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

王涛摄影作品:空山寂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涛 责编:zss 2016-06-03

空山寂 No.1

空山寂 No.2

空山寂 No.3

空山寂 No.4

空山寂 No.5

空山寂 No.6

空山寂 No.7

空山寂 No.8

空山寂 No.9

空山寂 No.10

空山寂 No.11

空山寂 No.12

空山寂 No.13

空山寂 No.14

空山寂 No.15

空山寂 No.16

空山寂 No.17

空山寂 No.18

空山寂 No.19

空山寂 No.20

空山寂 No.21

空山寂 No.22

查看大图

空山寂 No.1

空山寂 No.2

空山寂 No.3

空山寂 No.4

空山寂 No.5

空山寂 No.6

空山寂 No.7

空山寂 No.8

空山寂 No.9

空山寂 No.10

空山寂 No.11

空山寂 No.12

空山寂 No.13

空山寂 No.14

空山寂 No.15

空山寂 No.16

空山寂 No.17

空山寂 No.18

空山寂 No.19

空山寂 No.20

空山寂 No.21

空山寂 No.22

空  山  寂

文/王  涛


    我对黄山有着恋人般的痴情。记得第一次拍摄黄山,望着远处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随风起风停,时而云来雾去,时而云遮雾绕,好似若隐若现的硕大盆景,我被这如梦如幻的景色所震撼,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苏东坡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启发了我对东方禅风的思考。拍摄中,我放弃了司空见惯的“大风光”,放慢脚步,打破常规,拓展视界,把镜头转向黄山那“鲜为人拍”的另一面,不断摸索追求自我灵感的迸发,逍遥于内心世界的自由之境。除了视觉美感,我更在乎心境的延伸,用自我的情愫观察和想象,把内心风景带进感性的影像。每次到黄山的心境都不尽相同,从摄“影”到摄“心”,是一个感悟自然之道的过程,是一个打开自我心灵的过程。境由心生,一些似乎平淡的景色里,却蕴含着许许多多“看不见”的意想空间,需要用心感受和发掘。我独行于千丈幽谷,慢慢沉浸于那“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天籁神韵之中,动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陶醉其中,在物与神游,独思冥想的忘我境界中一次次按下快门。正如有些作品完全是瞬间妙悟的自然馈赠和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以至于后来再想去拍,已然记忆模糊,无处寻觅了。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我用“极简”的构图,在露与藏之间寻找平衡,从“大风景”中提炼空灵独照的那处景致、那一瞬间。一座隐现于烟云中的峻峰,一颗扎根于岩缝中的奇松,一块矗立在飘雪中的怪石都会成为我心灵的风景。雨、雪、雾等特殊天气能够营造一种虚无飘渺的神秘感,给了我无限的遐想空间,成为我创作的黄金时间。老子哲学里的“知其白,守其黑”,是对国画意境的诠释,而黄山所特有的韵味恰恰适合于这种东方式的表现理念,为此我选择用黑白胶片来拍摄黄山。在技术处理上我没有过分追求黑白灰的情调层次,而是按照自己的摄影语言和预想的画面效果,有感而发地调整曝光。那失去细节的黑与白,或许正是脱去尘滓,那介于虚实间的影像,也许正得象外之趣,正所谓“艺无界,形无拘”。用虚灵空寂的心境品味黄山的无穷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写意黄山的别样境界,这便是我拍“空山寂”系列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