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

王武 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锦集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武 责编:zss 2016-06-03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1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2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0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2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0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1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2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3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7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8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9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40

查看大图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1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2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0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0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1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2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0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1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2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3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4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5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6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7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8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39

王武动物摄影作品_0040

    摄影师王武呼吁应尽快为动物摄影立法

 Q:在摄影圈,拍摄动物的摄影师也有很多,请问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拍摄风格?
    王武:我认为风格就是个性,拍动物和其他题材的拍摄道理一样,拍摄者对拍摄对象越了解,拍摄的作品越深刻,也越能保持自己的风格。

 Q:那么您认为保持自己的风格跟创新矛盾吗?作为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来说,应该如何兼顾创新和保持自我风格?
    王武:保持自己的风格跟创新之间没有矛盾,创新固然好,但邯郸学步、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假创新不是好事,创新是积厚薄发,是自我超越,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刻批判。东一榔头西一棒锤,那是瞎折腾,那不是创新。作为一个摄影家,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与众不同,也应该不轻易就被模仿,它是作品的灵魂,深藏在作品之中,成熟的有理想的摄影师应当是与时俱进的。

Q:您常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都需要哪些附件?
    王武:我常使用EOS 1DS Mark III,镜头方面选择不多,视情况而定,有些动物不怕人,我会选用中短焦段离的近一些拍摄,有一些动物怕人,我则需要800mm镜头完成拍摄。

Q:拍摄动物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摄影师各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不管时时间、精力、体力还是器材和技术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希望您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您的拍摄经验。
    王武:近阶段在国内的动物及生态摄影热,与近年来我国高度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是我认为这中间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国内还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很多拍鸟的人以前是打鸟的,拍动物的人以前的爱好是打猎。在一些动物摄影网站和摄影圈内,连拍鸟的行话都是叫做“打鸟”,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一事实说明目前国内的动物摄影比较复杂,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在国外,许多拍动物的摄影师是作为学术团队去完成的,国内的摄影师则更追求唯美的艺术效果,我认为,中国的动物摄影还处在自发的懵懂阶段,经验、器材、目的等等因人而异,差距较大。

Q:正像你说的,目前中国的鸟类及动物摄影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无序和混乱客观存在,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武:中国是鸟类摄影的天堂,但是在摄影方面,目前还几乎没有任何法律和道德约束,一些摄影人在拍摄的时候会无所顾及,肆无忌惮,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些摄影师为了得到一幅漫天惊鸿的片子,把鸟群追得口吐白沫的现象也有。中国的动物摄影已经从无到有,正处在一个繁荣期,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立志于此的摄影人,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拍摄活动,对自己的拍摄做一些规范,对不良的现象自我对照,约束自己,一厢情愿地肆意拍摄,这样不利于中国动物摄影事业的发展。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尽快为动物摄影立法,英国"鸟类保护法1954──67号",与"野生动构物保育法1975号"(Conservation of Wild Creature & Wild Plants Act 1975)都是良好的范本,控制对频危和极度频危的物种肆意拍摄,约束对动物繁殖的拍摄影响,为具备资格的摄影师颁发拍摄许可执照。
    体制内的摄影领导组织应尽早成立动物及自然摄影学术机构,对其积极探索和引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摄影之路,使动物摄影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紧密结合。对动物艺术摄影制定规范,设立禁赛物种名录,避免科研的动物摄影和艺术的动物摄影同台竞技的局面发生,避免以伪科研的名义使珍惜动物摄影大量进入艺术领域,减少无资质的人对珍稀物种掠夺性的拍摄,为社会提供赏心悦目的动物摄影艺术作品,启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生态。

 Q:的确,目前在中国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希望动物摄影这一块的法律法规能够尽早的完善起来。拍摄动物的摄影师有很多,其他摄影师的作品对您来说有没有什么启发?
    王武:启发很大,尤其是些西方的一些动物摄影师的拍摄对我受益匪浅。美国的国家地理出版的动物摄影画册我都收集,动物摄影和研究的画册书籍我看到就买,在学习中不仅得到启发,当然从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国外的摄影师他们在拍摄前对他们要拍的动物有深入的研究,国内的动物摄影师是背着唐诗去拍动物的,表现唯美的多,认知和表现动物本性的少,基本上都是迎着朝阳拍,追着夕阳拍,在他们眼里鸟儿这么飞那么飞才好看,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值得反思的。

