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故乡拍照,总有许多问题挥之不去。
我不仅关注遥远的非洲,一直关注故乡的土地和人民,多次回到故乡淮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笔下《大地》中描述的地方拍照。1935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影响了西方世界整整两代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英国学者评述《大地》向西方世界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长卷,认知中国从《大地》开始。之前,一般人眼中的中国人莫不是邋遢愚蠢,心怀叵测,头上拖着长辫子,滑稽可笑的异教徒形象。《大地》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认识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认识到了以土地为依托的中国农耕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下层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活状况,遭受的封建军阀的压迫、列强的侵掠。这些深度的人文观照,通过一个具有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传递出去,对世界了解中国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淮北地处黄淮之间,历史上它是现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行政区划中的地理上的一部分,南以淮河,北以故黄河为界,东到东海、西接中原,在学术研究领域,又被称为华北。几千年前,这里森林覆盖,水草肥美,是汉民族形成和起源的腹地。对中国文化及东方文明影响至深的汉文化就发源于这里。几千年来,在自然和人为的作用下,尤其是近代百年以来,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成为人间地狱,自然环境在被破坏和改变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清末捻军之乱只是最惨烈的事件之一。现在的淮北,在信息已经膨胀到爆炸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依然也是一个影像认识的盲区。在这里,更多的青年人到城里打工,成为农民工一个重要的输出地,这些给飞速发展的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人群,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祖辈生养之地的现实是什么状况?他们将要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的痛苦、欢乐;他们的期待、无奈也不被外界了解和重视。离乡背井的依然故土难离,在灯红酒绿下出生的下一代已没有故土的概念,一些人带着梦想,成为国际劳务大军的一员,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那片未知之地——非洲。巨变同时在地球的两端,以不同的方式,而又急速地发展着。
东非是人类的起源地和出发点,淮北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的起源地和出发点之一。两者自然生态的变迁,社会形态的变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都有相似和关联之处。
几年来,我在时空间跨越,用摄影的语言发现比较,将在东非的拍摄经验运用到家乡的土地上,以期用严肃的态度,发现、纪录,更为客观地观照自己的故乡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