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黄庆军摄影作品:《家当》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黄庆军 责编:zss 2016-06-03

2009年1月拍摄于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 男:杨海文44岁 女:董亚红35岁

2011年5月北京市崇文区长巷四条胡同 男:安永庆49岁

2011年6月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坎头镇凤翔街道北港乡男:王祥贵48岁 女:李寅珍40岁 女儿:王丽萍17岁

2011年6月西藏自治区纳木错达布村,家庭成员:父亲:纳米多吉52岁,母亲:次仁羊吉50岁,次女:吉吉拉木26岁,五女儿:仁增王木16岁,儿子:雍正次达9岁,外岁女格桑措姆6岁,外孙占德次仁7岁

2011年7月黑龙江哈尔滨 男: 张仲涛43岁 女:王宏伟 40岁

2011年7月江苏常州市北新区兰翔新村。男:何鹏28岁 女:赵旌英29岁。

2011年8月北京东直门春秀路幸福一村9号楼男:导演张元48岁

2011年8月北京宋庄艺术村主人: 何汶玦40岁

2011年9月贵州六盘水 男:熊少忠60岁 女:王安珍56

2011年9月贵州六枝龙角布依族乡月亮河村 男:韦仕海46岁 女:杨琼 46岁

2011年9月贵州省六盘水市海坪村 男:石初二 35岁女:杨碧线32岁

2011年12月海南三亚槟榔谷 男:谭其珍59岁

2011年12浙江南浔古镇 男: 沈嘉允65岁 女:周建平 58岁

2013年 1月吉林安图县小沙河村 男:佟沿江41岁女:薛玉琴72岁

2013年7月安徽芜湖 男主人:刘福槐 37岁女主人:盛昌萍 36岁 女儿:刘语嫣然 14岁

查看大图

2009年1月拍摄于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 男:杨海文44岁 女:董亚红35岁

2011年5月北京市崇文区长巷四条胡同 男:安永庆49岁

2011年6月广东汕头市澄海区坎头镇凤翔街道北港乡男:王祥贵48岁 女:李寅珍40岁 女儿:王丽萍17岁

2011年6月西藏自治区纳木错达布村,家庭成员:父亲:纳米多吉52岁,母亲:次仁羊吉50岁,次女:吉吉拉木26岁,五女儿:仁增王木16岁,儿子:雍正次达9岁,外岁女格桑措姆6岁,外孙占德次仁7岁

2011年7月黑龙江哈尔滨 男: 张仲涛43岁 女:王宏伟 40岁

2011年7月江苏常州市北新区兰翔新村。男:何鹏28岁 女:赵旌英29岁。

2011年8月北京东直门春秀路幸福一村9号楼男:导演张元48岁

2011年8月北京宋庄艺术村主人: 何汶玦40岁

2011年9月贵州六盘水 男:熊少忠60岁 女:王安珍56

2011年9月贵州六枝龙角布依族乡月亮河村 男:韦仕海46岁 女:杨琼 46岁

2011年9月贵州省六盘水市海坪村 男:石初二 35岁女:杨碧线32岁

2011年12月海南三亚槟榔谷 男:谭其珍59岁

2011年12浙江南浔古镇 男: 沈嘉允65岁 女:周建平 58岁

2013年 1月吉林安图县小沙河村 男:佟沿江41岁女:薛玉琴72岁

2013年7月安徽芜湖 男主人:刘福槐 37岁女主人:盛昌萍 36岁 女儿:刘语嫣然 14岁

社会的骨相
——评黄庆军的《家当》影像系列作品

文/王春辰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黄庆军的《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黄庆军的《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影像作为艺术不是被动地记录现实,而是体现出艺术家积极介入现实的主体意识。《家当》这组作品充分显示了影像艺术的这种特殊功能。黄庆军为拍摄作品,走访了中国的许多地区,有意识地去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中国当下生活特征的居住图像。这些图像仿佛是中国社会的骨相,历历在目,显示了各种特征和含义。

    当我们面对这些《家当》图景时,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内部结构,将家庭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以物的形式展示出中国当代语境中的生活哲学。在这种主观寻找中国生态的过程中,艺术家建构起中国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真实的内部空间被虚拟地呈露在外部空间中,将彻底的中国家庭境遇敞亮出来,直接地穿透了观众的视觉目光。这看似悖论的场景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大转型中被遮蔽了的东西。如果不是艺术家用直接的方式呈现出如此明确的家当图景,我们会对中国人家庭的器物组织视而不见,即便见到也不思考,这是艺术家巧用影像艺术方法强力介入我们的知觉的结果。《家当》的每一个部分组成都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活信仰与生存状况的见证,它们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在现实与想象的梳离空间中,《家当》以视觉启示的方式发现了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逻辑,从而确证了中国在全球大变局中的具体在场。
    在今天,如何用图像来记录和揭示现实的聚变,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作为有责任的艺术家的一种使命。对于当下的中国的现实情境的任何图像记录,只要是细腻而真实的,就都能够为未来留下一片档案。当后人再去回顾往事时,他们就有了直接的感知,艺术家的眼光也因此穿透了历史,使得那年那月的社会真实留存起来。也可以说,用影像来呈现社会骨相学将越来越重要。
    2013年8月23日 

(作者系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布罗德美术馆特约策展人,2013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