Q:您的作品中,对光线的运用很独特,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王武:我认为拍摄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动物的生物习性,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作品必须具有可读性,除了纯科学研究用之外,动物摄影应该更接近摄影,拥有更多的摄影元素。我在拍摄中常问自己:为什么不呢?在把这些生灵拍美的时候为什么我不去做呢?美是最具感染力的,只有人们认识这些生灵的美才会真心的去爱护他们保护他们——这也是一个成熟摄影师的社会责任。常带着这种思想,把这种思想深深埋进心田,摄影师就能发现和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在平遥国际摄影展上,我的作品展出时,一个老人走到展厅在一幅作品前失声而呼,“菩萨,这是个菩萨啊!”作品展示的是一个大鸟护幼鸟的瞬间。老人的这一呼,不经意的带给我安慰和启发,在之前这幅作品被命名为《呵护》,还在国内得了个奖,但是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意义。后来,我不断琢磨,每次琢磨的时候老人的感叹都在耳边回响,再后来这幅作品根据新的理解进行裁剪和调整,再次命名了作品的名字,命名为《圣母》,作品名称和作品本身浑然天成,使观者动容,这幅名为《圣母》的作品赢得了美国摄影协会自然作品和法国无国界摄影金奖,也成了我的代表作。

  Q: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也是需要富有生命力的。您会对您的作品进行后期处理吗?都是您一个人完成的吗?
    王武:后期是必须的,这就像是胶卷时代的暗房一样重要。我有自己的工作室,我自己拍摄的图片都是自己完成,我认为在数码时代,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整版权应该包括:1、拍摄;2、调整;3、输出。这三个节点必须由摄影师亲自去做,不能替代。有些摄影师只负责拍,拍完后交给别人或花钱找专门的机构去调都是不合适的,一方面涉及知识产权;一方面影响摄影师对作品的理解。通常我会对自己的图片做分类,在拍摄的时候我就会把拍摄分为纪实的和艺术的两种,在后期分门别类的有针对性的去调整。是纪实的,就保留它的科研价值,是艺术的就让思想飞,展开想象,能飞多远就多远。

