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宾作品:夜北京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张惠宾
责编:zss
2016-06-03
2012年1月8日,东单北大街、金宝街口。
2012年4月19日,天安门广场。
2012年5月7日,鸟巢。
2012年6月7日,张自忠路。
2012年7月1日,天坛公园。
2012年7月2日,景山公园。
2012年7月14日,颐和园。
2012年9月22日,故宫筒子河。
2012年10月28日,王府井。
2012年12月16日,后海。
2013年2月23日,天安门。
2013年3月2日,公交车上。
2013年3月31日,祈年大街。
2013年5月24日,元大都遗址公园。
2013年6月5日,故宫筒子河。
2013年9月2日,王府井大街。
2013年10月5日,天安门。
2014年2月18日,安定门。
2014年7月11日,王府井。
2014年8月19日,国家大剧院。
2011年3月31日,中关村。
2011年9月13日,后海。
2011年12月3日,故宫角楼。
2011年12月29日,什刹海。
查看大图
2012年1月8日,东单北大街、金宝街口。
2012年4月19日,天安门广场。
2012年5月7日,鸟巢。
2012年6月7日,张自忠路。
2012年7月1日,天坛公园。
2012年7月2日,景山公园。
2012年7月14日,颐和园。
2012年9月22日,故宫筒子河。
2012年10月28日,王府井。
2012年12月16日,后海。
2013年2月23日,天安门。
2013年3月2日,公交车上。
2013年3月31日,祈年大街。
2013年5月24日,元大都遗址公园。
2013年6月5日,故宫筒子河。
2013年9月2日,王府井大街。
2013年10月5日,天安门。
2014年2月18日,安定门。
2014年7月11日,王府井。
2014年8月19日,国家大剧院。
2011年3月31日,中关村。
2011年9月13日,后海。
2011年12月3日,故宫角楼。
2011年12月29日,什刹海。
卡夫卡说摄影之“难”在于透过表面去“摸索”被“遮蔽的生活底蕴”。他说出了摄影给人带来快感与纠结的双重属性,即人们既欣喜于摄影术对事物表面准确和强大的复制能力,同时又为其不能深入事物内部的无能为力而懊恼。换言之,摄影术尽管貌似强大,但也只是部分的满足了人类的贪念和好奇心。
我拍《夜北京》时也没能迈过这道坎儿,尽管颇为尽心用力。一座北京城,历史与现实交错,宫殿与陋巷并存,贫穷与富有、新生与死亡、权利与争斗、陈腐与奢华,皆在其中夜复一夜演绎不止。一城犹如一蜂巢,人在其中或生或死、或蠕或眠,不可尽观。北京城虽庞大且芜杂,但它展示于我的“表面”也是有限的,更遑论“底蕴”。除去公共场合,如街道、景区等,更多的深宅大院、高楼古迹都被密封得严丝合缝儿(尤其是晚间),真真切切是“别人的生活”。即使如此,我依然觉得,摄影的意义正在于最大限度的把别人的看成自己的,同时把自己的看成公众的,这比较类同于烹饪师傅“无味儿使之入、有味儿使之出”的意思,即使难,也要像甘蔗榨汁一般从日常空间里榨出汁儿来。
一方面,北京虽然已是前朝故都,但人人心中依然有皇帝梦,所以故都依然是帝都,皇家遗矢使人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北京是个超大器物,装进了各色人,各种事儿,各种匪夷所思、流变不居的潜在影像。总之,是人在吸引人。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言:“看着被人群裹挟着的过路人,他能准确地将其归类,看穿其灵魂的隐蔽之处——而这一切仅仅凭借其外表。”故此,我时常会哼唱汪峰《北京,北京》的旋律,惊奇于他对帝都的感情与愤怒,同时感叹万物看似随机,但每一张照片都有其宿命所在,并悄然按下快门。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