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凝聚的时光+乡土摄影家王世龙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世龙 责编:zss 2016-06-03

1961年著名电影《李双双》在林县拍摄,饰演李双双的著名演员张瑞芳在拍摄过程中和照片里的几位姑娘结成好友,右一姑娘身穿的衬衣就是张瑞芳所赠,而且正是张瑞芳戏中的装扮。1962年 林县

场光地净种完麦,农村妇女先不住,做衣做饭做针线。1957年 新乡市郊区

丰收的喜悦。1958年 新乡县

公社食堂开始了,时间不长就停止了。1958年 新乡市郊区

淮河上的水上小学,老师在给小学生上课。1972年 河南淮滨县

解放后,农民的喜悦。1956年新乡市郊区

利用野生柳条编制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工具。1961年 兰考县

农村妇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劳动育苗 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农业方面全国劳模刘启云在给大学生讲课。1958年新乡师范学院

七里营是个棉产区,农村妇女都会织布。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全国劳模史来贺在检查棉花长势。1972年,七里营

上世纪50年代干部结婚照 1958年 新乡市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太平车还在黄河边上使用。1961年 封丘县

生产互助组的农村妇女在休息 1956年 新乡市郊区

收获。1958 新乡县郊区

王屋山上梯田层层,标语口号层层,农业学大寨标新立异。1956年 王屋山上

襄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周口镇商水县街头跳忠字舞。1972年商水县

知识青年下农村锻炼。1972年 新乡市郊区

改革开放不满三年,巩县山区出现了“时装商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公路边卖茶,乐在其中。1981年 密县

农村巨变三部曲之一山里人 1975年 辉县

三代人。1987年 灵宝县

农闲时期,农民妇女纺花织布做针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千军万马齐上阵 1974年 辉县

天行山上的孩子第一次照相。面对镜头的面孔各式各样:有羞涩、有开心、有鬼脸、有可爱、有木讷。1980年 辉县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新浪抗的铁锹是新娘家送的结婚礼物,新娘拿的高中课本《世界近现代史》则是婆家送的结婚礼物。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养猪能手的欢笑。1958年 新乡县

有了粮食就有了干劲,有了粮食就有了精神,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1958年 新乡市郊区

查看大图

1961年著名电影《李双双》在林县拍摄,饰演李双双的著名演员张瑞芳在拍摄过程中和照片里的几位姑娘结成好友,右一姑娘身穿的衬衣就是张瑞芳所赠,而且正是张瑞芳戏中的装扮。1962年 林县

场光地净种完麦,农村妇女先不住,做衣做饭做针线。1957年 新乡市郊区

丰收的喜悦。1958年 新乡县

公社食堂开始了,时间不长就停止了。1958年 新乡市郊区

淮河上的水上小学,老师在给小学生上课。1972年 河南淮滨县

解放后,农民的喜悦。1956年新乡市郊区

利用野生柳条编制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工具。1961年 兰考县

农村妇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劳动育苗 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农业方面全国劳模刘启云在给大学生讲课。1958年新乡师范学院

七里营是个棉产区,农村妇女都会织布。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全国劳模史来贺在检查棉花长势。1972年,七里营

上世纪50年代干部结婚照 1958年 新乡市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太平车还在黄河边上使用。1961年 封丘县

生产互助组的农村妇女在休息 1956年 新乡市郊区

收获。1958 新乡县郊区

王屋山上梯田层层,标语口号层层,农业学大寨标新立异。1956年 王屋山上

襄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周口镇商水县街头跳忠字舞。1972年商水县

知识青年下农村锻炼。1972年 新乡市郊区

改革开放不满三年,巩县山区出现了“时装商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公路边卖茶,乐在其中。1981年 密县

农村巨变三部曲之一山里人 1975年 辉县

三代人。1987年 灵宝县

农闲时期,农民妇女纺花织布做针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千军万马齐上阵 1974年 辉县

天行山上的孩子第一次照相。面对镜头的面孔各式各样:有羞涩、有开心、有鬼脸、有可爱、有木讷。1980年 辉县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新浪抗的铁锹是新娘家送的结婚礼物,新娘拿的高中课本《世界近现代史》则是婆家送的结婚礼物。1956年 新乡市郊区

养猪能手的欢笑。1958年 新乡县

有了粮食就有了干劲,有了粮食就有了精神,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1958年 新乡市郊区

    王世龙先生,1930年6月生于河南省平舆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学习摄影,1950年随军进军玉树,参加昌都战役,因战伤致残。1955年转业到地方报社任摄影记者,1958年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拍照,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拍照了大量新闻和艺术照片,代表作有:《拢粮》、《秋收完毕》、《战太行》和农村巨变三部曲(《山里人》、《山里红》、《山里俏》)等,其作品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乡土艺术风格。1982年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美国,1995年先后出版了《历史脚印》、《中原父老》等五本摄影画册和《瞬间纪事》摄影文集、《牛歌》散文集。还有图文并茂的《图像岁月》三农图像纪实,该书被评为河南优秀图书二等奖。“文革”后,历任中国摄影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河南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政协委员、河南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河南老年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出版社编审委员、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编审、编审。1992年离休,2002年荣获政府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