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惠民作品:岜沙变迁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旷惠民
责编:zss
2016-06-03
001.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寨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由5个自然村寨组成。传说他们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村寨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被人类学专家誉为苗族文化的古化石。
002. 因为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徒,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它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003. 岜沙苗人在很多陡峭的山上开垦形如龙脊的梯田,延续着先辈们保留下来的古老耕种方式。被称为大山的雕刻者、守护人。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热闹的芦笙节,欢快的吃新节等充满了民族特色。
006. 1991年4月,岜沙还没有通电。建房需要的木板都是用这种古老手工拉锯加工出来的。建一栋新房要先饲养3、4头牛出售后购回一些建筑材料,在农闲季节请同族兄弟帮忙搭建高大房架,以后自己再用4、5年时间才能慢慢建好。
007. 1992年2月,春节雪后早晨。岜沙妇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接下来是挑水洗刷、舂米做饭。
008. 每年农历11月19日是岜沙的芦笙节,人们身穿苗族盛装用古老的方法祭祖祈福。大榕坡新寨芦笙王滚丢内都要带队用低沉、浑厚芦笙曲向祖先们述说着岜沙的故事,歌颂先人的功德。参加表演的队员由清一色的男子组成。
009 . 2004年岜沙年轻人开始与外界广泛接触,向往时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他们经常聚在村头一起交谈着在外打工的经历和故事。
011-1. 传统观念变化 2005年12月。外来现代文化不断替代古老的苗族生产生活方式。这位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困惑的样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是岜沙的未来和希望吗?
011-2. 传统观念变化 六十年代岜沙人拒绝公路通过村寨怕破坏了自然风水。2009年10月,岜沙人集资租来大型挖掘机修了4条通往山岗农田的简易公路。添置了6台拖拉机来减少劳动强度。
012-1.交通条件变化 1989年通过岜沙的省级公路还是简陋的土路,每天经过的车辆很少,人们都是步行进城。土路是孩子们玩耍木轮车的最好场地。
012-2. 交通条件变化 2004年国家投资600万修建了从县城到岜沙村的水泥柏油马路,每到节日这里车来车往,变成热闹的集市。如今有五户岜沙人购买了汽车跑运输。
14-1.妇女思想变化 以前岜沙的女人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绣花、纺线、织布、做衣、生儿育女。她们不与外界交往,不会说普通话,很少有人上学读书。
14-2. 妇女思想变化 如今很多岜沙女子希望外出打工改变贫穷生活。在从江县的一些IP电话亭里经常可以看见村里的女孩与在外打工的朋友联系寻找打工机会.
16-1.大铁锅的变化 1996年拍摄的王家寨玩耍的孩子。左边是王金响,右边是王你早。当时他们还只上小学二年级,没有去过从江县,生活条件很艰苦。只要寨里有活动聚餐他们就会早早围在那里等待分发食品。
16-2. 大铁锅的变化 2007年2月他俩已经是21岁的小伙子,到过湖南等地打工。如今生活改善了,家里安装了卫星电视。每天都可以收看到各种电视节目,了解各地新闻。
18-1.中年男人变化 1989年11月三十岁吴格丢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那时全家一年收入不到300元。
18-2. 中年男人变化 2007年11月他家有3个孩子在外打工,已经新建造了2栋木房。一年全家收入超过一万元。
021. 2000年被媒体宣传成“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后,村里组建了表演队。2007年春节接待游客1600多人,最多一天表演节目6场。现在村里有4支表演队,很多女子也参与芦笙表演。
023. 1999年岜沙年轻人开始去广州、珠海等地打工。村里有500多人在外地工作过。2009年春节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年轻人返乡过节。他们说:“没有文化技术在外面打工很辛苦。”
024. 宰庄是岜沙苗寨发源地,那里保留了很多百年以上的老屋。2007年9月,村上一户人家电器短路突发火灾, 14栋木房变为废墟,才收回的粮食也成了灰炭。人们辛苦积累的财富被大火吞噬。寒冬来临,没有芦笙和传统苗服的村民只好围在户外火旁取暖,不愿意去参加芦笙节活动。他们靠政府和亲戚朋友救济生活。
025. 2000年古老的岜沙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建设的人文旅游景区,各级政府先后投资上千万元资金新建了水泥公路,将生活用水引入农户,改建了供电网落,新建了希望小学。人平收入年年增长,很多家庭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木楼。
026. 二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主流文化强烈的侵蚀着苗族文化。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迁徒和文化裂变。
查看大图
001.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寨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由5个自然村寨组成。传说他们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村寨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被人类学专家誉为苗族文化的古化石。
002. 因为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徒,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它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003. 岜沙苗人在很多陡峭的山上开垦形如龙脊的梯田,延续着先辈们保留下来的古老耕种方式。被称为大山的雕刻者、守护人。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热闹的芦笙节,欢快的吃新节等充满了民族特色。
006. 1991年4月,岜沙还没有通电。建房需要的木板都是用这种古老手工拉锯加工出来的。建一栋新房要先饲养3、4头牛出售后购回一些建筑材料,在农闲季节请同族兄弟帮忙搭建高大房架,以后自己再用4、5年时间才能慢慢建好。
007. 1992年2月,春节雪后早晨。岜沙妇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接下来是挑水洗刷、舂米做饭。
008. 每年农历11月19日是岜沙的芦笙节,人们身穿苗族盛装用古老的方法祭祖祈福。大榕坡新寨芦笙王滚丢内都要带队用低沉、浑厚芦笙曲向祖先们述说着岜沙的故事,歌颂先人的功德。参加表演的队员由清一色的男子组成。
009 . 2004年岜沙年轻人开始与外界广泛接触,向往时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他们经常聚在村头一起交谈着在外打工的经历和故事。
011-1. 传统观念变化 2005年12月。外来现代文化不断替代古老的苗族生产生活方式。这位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困惑的样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是岜沙的未来和希望吗?
