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李智作品:《月》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李智 责编:zss 2016-06-03

《月》之环形山系列 (1)

《月》之环形山系列 (2)

《月》之环形山系列 (3)

《月》之环形山系列 (4)

《月》之环形山系列 (5)

《月》之环形山系列 (6)

《月》之环形山系列 (7)

查看大图

《月》之环形山系列 (1)

《月》之环形山系列 (2)

《月》之环形山系列 (3)

《月》之环形山系列 (4)

《月》之环形山系列 (5)

《月》之环形山系列 (6)

《月》之环形山系列 (7)

[作品阐述]
选择月球做为拍摄对象是希望与类型学摄影描述“人类面貌”的方式和尺度上拉开距离,对于“人类面貌”的描述不应局限于直观的对象,人类的面貌还体现于人与世界的联系之中。人和世界的联系是抽象的,但也是明晰的,这个世界给人设置了与时间和空间的永恒距离,所以“距离”明确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可以在什么维度上来认识?我想,对那些与人疏离的,具有着遥远距离的物进行描述,将能广阔与准确的呈现出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面对着距离 ,“人”却已经位于,人确是美的。月球便是如此,在那段遥远距离之外人将自身的想象放置于那里,将人的名字放置于那里,一个与我们一样生长于此,我们尊敬的人“位于”那里,那是人的气息,人的呈现,人对于世界的情感、人与世界的联系便呈现于月。
显然我不能到达月球拍下照片,我只能通过模型将它们呈现,但也许模型的呈现确是恰当的。模型明确着我与那里的距离,虽然影像当中努力体现出逼真的面貌,但距离却是无法逾越的部分。对于人与月的联系,模型保持着情感上的坦诚与关系上真实,模型维持着人面对月球的角度。在模型的表现中,星空被准确的还原,也就是说只有在照片所描述的地点才能看见相同模样的星空,月球上方的星空证实了照片中的地点,所以我拍摄的就是“那里”,至少在照片中是如此。星空体现着人在时空中所要面对的距离,准确的去呈现这些星空的位置,维持着人、月、世界三者关系上的准确,这些照片不能仅仅是主观的,它们需要表现出对于客观的态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身便交织于主观与客观之中。人希望用情感将月球的客观化作自身主观的部分,但星空则是客观的,是人所无法容纳的,是世界为人所设置的遥不可及,它呈现着世界对于人根本的冷漠。
对月球的拍摄分为两个系列:月海系列和环形山系列。月海系列的拍摄是希望将人在历史中对月球的情感与想象进行呈现。我希望影像呈现出人对于月的这种情感。比如,“雨海”在制作模型时便加入了“雨”的意味,我希望那里真的下过一场雨,仅仅是表面如雨滴般的细小起伏,对于人类的情感来说这便是一种满足。而“环形山系列”则更多的呈现了月球地形的面貌。因为“环形山”是一个科学定义,科学的定义来源于客观。人正因为认识到那里是环形山,所以才将我们尊敬的人的名字赋予到那个地点,环形山的客观存在是人认识那里的逻辑。所以,我通过相关资料做为依据使模型呈现着环形山的具体面貌,虽然这不可避免有我个人的主观成分,也许还有我无法控制的偶然成分,但我希望营造一个客观的面貌来呈现环形山与那些人物的对应关系,我如同拍摄一位人物的肖像那样去描述了那些环形山。
也许在未来,摄影师可以方便的位于月球拍下照片,那么我希望他们拍摄的那个客观的影像与我拍摄的影像能并置于一起,甚至与达芬奇绘制的月面素描并置于一起,与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并置于一起,与数万年前人类于岩壁上留下的月的符号并置于一起......面对着时空,人将自己的温度放置于世界中,这便是人在空旷世界中发出的声响,这个声响包含着人对于世界的探寻,同时这个声响也温暖着人自己,这便是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