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东方红》让袁毅平广为人知,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他的刻板标签,不管怎样,五十年里,袁毅平在特定时期对于天安门的记录已将“天安门”这一象征符号与中国的历史节点牢牢地嵌在了一起:五十年代的五一劳动节及天安门广场扩建,六十年代的“东方朝霞”,七十年代悼念毛泽东的肃穆广场,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的天安门城楼。作为建筑,天安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而作为符号,它留存于袁毅平的影像中,静默地等待今人的重新解读。
天安门广场 1950-1997年
来源:Photointer
作者:文/朱炯 图片/袁毅平
责编:suyuezhuo
2016-06-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天安门广场 1950-1997年
一幅《东方红》让袁毅平广为人知,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他的刻板标签,不管怎样,五十年里,袁毅平在特定时期对于天安门的记录已将“天安门”这一象征符号与中国的历史节点牢牢地嵌在了一起:五十年代的五一劳动节及天安门广场扩建,六十年代的“东方朝霞”,七十年代悼念毛泽东的肃穆广场,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的天安门城楼。作为建筑,天安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而作为符号,它留存于袁毅平的影像中,静默地等待今人的重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