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淦江的这组照片不仅表现了祠堂的建筑,更着重表现了当下,人与祠堂的故事,人与传统建筑的关系,人与演变了千年的习俗。祠堂作为传统宗族祭祖之精神圣地以外,当今又成为当地社区的公众集会、生活娱乐、甚至纳凉与交流的公共场所。
对于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纪实题材,由于其体积、操作方法、拍摄速度等因素,或多或少会干扰拍摄对象的瞬间情绪。但从这组作品来看,作者即是一位观察者同时又是参与者,能以比较深入的角度表现他所熟悉的祠堂题材。
第4页这幅作品客观的记录了祭祀场景,作品表现了一个趋于静态的画面,前景的祭品台上放满人们供奉的祭品篮,对称的舞狮人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与仪式感。他们在举起狮头傩具的瞬间,使画面更具情趣与生动,“狮子”的眼神也将观者的视线再次引回到前景丰富的祭品上,增强了画面逻辑关系,更好地渲染了祭祀场景的气氛。
处于画面平行焦点透视的中心区域,能够看到烟火中熙熙攘攘的祭祀人群,他们仿佛正在进行某种仪式。中心位置的框式构图,构成了画面的另一层空间,拍摄技术上层次的丰富与故事情节上的层次感,都使观者的视线产生了奇妙的延伸,巧妙的构图和细节的表现,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第3页的作品,第一个视觉重点:在作品中表现了祭祀的场景和布局,使用了光线明暗变化,将处在亮区的供桌为前景,祭品的细节引导了观者的视线。表现了当地特有的习俗,第二个视觉区域,与背景的神龛通过明暗和层次的划分构成了观者的前后视觉顺序。黑白影调的“置与落”运用得合理得当。第三个视觉区域,是被虚化的围坐在一起的人物。在技术层面上较好地运用了分区曝光来控制影调的组合,在画面的明暗与中间影调部分都呈现出了丰富的细节。在拍摄中体现了大画幅相机的优势,画面中看得出作者调整了前组透视畸变,使建筑的纵向线条保持了垂直于平衡。
在大画幅摄影中有很多国外摄影家的作品可以借鉴,比如以摄影同一类型建筑而见长的德国摄影家贝歇夫妇以及他们的学生们,在今天被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在他们拍摄的同类型建筑中,以非常严谨的拍摄角度、曝光控制和构图使得建筑在画面中充满了量感。(邓伟 摄影家 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