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熊汉泉摄影作品:《炉台上的人》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熊汉泉 责编:zss 2016-06-03

01、他们其实生存在一座人造火山上,他们正在将矿石炼成钢铁。炉膛里是沸腾的铁水铁渣,几千度的高温,什么都可以融化。(2005年10月6日)

02、如此海喝方才痛快。(2004年4月3日)

03、在近200米滚烫的炉台上来回巡查,一个班下来至少走上十几公里,汗水湿了又干。(2004年5月6日)

04、1号高炉李文胜凝重的眼神(2003年7月11日)

05、他们明白每天面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却希望这炉子一直红火着,他们宁愿多流汗,这样,产量和质量才会上升,工厂才红火,工资才有保障。(2004年5月2日)

06、出铁时,烈焰熊熊捕面而来。不能让铁水沟堵塞,顺利出铁就是胜利。(2006年4月7日)

07、躺在原料袋上用手机视频看影片的工人。(2008年8月19日)

08、何日成,生于70年代末。1996年4月上炉台工作。(2006年3月16日)

09、领到车间超产奖的1号高炉甲班班长唐治刚。(2005年11月22日)

10、2号高炉炉前丙班刘羽。(2006年3月26日)

11、钢铁铸造了人的灵魂,人因钢铁的冶炼而坚毅刚强。炉台上的人为了描绘生活而辛勤工作,劳动着是美丽的。(2005年10月6日)

12、他们在炉台上工作,很明白此地的艰苦,他们是巨大的钢铁设备中劳作着的血肉之躯。(2005年11月6日)

13、经受着、磨练着,钢铁就是通过他们的手炼出来的。(2006年3月16日)、

14、在炉前工人看来,忍受住了高温、烟尘,让铁水顺顺利利地流进铁水罐就是胜利;(2006年5月2日)

15、提着饭盒和水壶上岗的炉盖工。(2004年9月26日)

16、累了休息片刻,点上一支烟。这滋味只有他们感受最深。(2006年4月1日)

17、休息室里的午餐(2004年10月2日)

18、在炉台上安安全全做过了一个班,可以回家了就是胜利;他们认为,明天还能够用平静的心情来上班,来面对这烟火缭绕的高炉就是胜利。(2006年5月4日)

19、杨云,1979年10月出生。1996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干着炉前工人的活。(2004年9月18日)

20、烟雾里夹杂着有机化学物,刺鼻呛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生活而抗争。(2005年6月3日)

21、1号高炉炉前甲班班员金浩。(2006年2月19日)

22、炉台上属于高温作业区,工作当中都必须穿上厚厚帆布工作服,衣服一旦被汗水湿透,只要在烟雾中、尘埃里走一圈,全身上下便会污渍斑斑。(2002年1月16日)

23、在夹杂着的烟雾的尘埃中走一圈,白净的脸上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粉尘,看不见真容。(2009年5月30日)

24、3号高炉炉前甲班何巧军在休息室用MP3播放器欣赏音乐。(2006年3月28日)

25、操控室(2005年4月3日)

26、1973年11月出生的李新,从部队复员后在企业经济民警岗位干了7年,2003年主动要求上炉台做炉前工。(2006年5月1日),

27、一名炉前工人利用出铁前的点滴空闲时间修剪指甲。(2005年12月17日)

028、尽管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但眼光依然纯朴,笑容依然憨厚。(2013年7月17日)

查看大图

01、他们其实生存在一座人造火山上,他们正在将矿石炼成钢铁。炉膛里是沸腾的铁水铁渣,几千度的高温,什么都可以融化。(2005年10月6日)

02、如此海喝方才痛快。(2004年4月3日)

03、在近200米滚烫的炉台上来回巡查,一个班下来至少走上十几公里,汗水湿了又干。(2004年5月6日)

04、1号高炉李文胜凝重的眼神(2003年7月11日)

05、他们明白每天面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却希望这炉子一直红火着,他们宁愿多流汗,这样,产量和质量才会上升,工厂才红火,工资才有保障。(2004年5月2日)

06、出铁时,烈焰熊熊捕面而来。不能让铁水沟堵塞,顺利出铁就是胜利。(2006年4月7日)

07、躺在原料袋上用手机视频看影片的工人。(2008年8月19日)

08、何日成,生于70年代末。1996年4月上炉台工作。(2006年3月16日)

09、领到车间超产奖的1号高炉甲班班长唐治刚。(2005年11月22日)

10、2号高炉炉前丙班刘羽。(2006年3月26日)

11、钢铁铸造了人的灵魂,人因钢铁的冶炼而坚毅刚强。炉台上的人为了描绘生活而辛勤工作,劳动着是美丽的。(2005年10月6日)

12、他们在炉台上工作,很明白此地的艰苦,他们是巨大的钢铁设备中劳作着的血肉之躯。(2005年11月6日)

13、经受着、磨练着,钢铁就是通过他们的手炼出来的。(2006年3月16日)、

14、在炉前工人看来,忍受住了高温、烟尘,让铁水顺顺利利地流进铁水罐就是胜利;(2006年5月2日)

15、提着饭盒和水壶上岗的炉盖工。(2004年9月26日)

16、累了休息片刻,点上一支烟。这滋味只有他们感受最深。(2006年4月1日)

17、休息室里的午餐(2004年10月2日)

18、在炉台上安安全全做过了一个班,可以回家了就是胜利;他们认为,明天还能够用平静的心情来上班,来面对这烟火缭绕的高炉就是胜利。(2006年5月4日)

19、杨云,1979年10月出生。1996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干着炉前工人的活。(2004年9月18日)

20、烟雾里夹杂着有机化学物,刺鼻呛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生活而抗争。(2005年6月3日)

21、1号高炉炉前甲班班员金浩。(2006年2月19日)

22、炉台上属于高温作业区,工作当中都必须穿上厚厚帆布工作服,衣服一旦被汗水湿透,只要在烟雾中、尘埃里走一圈,全身上下便会污渍斑斑。(2002年1月16日)

23、在夹杂着的烟雾的尘埃中走一圈,白净的脸上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粉尘,看不见真容。(2009年5月30日)

24、3号高炉炉前甲班何巧军在休息室用MP3播放器欣赏音乐。(2006年3月28日)

25、操控室(2005年4月3日)

26、1973年11月出生的李新,从部队复员后在企业经济民警岗位干了7年,2003年主动要求上炉台做炉前工。(2006年5月1日),

27、一名炉前工人利用出铁前的点滴空闲时间修剪指甲。(2005年12月17日)

028、尽管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但眼光依然纯朴,笑容依然憨厚。(2013年7月17日)

    熊汉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退伍后立足湘钢主攻工业题材摄影,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和论文3000余件,其中获奖作品400余件。2000年至今已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专业刊物发表摄影作品500余件;2003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主办了《钢铁之恋》个人影展。《雪山写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银奖、《炉台上的人》(组照)获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工业记忆》获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银奖、《小球迷》获第11届国际影展银奖。2007年出版《窑湾----一条老街的记忆》画册并主办影展;2009年获湖南省1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10年至2013年分别举办了《聚焦农民工》、《工业记忆》、《炉台上的人》、《一线工人》、《钢铁变奏》等个人摄影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