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王彤摄影作品:《痕迹》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彤 责编:zss 2016-06-03

mao007-07.1995

mao019-07.1997

mao024-07.1997

mao044-04.1995

mao082-07.1997

mao098-12.1996

mao119-04.1995

mao137-04.1995

查看大图

mao007-07.1995

mao019-07.1997

mao024-07.1997

mao044-04.1995

mao082-07.1997

mao098-12.1996

mao119-04.1995

mao137-04.1995

    王彤和我认识的大部分摄影师一样,对于周围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好奇。他总是“在行走中”,随时都能出发到最偏远的地方去,寻找一些不同的、特殊的、未曾见过的东西。他也喜欢记录哪怕已经很了解的情境,通过摄影,这些情境能被转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他所认知的世界。

    虽然出生于中国的东北,他很小就移居到了河南,因此十分熟悉这个地区。但是他不认为自己是“河南人”,他也不说河南方言。

    他的系列作品《痕迹》主要是在1990年代中期拍摄完成。很可能他照片里的许多事物已经不存在了—这些照片已经变成了历史、珍贵的档案、一个逝去年代的见证。

    我相信他对于相机娴熟的运用让他能够既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又能够以非常个人的方式重现现实。我们看到的毛泽东是王彤的毛泽东,我们看到的河南农村和当地农民每天面对的河南农村也是不同的。

    在这个特殊的系列作品中,王彤选择了不把人物拍进照片中去。许多照片聚焦于细节—一面正在褪色的墙,或是在墙上的英雄脸谱边上生长的植物。因为照片十分清晰,我们能够看到材料的质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丰富,更加引人联想,这些照片让我们看了之后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黑白的并置,或者说,各种各样的灰色层次将原本可能是简单的纪录转化成了艺术品—一种诗化的现实。艺术家决定对已洗印出的黑白照片染色,为的是更加接近当时的宣传画。

    这些照片中的每件事物都与人的存在相关,但是照片中没有一个人(除了个别例外,如99号和169号作品)。无人的场景看起来更加衰败荒芜,只有禽畜在悠闲漫步(这种图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动物农庄》),它们对墙上的图画标语无动于衷,这种漠视在镜头的表现下显得很无礼。摄影师用完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地方荒凉的外表,破旧的建筑就像是放大镜,突出强调了过去那些“独裁的”和唯一的信仰现在沦落到如此田地。
    只有四散的少数物什和用品体现出了人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房主人刚刚才匆忙离开,将日常生活的痕迹留了下来,这些痕迹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渴望可能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和有限—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是如此。

    文字:莫妮卡•德玛黛于意大利 

    翻译:黄一

    摄影: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