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王彤摄影作品:《重现》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彤 责编:zss 2016-06-03

北戴河2008

畅游长江2008

橘子洲头2013

去安源2008

视察广东农村2009

在河南农村2011

在陕北2009

在陕北作报告2009

在上海2008

在天津2012

在延安2008

重庆谈判2011

查看大图

北戴河2008

畅游长江2008

橘子洲头2013

去安源2008

视察广东农村2009

在河南农村2011

在陕北2009

在陕北作报告2009

在上海2008

在天津2012

在延安2008

重庆谈判2011

重现历史与评价现实
——关于王彤的《重现》

顾铮


    《重现》系列,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纪实摄影的框架,集摄影与行为艺术于一体了。
    他打捞那些久已沉入我们记忆深处的毛泽东经典图像,然后再以自己的化妆,走进已经与原来照片大异其形的革命历史景点,按照革命领袖那为人熟知的姿势,施以重新拍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经典图像,其实本来就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建构起来的,是一种图像神话。即使是那些照片,也是遵守了某种规则的结果。这种政治图像神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它所能起的宣传鼓动作用,但时过境迁,却往往成为了历史神话的反讽。
    这种重新拍摄历史图像情景,通过摄影来还原历史情景应该不是摄影家王彤的初衷。因为如果是单纯的“历史还原”的话,他应该不会容忍今天那些刺目的现实景象出现在他的照片中。而且以他个人之力,他似乎也不可能像拍摄电影那样搭景再现。而通过“扮演”他者实现自己的“变身愿望”应该也不是他的内在需求。那么,王彤如此兴师动众地以自己的扮演与表演再现历史场面的企图何在?我想,王彤其实就是要通过这种由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无所不在的错位与断裂,来讨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通过王彤的化妆表演与拍摄,身体(个体的参数)、空间(历史的现场)、历史(被入侵的图像)这三者的交叉,把过去作为现实的参照并以这三个参数的结合加以重演,实现了从“他者的历史”向“历史的他者”的转变。这种转变,针对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是一种由个人的身体通过“扮演”与“表演”而生产出来的历史与现实的重新接续。这“扮演”与“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继续。通过这样的方式,王彤以“历史的现实感”和“现实的历史感”的集于一身,打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他的扮演了毛泽东的身体,就像是一种促使历史与现实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因为他的身体的进入历史现场,历史与现实发生了某种关系并且产生了新的互动与能量。当然,他应该努力做的是穿越历史来到现实,而不是停留于历史之中。通过他的重新拍摄历史,通过他的步入历史重归现场,他的脚步触动的是我们的记忆,激活的是我们的现实思考。他的历史重现,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作出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过去重现。
    王彤的重新拍摄历史,需要体验现场。而作为一个行为表演者,也要体认表演对象的内心,体现他独特的个人理解。总之,一个“体”字非常重要。无论是体验、体认、体现,他都是要用身体来展开个人与历史的对话。用身体,他踏勘\丈量历史\现实的空间,用身体,他再现记忆,用身体,他凸现(也弥合)历史与现实的裂隙。用身体,他与历史记忆对话,检验自己的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分裂.他以一己肉身,以这种方式来体验历史的诡谲与现实的无情。不过我们仍然还有想要提出的问题的,那就是,以这种方式,是否可能实现把握过去的愿望,以这种方式对待我们的历史遗产与历史记忆是否有效?如果说《墙上的毛》是一个有关毛神话褪色的记录的话,那么《重现》系列则显示了毛神话在现实中的去神话化的故事。
    在当代艺术中,通过扮演历史上的、以及历史图像文献(包括艺术史中的名作)中的“他者”的方式与过去的历史展开某种形式的对话者,不乏其人。其中以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最为著名。但他的扮演,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变身愿望,思谋的是进入方式,且以逼肖那个所扮演的“他者”为乐事。如此,则少了些对话现实与激活现实的动能。而王彤的“扮演”探索,则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将一个大历史的变动一起带出,给出了更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对于王彤,这可能不是一个身份认同与重建的问题,而是一个个体与历史如何对话的问题。

 

(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