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山摄影作品:将逝的驿站
来源:未知
作者:胡群山
责编:zss
2016-06-03
1、曲靖东关南宁街道鼓楼社区的“群益客马店”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客马驿店。
2、李光相老人1995年写的“往客须知”,直到今天还挂在前院过道的墙上。据老人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也不缺这两个钱,主要是能为老主顾提供方便就行,一方面有点事做做不无聊,一方面又能帮助、方便群众,之所以客马店取名“群益”,也是这个意思。
3、已经71岁的李光相老人,正在客马店的家中观看NBA全美篮球联赛。据老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也非常喜爱篮球,那时年轻,为了不下地干活,经常代表公社参加地、县级篮球比赛。这样,爱好也满足了,每天还有10分工分,何乐不为(按当时市价,10分工分就有0.30元)。
4、虽然开的是小客栈,但也是“六证”齐全。
5、李光相老人的“住宿登记簿”记满了住店客人的信息情况;桌上摆的是他和老伴吃的药。据老人说,他自己血糖较高,老伴肺部也有毛病,故然每天都得靠吃药维持治疗。
6、客马店的客房就是一个大通间,分上、下两层楼,每层都有六、七个床位,一楼的床位含车、马、人,现在每人10元,二楼的床位每位6元。
7、这是客房二层的女客房,一个在老米柜上搭起的床。这种形式的床在当今南方已不多见了。
8、马车夫兰双吉和与他相伴近十年的骡子。兰双吉今年64岁,早已三世同堂,但就是闲不住,每天仍然起早贪黑地跑运输,他是曲靖越州黄泥堡棕果山村人,也是李光相老人的同学。
9、住店的江湖游医吴国彭,是贵州兴义的苗族,他常年累月在贵州、云南卖自己挖的草药,他卖的草药主要是治风湿、哮喘的,有小血藤、乱头发草、白红头。据他说,在云南的沪西、弥勒还有这样的驿站、客马站。
10、今年45岁的马车夫苏桥付和与他相伴近五年的骡子——“紫骡”。他是陆良响水坝马长湖苏家湾村人。据他说,他花了5000元钱请人训练“紫骡”,一般来说,没有训练过的骡子是根本无法拉车上路的。
11、客马店有一小后花园,店主在不足3平方米的院里种了几颗石榴树,正值春天,石榴花含苞欲放。
12、老相框里装满了俩位老人一路风雨走过的记忆……
13、李光相老人和老伴李丁柱在一起。俩位老人很有缘,既是同年生、同姓李,又是同村、同学,他们1960年结婚,育有四个儿子。
14、有时要外出办点事,李光相老人就骑着这辆与他相伴近二十年的“永久牌”自行车。
15、李丁柱老人的针线盒。
16、客马店的小花猫是俩位老人为防老鼠偷吃马料而饲养的。
17、案板上的两把菜刀,是老人平时做饭用的厨具。
18、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有时的菜肴就是几片白菜、一把茴香菜。
19、一个电饭煲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就连碗柜都是李光相老人前十多年自己做的。
20、灶台旁的茶壶、热水瓶、铁皮水桶装满了水,这都是为劳累一天的住店客人准备的。
21、前院墙上有些年代的灭火器和香烛。
22、马车夫喂马的草料袋。
23、一般住店的马车夫都是早起晚归,前院路灯的拉线开关就是为马车夫们晚上回店后能方便一些设置的。
24、客马店有三间马槽,中间的一间被老人用来养鸡,另外两间分别可以关六、七匹骡马。马厩的铁栅栏门的插栓,也是用铁马掌做的。
25、关在马厩里吃草的骡子。
26、寄存在客马店拉夫的小板车,现在寄存费每天是1.00元线。
27、马车夫的赶马鞭和马龙套。
28、马店里积攒的马粪都被李光相老人集中地放在马店后的菜园子里。这些马粪经自然发酵晒干处理后,又被老人卖给做城市绿化工程的和城里种花种草的人。
29、马店所处的曲靖南宁街道鼓楼社区的房屋,早已是年久失修,大多已是危房,不能住人,即将被拆除。
30、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了多久,这一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群益客马店”,也将与它所处的整个社区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一样,在房地产商的挤压下、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很快消亡……
查看大图
1、曲靖东关南宁街道鼓楼社区的“群益客马店”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客马驿店。
2、李光相老人1995年写的“往客须知”,直到今天还挂在前院过道的墙上。据老人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也不缺这两个钱,主要是能为老主顾提供方便就行,一方面有点事做做不无聊,一方面又能帮助、方便群众,之所以客马店取名“群益”,也是这个意思。
3、已经71岁的李光相老人,正在客马店的家中观看NBA全美篮球联赛。据老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也非常喜爱篮球,那时年轻,为了不下地干活,经常代表公社参加地、县级篮球比赛。这样,爱好也满足了,每天还有10分工分,何乐不为(按当时市价,10分工分就有0.30元)。
