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在国内大形势的趋势下,广大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创作主题,自然围绕着国内各行业的大跃进,第二届国展时代烙印很深,通过国展我们可以感受到来势迅猛的大跃进运动。
时间地点
1959年1月15日,在北京帅府园美术馆,中国摄影学会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影展的入口处,设有“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目录”的销售点,很受观众欢迎,原因是它不仅是作品的编目,还有作品的拍摄记录,相机型号、胶卷品牌、光圈速度、拍摄地点、拍摄时间以及使用的滤镜等等信息,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还可以比对目录上的拍摄记录,在了解作者拍摄过程的同时,观者也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评委阵容
第二届国展评委是:石少华、张印泉、郑景康、刘旭沧、吴印咸、吴寅伯、蔡俊三、黄翔、薛子江、陈正清、高帆等人。展览部主任、评委会秘书是:杨子颐。
评选经过
第二届国展共收到参展作品1800多幅,稿源比上届几乎少一半,原因是本届国展报送作品的数额受到了限制,上届每人最多报送6幅作品,本届每人最多报送4幅作品。展览部的同志把这些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来自越南、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和南非的海外侨胞的作品不分类。评选过程分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61位作者的389幅作品,其中国内253位作者(含港澳同胞)的381幅作品,海外侨胞8位作者的8幅作品。本届评选增加填写评选表一项,在复选过程中,评委必须在评选表上填写评选意见,然后根据各位评委的意见再进行讨论,最终决定作品是否入选。
往届比较
在反映工农业生产以及各条战线新人新事等重大题材方面,第一届国展仅占60%,而第二届国展却占80%以上。本届国展群众参与度有明显上升,上届作者绝大多数是专业摄影工作者,本届作者增加了工人、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及各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从作者的分布区域来看,也比上届广得多,本届报送作品的总量虽不及上一届,但作品质量却有显著的提高。
专家评论
第二届国展举办以来,国内摄影界的专家级的人物纷纷撰写评论文章,学会候补理事柳成行撰写了“要继续提高创作的质量”,学会会员戈宝权撰写了“新时代的面影”,学会候补理事黄翔撰写了“谈第二届全国影展中风光作品”,学会常务理事吴印咸撰写了“从第二届全国影展看摄影艺术中人物肖像的表现”,学会会员袁毅平撰写了“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好题材——评影展中人民公社的作品”等等。这些影评文章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读起来感觉“左”的厉害,如果我们多读、多看、多了解,把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年代,或许就不会有“左”的感觉了。
本届特色
在“一天等于二十年”时代特色下,第二届国展紧紧把摸着时代的脉搏,描绘了我国各项建设飞跃前进的宏伟图景,体现了当时所提倡的文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生产建设服务的艺术方针。本届国展有一部分摄影新手,由此可见,我国的摄影队伍正在壮大,新生的摄影力量正在成长,群众性摄影活动正在开展。在第二届国展展出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参观了影展,他还在影展留言簿上写了几句话:“参观之后,认为这样展览会,如实的反映了中国的工农业大跃进,希望每年能举行一次。”
相关链接: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