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来源:"前后左右"影像展 作者:李智 责编:suyuezhuo 2016-06-03

环形山1

环形山2

月海1

月海2

查看大图

环形山1

环形山2

月海1

月海2

   人究竟如何呈现于世界?

   我想,人的呈现并非仅仅是客观与具体的,人类的面貌还体现于人与世界的联系中。人和世界的联系是抽象的,但也是明晰的,这个世界给人设置了与时间和空间的永恒距离,所以“距离”明确着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可以在什么维度上来认识?也许,对那些与人疏离的,具有着“距离”的物进行描述将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世界的联系。虽然面对着距离 ,“人”却已经位于,人确是美的。月球便是如此,在那段遥远距离之外人将自身的想象放置于那里,将人的名字放置于那里,一个与我们一样生长于此,我们尊敬的人“位于”那里,那是人的气息,人的呈现,人对于世界的情感、人与世界的联系便呈现于月。

   月就在那里。  

   显然我不能到达月球拍下照片,我只能通过模型将它们呈现,但也许模型的呈现确是恰当的。模型明确着我与那里的距离,虽然影像当中努力体现出逼真的面貌,但距离却是无法逾越的部分。对于人与月的联系模型保持着情感上的坦诚与关系上真实,模型维持着人面对月球的角度。在模型的表现中,星空被准确的还原,也就是说只有在照片所描述的地点才能看见相同模样的星空,月球上方的星空证实了照片中的地点,所以我拍摄的就是“那里”,至少在照片中是如此。准确的去呈现这些星空的位置,维持着人、月、世界三者关系上的准确,这些照片不能仅仅是主观的,它们需要表现出对于客观的态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身便交织于主观与客观之中。人希望用情感将月球的客观化作自身主观的部分,但星空则是客观的,是人所无法容纳的,是世界为人所设置的遥不可及,它呈现着世界对于人根本的冷漠。  

   在夜空中,人可以感受到月的“亲切”,因为它就在那里,人便通过主观的或科学的方式主动与它获取着联系,这构成了人对于月的情感。但对于世界而言这似乎是人的一厢情愿,人仍将面对月球身后的那片星空,那片星空便是时间和空间。在人的历史中流过的遐想、传说乃至人物都是人于时空中的倾注,然而人于时空中的倾注都将成为人面对世界的自我怜悯与幻象,人在与时空的永恒距离中怜悯着自我这便是人根本的美。

   也许在未来,摄影师可以方便的位于月球拍下照片,那么我希望他们拍摄的那个客观的影像与我拍摄的影像能并置于一起,甚至与达芬奇绘制的月面素描并置于一起,与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并置于一起,与数万年前人类于岩壁上留下的月的符号并置于一起......面对着时空,人将自己的温度放置于世界中,这是人在空旷世界中发出的声响,这个声响包含着人对于世界的探寻,同时这个声响也温暖着人自己,这便是人的旋律。


李 智  
1979年生于云南曲靖,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研究生毕业,现工作生活于昆明。

展览与活动
2014  参加中国摄影展览馆落成首展“同筑中国梦 百年跨越史----中国摄影与科技影像展”,北京。
摄影作品《月》发表于《上海摄影》2014.2月刊
“2013中国首届摄影年度排行榜”摄影展 丽水摄影博物馆
“2014北京国际摄影周”北京电影学院作品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2014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双年展,作品《原上》获优秀摄影作品奖提名
201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主题展,展览:《月》
入选“2013中国首届摄影年度排行榜”
“2013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获最佳新锐摄影师奖, 展览:《月》,大理
摄影论文与作品“月球上的类型学”发表于《中国摄影》2013.10月刊
“行走,发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师生作品联展,作品:《月》,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作品:《月》,北京
2013上海影像展,作品:《原上》,上海 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2012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再看风景》影像联展,作品:《未语》,大理
2011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人文关怀类优秀作品奖,作品:《将逝的村》,北京
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 《龛里龛外》影像联展,作品:《将逝的村》,大理
1416 教室Photo Camp 12观片会,作品:《将逝的村》,北京
20101416教室 Work Camp 2社会纪实摄影工作坊,北京
2009第五届连州摄影展,作品:《他乡》,连州  
第九届平遥摄影展,作品:《消逝的部分》,平遥
首届大理摄影展,作品:《消逝的部分》,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