4、虽然开的是小客栈,但也是“六证”齐全。
5、李光相老人的“住宿登记簿”记满了住店客人的信息情况;桌上摆的是他和老伴吃的药。据老人说,他自己血糖较高,老伴肺部也有毛病,故然每天都得靠吃药维持治疗。
6、客马店的客房就是一个大通间,分上、下两层楼,每层都有六、七个床位,一楼的床位含车、马、人,现在每人10元,二楼的床位每位6元。
7、这是客房二层的女客房,一个在老米柜上搭起的床。这种形式的床在当今南方已不多见了。
8、马车夫兰双吉和与他相伴近十年的骡子。兰双吉今年64岁,早已三世同堂,但就是闲不住,每天仍然起早贪黑地跑运输,他是曲靖越州黄泥堡棕果山村人,也是李光相老人的同学。
9、住店的江湖游医吴国彭,是贵州兴义的苗族,他常年累月在贵州、云南卖自己挖的草药,他卖的草药主要是治风湿、哮喘的,有小血藤、乱头发草、白红头。据他说,在云南的沪西、弥勒还有这样的驿站、客马站。
10、今年45岁的马车夫苏桥付和与他相伴近五年的骡子——“紫骡”。他是陆良响水坝马长湖苏家湾村人。据他说,他花了5000元钱请人训练“紫骡”,一般来说,没有训练过的骡子是根本无法拉车上路的。
11、客马店有一小后花园,店主在不足3平方米的院里种了几颗石榴树,正值春天,石榴花含苞欲放。
12、老相框里装满了俩位老人一路风雨走过的记忆……
13、李光相老人和老伴李丁柱在一起。俩位老人很有缘,既是同年生、同姓李,又是同村、同学,他们1960年结婚,育有四个儿子。
14、有时要外出办点事,李光相老人就骑着这辆与他相伴近二十年的“永久牌”自行车。
15、李丁柱老人的针线盒。
16、客马店的小花猫是俩位老人为防老鼠偷吃马料而饲养的。
17、案板上的两把菜刀,是老人平时做饭用的厨具。
18、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有时的菜肴就是几片白菜、一把茴香菜。
19、一个电饭煲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就连碗柜都是李光相老人前十多年自己做的。
20、灶台旁的茶壶、热水瓶、铁皮水桶装满了水,这都是为劳累一天的住店客人准备的。
21、前院墙上有些年代的灭火器和香烛。
22、马车夫喂马的草料袋。
23、一般住店的马车夫都是早起晚归,前院路灯的拉线开关就是为马车夫们晚上回店后能方便一些设置的。
24、客马店有三间马槽,中间的一间被老人用来养鸡,另外两间分别可以关六、七匹骡马。马厩的铁栅栏门的插栓,也是用铁马掌做的。
25、关在马厩里吃草的骡子。
26、寄存在客马店拉夫的小板车,现在寄存费每天是1.00元线。
27、马车夫的赶马鞭和马龙套。
28、马店里积攒的马粪都被李光相老人集中地放在马店后的菜园子里。这些马粪经自然发酵晒干处理后,又被老人卖给做城市绿化工程的和城里种花种草的人。
29、马店所处的曲靖南宁街道鼓楼社区的房屋,早已是年久失修,大多已是危房,不能住人,即将被拆除。
30、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了多久,这一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群益客马店”,也将与它所处的整个社区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一样,在房地产商的挤压下、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很快消亡……
前不久,听朋友说,在曲靖东关还有个马店,这让我听后感到很不可思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特别是在近年来全国所谓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大拆迁”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流中,还能留着这样一个驿站,就更让我不解了。
正是这种令人费解的心情,使得我走进了“群益客马店”……,在与店主老李相处的日子里,在与住店马夫、江湖游医的沟通中,使我明白了这个驿站之所以能存在至今,不无道理。归结起来,无外乎二点:一是店主的执着、坚守,心里总放着那些弱势的、经济收入微薄的过往住宿客人的利益;二就是店主有个念想,店主老俩口虽然读书不多,但知书达理,老俩口就是认定马店应该存在,社会再怎么变,再怎么发展,客马店总应该有它一定的价值。
或许会有人说,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节奏之快,这些老的经营方式已没有必要再存在了。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速度、GDP,把历史割裂了,把老祖宗留下的农耕传统文化都抛弃了,甚至连仅存的现象都泯灭了,那还何谈根源,何谈传承?或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子孙时,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讲故事了——“从前有座山,……”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