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泛作品:中国云南乡村信仰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李泛
责编:zss
2016-06-03
朝圣的路往往是很艰辛的,再艰辛也得走。路在脚下,走出自己的一条心路历程,走出一条光明之路,致福之路,这就是教民的心声。图为佤族祖孙俩赶早前去教堂做礼拜。
当地教民家里所用的衣料都是采用传统工艺自己纺织而成的,这种布料看着粗糙但是穿上很舒适,城里的人经常会向他们求购这种原生态工艺制作出来的布料。这种工艺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恩节在当地属于最大的基督教聚会,唱赞美歌讲圣经做忏悔,是当天必做科目。在这一天他们都会自带米面油菜等,放在一起,由专门的厨师来为他们做饭。吃饭的方式是酷似最后的晚餐的形式,所以在每次聚餐时,背后的墙上总会悬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名画。
怒江地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主教培训制,给小教堂的教主们讲授新的训教之道,以使他们在本管辖的教区规范的履行教主的教道。他们每两个月培训一次。
在云南西北教区每年有两个大的朝圣日,一个是在母亲节的前一周,一个是圣诞节。在这两个大的节日中,教民们举家前往当地圣山朝拜。此图为一个白彝家族在朝圣。
这个彝家妇女十年前因家庭纠纷杀死了丈夫而后得了精神病,治愈后便信仰了基督教,一信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会分三个时段做弥撒,且每次做弥撒都会穿上盛装,下地干活也要背上十字架按时做弥撒。啊,上帝,我崇敬你,请还我幸福,阿门!
中国云南乡村信仰 (1)
中国云南乡村信仰 (2)
查看大图
朝圣的路往往是很艰辛的,再艰辛也得走。路在脚下,走出自己的一条心路历程,走出一条光明之路,致福之路,这就是教民的心声。图为佤族祖孙俩赶早前去教堂做礼拜。
当地教民家里所用的衣料都是采用传统工艺自己纺织而成的,这种布料看着粗糙但是穿上很舒适,城里的人经常会向他们求购这种原生态工艺制作出来的布料。这种工艺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感恩节在当地属于最大的基督教聚会,唱赞美歌讲圣经做忏悔,是当天必做科目。在这一天他们都会自带米面油菜等,放在一起,由专门的厨师来为他们做饭。吃饭的方式是酷似最后的晚餐的形式,所以在每次聚餐时,背后的墙上总会悬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名画。
怒江地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主教培训制,给小教堂的教主们讲授新的训教之道,以使他们在本管辖的教区规范的履行教主的教道。他们每两个月培训一次。
在云南西北教区每年有两个大的朝圣日,一个是在母亲节的前一周,一个是圣诞节。在这两个大的节日中,教民们举家前往当地圣山朝拜。此图为一个白彝家族在朝圣。
这个彝家妇女十年前因家庭纠纷杀死了丈夫而后得了精神病,治愈后便信仰了基督教,一信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会分三个时段做弥撒,且每次做弥撒都会穿上盛装,下地干活也要背上十字架按时做弥撒。啊,上帝,我崇敬你,请还我幸福,阿门!
中国云南乡村信仰 (1)
中国云南乡村信仰 (2)
李泛,从影三十余年,在国内外取得过诸多摄影大奖,坚持使用哈苏胶片相机拍摄是他的风格。李泛坚持摄影的独立自主,坚持对光影的信仰,坚持对图像“庙堂之气”的追求,其镜头始终对准中国西部即将消失的影像文化,用影像记录下中国西部的生活画面,留下少数民族的影像记忆。李泛在克服他者的观看中向深入迈进,用时间和生命去贴近拍摄对象,深入生活创作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彰显了影像气质。他凭借对摄影艺术独到的理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普通的人文影像经典化,这种将镜头语言经典化的拍摄风格在我国摄影师中实属凤毛麟角。
近年来,李泛的摄影作品备受国内外藏家及收藏机构的关注与亲睐。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