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李泛 责编:zss 2016-06-03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3)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4)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5)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6)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7)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8)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9)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0)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1)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2)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3)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4)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5)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6)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7)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8)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9)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0)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1)

查看大图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3)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4)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5)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6)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7)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8)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9)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0)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1)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2)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3)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4)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5)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6)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7)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8)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19)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0)

李泛作品:凉山彝家 (21)

    10年前,李泛机缘巧合地来到了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具有敏锐感受力、观察力与思考力的他在这里找到了摄影创作的精神家园。但拍物象易,拍心象难;拍美易,拍自我的表达难。十余年,三十余次的进入大凉山,李泛不断丰富大凉山题材作品,不断完善自我的表达,不断呈现属己的心象,拍出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质的凉山彝人影像。
  李泛的凉山彝人影像卷帙浩繁,《大凉山麻风病村纪事》、《大凉山妇女儿童》、《彝人生活影像》等专题构筑了一部人类学意义的彝人影像志。而经斟选的《凉山彝家·原象十年》虽然仅是这部影像志的一页,但从中可一窥李泛的摄影造诣与成就。
  李泛曾说:“我的创作,试图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十余年间,摄影流派与风格层出不穷,然而李泛不猎奇、不跟风、不张扬,不听杂音,始终坚持使用哈苏胶片相机(个别使用的是富士6×6);始终坚持采用经典方构图、不剪裁、不编修;始终坚持心象摄影与庄严影像的独立拍摄风格,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质、浓郁人文情怀和庙堂之气的李氏摄影作品,树立了中国影像创作第一人典范:预知预判,一次构图,准确拍摄,多专题不离人文人类根本,小瞬间生成可悬挂经典大美。事实上,李泛影像的这种庄严性、悬挂性与经典性,已备受国内外画廊及藏家的关注与收藏。
  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注重摄影创作的摄影家李泛更注重摄影后备力量的培养,学生桃李天下,在国内外各种摄影大赛中攻城掠地、摘金夺银、崭露头角,并在当地影响、带动了一批青年摄影人。
  同样是十年前,随着大凉山影像拍摄的深入,李泛开始关注摄影作品呈现方式与材质,寻找具有中国影像自我表达方式的媒介,思考如何走出中国特色影像之路。专业照片打印纸是舶来品,而摄影术也是舶来品,如何让摄影术这一舶来品呈现中国特质呢?
  答案是纸!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亘久的文明符号。经过思考与探索,作者决定以呈现载体——纸为突破探索中国特色影像的可能性。
  十余年对摄影呈现材质的寻找与探索,无数类型纸张的试验,无数次的对比与研究,作者最终选择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和田桑皮纸。还原西部影像文化,西部传统手工纸是最好的载体。和田桑皮纸,产于西域,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瑰宝,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它纹理清晰,绵韧而坚,质朴厚重且自然。这与李泛的西部影像特质相契合,使影像具有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尽管和田桑皮纸的层次丰富性逊色于专业打印相纸,但它本身固有的特性是专业相纸无法比拟的。每一张纸及每一个部位所携带的树皮及纹理是不同且唯一的,正是这种唯一,与影像相融合时,使影像乃至影像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了独特性、唯一性。
  桑皮纸承载着中国传统工艺与古老东方文化,摄影艺术体现着现代艺术与西方文明,本次展览将代表中华古老文明的桑皮纸与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摄影术相结合,当文化相融,文明合璧,机械复制时代的摄影艺术将在原生态的古老中华手工技艺中焕发出东方传统文化魅力,形成独特的中国影像表达语言,唤回久已消逝的艺术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