Q:请根据您的某一张照片,详细的讲述一下拍摄的过程和有趣的故事。
    王武:白鹭在繁殖期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缠绵悱恻只是表面现象,白鹭不仅不是爱情鸟,相反,不忠和偷情在种群中十分普遍,尤其是雄鸟表现得更为猖獗,甚至肆无忌惮。2年前,在江西南昌鄱阳湖畔的一片山地,我系统地拍摄到白鹭偷情的行为,成功记录了自然界这一鲜为人知的一幕。
    这一片林地在南昌的远郊,属于象山林场管辖。每年3至7月,当片片白羽随着暖湿的季风飘然而至的时候,这片寂静的林场就开始了喧闹。白鹭有恋旧巢的习性,头一年在此筑巢繁殖,不出意外,来年则肯定还会回来,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遥遥旅途丝毫不影响这些精灵回到曾经的家。许多鸟类都有这一令人类惊奇,至今也不能解释清的本领。林场是一处江南丘陵,位于鄱阳湖的南岸,大片大片次生林生长茂盛。一条省道穿越而过,过往的车辆时而打破宁静,二十余户林场职工形成一个自然的村落,这几万羽白鹭就像凑热闹一样紧邻而居。
    那天早上6点,当朝阳还没有探出头来,我和助手已经架起相机,开始了一天的拍摄和观察。此时正值白鹭营巢交配的高峰期,视线之内,你方唱罢我登场,高峰时会有三四对儿白鹭在交配。大约上午9时,一只白鹭滑翔着进入我800mm的超长角镜头,守在窝里孵卵的另一只白鹭马上起身,深情地迎了上去。平日里白鹭孵卵雌雄交替,一个在家,一个外出觅食,不懒不惰,十分守时。白鹭交接班的时候,场景也非常温馨,外出归来的亲鸟滑翔着飞到巢里,在家的白鹭马上迎上前去,含情脉脉,交颈而吻,温柔的像新婚的妻子迎接爱侣的归来。守家的白鹭在礼仪似的亲热之后,伸伸脖子,呼扇着长长的翅膀离巢而去,我被它们的温柔亲密所感动,也为他们的优美纯洁所动容。正当还沉浸在美好之中,为他们赞叹的时候,那只离巢的白鹭在我的视线里又诡异地盘旋着飞了回来。它竟然滑落到了另一个巢里,几乎是直接就扑到巢中那只孵卵的白鹭身上,这个场面就发生在它刚刚离开的那个可以视为家的巢边,前后时间不过也就是十几秒钟,距离也就5米左右。我本能的按下快门,但仍没有跟上这个花心的家伙。接下来的一幕更加令人匪夷所思,那只白鹭只是象征性地挣扎了几下,半推半就东张西望,任期所为。突然,另外一只白鹭回来了,直接就飞扑过去,想把刚才那只白鹭撞下去,不成,用嘴巴去啄,那个家伙一点也没有下来的意思。好笑的是,眼看着自己不能把对手驱赶下来,转而用长脖子卷着“太太”的头,想把它拉出来。最后,在这对夫妻鸟的共同奋争下,入侵者自知理亏似的逃离现场。我用高速数码相机记录下来了全过程。
    自然界充满神秘,表面上看这是鸟类之间的趣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却保证了白鹭之间血统的多样性。在这同一个星球上,有些事就发生在周围,但我们不一定了解。到底是动物学习了人类,还是人类模仿了动物,或者是这些本身就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在动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些人类的影子,在人的身上我们也能发现动物的劣根性。有位研究动物情感的专家说过:“就情感而言,动物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更像我们”。

Q:您在拍摄的过程中,不但拍摄摄影作品,也拍摄了一些视频,您是如何考虑的?
    王武:老实说,图片拍的多,视频拍的少。我做电视20多年,对视频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感觉图片的冲击力和表现力高于视频。图片能反复的看,随时随地的看,视频不能,它受时间、地点限制。图片是阻击步枪的点射,视频是冲锋枪的连射。不可否认在动物摄影方面,视频具有优势,从这方面看视频优于图片。从拍摄难度来看,图片难度大,因此对我具有挑战性。现在的数码照相机基本都具备视频拍摄的条件,所以我也拍视频,视频对于对拍摄对象的深入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视频拍的少还有个原因,在拍摄现场手不能二用,往往是拍了视频拍不了图片,所以,权衡再三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妥协。

 Q:对您个人来说,整个拍摄的过程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许多人都会说收获最大的是快乐,或是理想的实现,我也知道时髦的说辞是通过我的拍摄激发人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目的,实现了人生价值,但这对我来说都不完全是。有一天,当我观察到白鹭杀婴的行为后被深深震惊,我所受的教育从童蒙时期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郭沫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他在散文里最后还强调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咱何时听说和见识过这些啊!这种来自于自然界的颠覆,对我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想到了每天结识的人和事,我拍摄的是动物,但我探索的是自然界人和其他生命之间共有的情感。几年的拍摄认知了很多新鲜的事情,对人生、人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我现在的拍摄有很大的帮助。

 Q:近阶段您有什么新的拍摄计划,可否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王武:目前,白鹭还在拍。其他鸟类很少涉及,一个原因是精力不够,白鹭还没有拍完,再一个不想只成一个鸟种图片专家。其他动物也在拍,比如非洲的动物,是从休闲和净化思想的角度去拍,通过拍动物,达到在一个阶段让自己远离手机,远离信息,让自己安静下来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在拍动物的同时,开始了对非洲人文题材的拍摄,目前在拍埃塞俄比亚,拍摄已经有所收获,细心的各位朋友应该能从这些作品里发现我在动物摄影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崇拜,对生灵的尊重,这种崇拜和尊重对我,对我的作品呈现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