒有力了。时代快得让人几乎要迷失,我们的一念纯真是否能坚如盘石无转移? 

ᨀ到树, 我见过其他爱拍树的摄影师,令人感慨,照片真的可以是作者的个人气质的映射。曾忆城在世界各地拍了许多带有宋元水墨意趣的树木,结集成《一时一地》。在构图上曾忆城喜欢旁逸斜出,大片留白,简洁之余透着禅意。我感受到他的隐逸,及“中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的沉郁与说之不尽。习画多年的子潜,他镜头下的树木,铁画银钩,并非中国水墨画里常见的婆娑形态,借用南安仓的妙语:“子潜拍照就如同他习字,当他拍摄树木,中通外直地,一竖,一竖直到心满意足。”这顶天立地的一竖,也恰如子潜做人的风骨。在《灵山》里,子潜将一张山巅的自拍照放在一棵树的特写之后,两者在姿态上十分接近——遗世独立,棹臂临风,我想,在子潜的潜意识中,这棵树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子潜的简单纯粹的就像他的树,他的石,在这个氤氲不明的时代,他的人和作品是如此的明朗与阳刚,让我不禁想起木心笔下的嵇康:“嵇康的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后世评嵇康,各家各言,最好的评语,四个字:兴高采烈。” 

这也正如我看子潜的照片,看得如此兴高采烈。

文: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