011-2. 传统观念变化 六十年代岜沙人拒绝公路通过村寨怕破坏了自然风水。2009年10月,岜沙人集资租来大型挖掘机修了4条通往山岗农田的简易公路。添置了6台拖拉机来减少劳动强度。
012-1.交通条件变化 1989年通过岜沙的省级公路还是简陋的土路,每天经过的车辆很少,人们都是步行进城。土路是孩子们玩耍木轮车的最好场地。
012-2. 交通条件变化 2004年国家投资600万修建了从县城到岜沙村的水泥柏油马路,每到节日这里车来车往,变成热闹的集市。如今有五户岜沙人购买了汽车跑运输。
14-1.妇女思想变化 以前岜沙的女人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绣花、纺线、织布、做衣、生儿育女。她们不与外界交往,不会说普通话,很少有人上学读书。
14-2. 妇女思想变化 如今很多岜沙女子希望外出打工改变贫穷生活。在从江县的一些IP电话亭里经常可以看见村里的女孩与在外打工的朋友联系寻找打工机会.
16-1.大铁锅的变化 1996年拍摄的王家寨玩耍的孩子。左边是王金响,右边是王你早。当时他们还只上小学二年级,没有去过从江县,生活条件很艰苦。只要寨里有活动聚餐他们就会早早围在那里等待分发食品。
16-2. 大铁锅的变化 2007年2月他俩已经是21岁的小伙子,到过湖南等地打工。如今生活改善了,家里安装了卫星电视。每天都可以收看到各种电视节目,了解各地新闻。
18-1.中年男人变化 1989年11月三十岁吴格丢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那时全家一年收入不到300元。
18-2. 中年男人变化 2007年11月他家有3个孩子在外打工,已经新建造了2栋木房。一年全家收入超过一万元。
021. 2000年被媒体宣传成“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后,村里组建了表演队。2007年春节接待游客1600多人,最多一天表演节目6场。现在村里有4支表演队,很多女子也参与芦笙表演。
023. 1999年岜沙年轻人开始去广州、珠海等地打工。村里有500多人在外地工作过。2009年春节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年轻人返乡过节。他们说:“没有文化技术在外面打工很辛苦。”
024. 宰庄是岜沙苗寨发源地,那里保留了很多百年以上的老屋。2007年9月,村上一户人家电器短路突发火灾, 14栋木房变为废墟,才收回的粮食也成了灰炭。人们辛苦积累的财富被大火吞噬。寒冬来临,没有芦笙和传统苗服的村民只好围在户外火旁取暖,不愿意去参加芦笙节活动。他们靠政府和亲戚朋友救济生活。
025. 2000年古老的岜沙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建设的人文旅游景区,各级政府先后投资上千万元资金新建了水泥公路,将生活用水引入农户,改建了供电网落,新建了希望小学。人平收入年年增长,很多家庭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木楼。
026. 二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主流文化强烈的侵蚀着苗族文化。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迁徒和文化裂变。
岜沙二十年变迁
旷惠民 摄影/文
1989年秋天,我来到中国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拍摄,从此和那里的苗族同胞结下了深情。从江县岜沙苗家村寨像一片绿叶静静的卧在崇山峻岭深处。古朴的吊角楼斜倚在绿色的山坡上。屋前房后到处是古木参天,蝉鸣鸟叫。热闹的芦笙节,欢快的吃新节等充满了民族特色。我用20年时间记录了那里人们的成长,拍摄下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变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近年来岜沙苗寨很多青年男女走出大山读书和打工,他们把学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带回山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平均年收入大幅度提高。寂静了数千年的古老山寨迅速与城市缩短了差距,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
如今的岜沙村寨,车水马龙,经济繁荣。20元一张的门票,50元一晚的木屋旅社、中英文对照的各种标牌、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以及保存较好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古老生活习俗表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中外游客。岁月流失流逝,时光会改变了一切,岜沙这片乐土和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也不列外。我看到并拍摄了岜沙古寨从外界少众到世人皆晓的过程。岜沙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得有失: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每年寨里都会有很多家庭建起了新居,接待很多游客。岜沙人年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解决不断增加游客们吃住问题,他们不得不去砍伐更多树木来解决能源和住宿问题。
因为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徒,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它阻碍了苗族与外界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保留了很多古老的苗族生产生活方式。今天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文化迁徒。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