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吴晓鹏摄影作品:《黔南百姓影像》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吴晓鹏 责编:zss 2016-06-03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2)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3)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4)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5)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6)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7)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8)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9)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0)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1)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2)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3)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4)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5)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6)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7)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8)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9)

查看大图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2)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3)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4)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5)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6)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7)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8)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9)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0)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1)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2)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3)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4)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5)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6)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7)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8)

山里 寨里 家里--黔南百姓影像 (19)

润物无声 记录心灵
                                    田荣军

    都匀,贵州南部一个生态原始、美丽纯朴的山城。从2007年开始,吴晓鹏、叶志雄、朱晴三位来自珠海的摄影人多次深入都匀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寨,拍摄记录他们眼中、心中那里的人们质朴而真实的生活,用图片给大众提供了一份特定地域的社会人文记录。
    都匀,原名都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一座历史古城。远古时期它属于殷商的边陲——鬼方。五代时,都云酋长尹怀昌率部归附楚王马希范,这是都匀进入中华史册之始。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守将何福奉请朝延,改“云”为“匀”,取均衡之意,沿用至今。
    和贵州其他地方一样,都匀黔南自然风景优美,民风醇朴。这里聚居着汉、布依、苗、水、侗等31个少数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尽管都匀少数民族区的经济发展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全省乃至全国相比仍旧很低。据国家民委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状况监测结果分析,以2008年为例,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而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97元。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816.79元,而黔南民族自治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979.02元,与贵阳市乃至全国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由于外界社会的瞬息万变,也直接影响甚至冲击着大山里的许多村寨和家庭。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老人、妇女、儿童逐渐成为山寨的留守者。总体来说,都匀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贫困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民族传统文化加速流失等问题。
    面对这一切,三位珠海摄影人的镜头从山里转移到寨里,又从寨里深入到家里,用他们真实自然的人文关怀之心进行拍摄和记录。这不光是纯技术的视角转换,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关注现实、记录历史、反映生活的人本情怀。他们秉持人文纪实摄影的核心理念——“从视觉上对世界进行评论”,对人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浓厚的历史意识。三位摄影人在六年多的时间里,行程近万里,足迹遍布都匀三都、丹寨、从江、瓮安、贵定、荔波等山区,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图片近万张;他们借鉴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理论和方法,在拍摄图像的时侯还进行了相关的文字记录,做到每一幅图像背后都有故事。最终完成了对黔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全景式的社会生活记录。使得这些作品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还具备很高的史料性。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提倡对人性的直接表达是他们的出发点。
    和很多人文纪实摄影不同,尽管他们作品的主旨在于引起关注,揭示真实、保存文化、纪录历史,但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润物无声”、娓娓道来的方式来完成,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和美学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经提出过“儒道互补”的命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提倡积极入世,“刚健有为”,对社会人生怀有一种深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绝圣弃智”,“与天地相往来”,重视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社会人生持有一种闲散放逸的消极态度。儒道绝非对立,而是互为补充,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中国士人的理想人格。以此类推,风景摄影可以归为道家传统,即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和沟通。人文纪实摄影可以归为儒家传统,即对于社会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摄影师吴晓鹏所说:“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说,还有比拍一张好的沙龙作品、获得什么摄影奖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踏踏实实记录生活,记录凡人生活中那些打动我的瞬间”。 吴晓鹏、叶志雄、朱晴三位摄影人在风景摄影方面也曾取得不同的成就。但他们又将镜头转向人文纪实摄影,转向社会和人生,这是由“道”向“儒”的转换,也是一种人生的自我完善。人生不能处处“刚健”,因为“至刚则折”,人生也不能时时闲散,因为“清谈误国”,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刚柔相济,才是理想的人格状态。所以,面对山寨的现状,面对勤劳朴实的山里人,他们不是一味地强调和拍摄人物本身,而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捕捉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因此每一张图片后面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在审美上,他们也不是特别强调艰涩,而是将这种艰涩包裹在一种温情之中,将“儒”裹在“道”中,这使得我们在品读作品时没有感受到某些纪实摄影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刺激感和愤懑的情绪,而时时会感受到一种平和与温馨。他们经常去摄影发烧友很少光顾的村寨,所拍摄的都是普通寨子里最真实朴素的家庭生活图景和生产状况。如晒粮、集市、磨面、架梁、迎亲,以及农具、餐具、居室等。作者们完全不惊扰对方,而是了解、尊重被拍摄对象,不刻意要求人们穿艳丽的民族服装。不干预、不导演、不虚构、不粉饰、不修描。所以我们看到了山里人那淳朴的笑容、轻松自如的神情,以及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作者们只是平静而客观地在记录、在感受,把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这种审美,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和,但具有“水滴石穿”的力度。我们对黔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而平静生活状态的印象,正是在那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瞬间中累积起来的。这种印象深沉而持久,令人难忘。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疆域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摄影家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政府的管理者,也没有力量去承载过多的责任。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关注和记录。其实,当摄影家在关注这些少数民族山区的同时,也是在增加他们自身心灵的厚度。他们在记录社会的同时,也是在记录自己的心灵。如果读者在这些作品面前能够细细品味,那么也会使这种关注和记录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田荣军   美术学博士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