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

王建男:《生命北极》摄影展部分作品

来源:Photointer 作者:王建男 责编:yangzhaolong 2016-06-03

1、阿拉斯加石油管道上空的红色极光。2010年4月,费尔班。

2、巴罗,美国阿拉斯加州。2010年4月。Barrow.Alaska,USA.Apr,2010-.3

3、北极熊与海鸥。加拿大哈德逊湾。2011年7月。

4、冰山猎人和狗。格陵兰卡纳克Greenland. Apr. 2013

5、格陵兰迪斯科湾。2008年8月。

6、海豹母子。马德林纳岛,加拿大魁北克。2009年3月。 Madeleine, Quebec, Canada Mar,2009. 090305_6484

7、南登豪冰川。朱诺,美国阿拉斯加州。2006年5月。Nendenhall Glacier.Juneu, Alaska USA. May, 2006.

8、萨米人的成人礼。挪威凯于图凯努。2012年3月。

9、萨米人的赛鹿。芬兰伊纳里。2012年4月。

10、渔夫克劳斯·拉斯姆斯 伊卢利萨特,格陵兰。2013年4月。Claus Rasmuss, a fishman.Ilulissat, Greenland. Apr. 2013-

王建男:《生命北极》摄影展部分作品

查看大图

1、阿拉斯加石油管道上空的红色极光。2010年4月,费尔班。

2、巴罗,美国阿拉斯加州。2010年4月。Barrow.Alaska,USA.Apr,2010-.3

3、北极熊与海鸥。加拿大哈德逊湾。2011年7月。

4、冰山猎人和狗。格陵兰卡纳克Greenland. Apr. 2013

5、格陵兰迪斯科湾。2008年8月。

6、海豹母子。马德林纳岛,加拿大魁北克。2009年3月。 Madeleine, Quebec, Canada Mar,2009. 090305_6484

7、南登豪冰川。朱诺,美国阿拉斯加州。2006年5月。Nendenhall Glacier.Juneu, Alaska USA. May, 2006.

8、萨米人的成人礼。挪威凯于图凯努。2012年3月。

9、萨米人的赛鹿。芬兰伊纳里。2012年4月。

10、渔夫克劳斯·拉斯姆斯 伊卢利萨特,格陵兰。2013年4月。Claus Rasmuss, a fishman.Ilulissat, Greenland. Apr. 2013-

王建男:《生命北极》摄影展部分作品

           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情况介绍


     提要:

     ——2005年至今,中国摄影家王建男17次进入北极地区,坚持用纪录摄影和田野考察的方式,打造摄影版的《北极人文生态白皮书》。——8年来,已踏查北极8国103个人居点与生态区,并计划再用8至10年时间走遍北极原住民永久居住点。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大众摄影器材,探索“平民北极观察员”之路。

     ——大型公益摄影展“生命北极”将于10月11日北京举办。423幅照片,不一样的北极,颠覆受众对北极传统而有限的认知。

     ——王建男著北极报告文学集《北纬66度》,在两岸三地出版发行。

     ——王建男,从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 


        一、2005年至今8年,用纪录摄影的方式,观察北极人文现状

 

2004年,联合国发展署以北极原住民的定居点划定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和北极圈有所交叉,王建男称其为“北极人文圈”。从2005年10月到2013年5月,王建男用纪录摄影的方式,17次进入“北极人文圈”,考察了北极8国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拍摄照片3万余张,撰写笔记百万余字。

 

当许多摄影家还在聚焦北极的风光和野生动物时,王建男却从接触北极那一天起,就把镜头对准了人文生态。用中国人的眼睛观察北极的生命,为人们开启一扇北极人文之窗,这是王建男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独树一帜的贡献。

 

王建男行动的起因源自2005年10月的第一次北极之行。在加拿大北冰洋边上,王建男见到因纽特的酋长,他戴着棒球帽,开着吉普车,家住洋房,电器齐全。“与我们现代化家庭没什么两样”!王建男敏锐意识到“北极已经发生了巨变。老照片中的,教科书中的北极已经不复存在,眼前的才是今天真实的北极”。“环北极”的想法由此萌生。

 

“用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纪录摄影的方式,全面考察北极原住民生存状况。在北极发生永久改变之前,用相机为21世纪初叶的北极撰写一部摄影版的《人文生态白皮书》。“ 如今8年过去了,王建男矢志不移,一直坚持行走在地球之巅。目前,作为21世纪初叶北极真相的忠实的记录者,王建男不仅是拥有北极纪实照片最多、涉猎地域最广的中国摄影家,也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环北极踏查人文生态的观察家。他计划未来再用8至10年走遍北极永久人居点。


        二、8国间纵横行走,广交北极朋友,传递中国友情

 

       8年行走,8年互动,王建男的“环北极摄影观察”从默默无闻的个人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得到北极人民和北极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的中国友好品牌。

 

       2013年5月,格陵兰新任总理阿勒伽·哈蒙德Aleqa Hammond.接受了王建男的访问。这是她上任后接见的第一位中国人。格陵兰财政和内务部长维特斯·库亚乌基茨奥克 (Vittus Qujaukitsoq)在接见王建男的同时,还亲自安排王建男到他的家乡卡纳克访问。财政部长的父亲在家里设宴款待了王建男。

 

        2012年4月,挪威萨米议会主席 埃伊尔·奥利(Egil Olli),芬兰萨米议会主席哈尔塔·陶诺(Haltta Tauno)先后接受了王建男的采访。

 

       加拿大、挪威、芬兰等国的企业和团体曾先后资助了王建男的行动。挪威、阿拉斯加媒体也先后采访报道了王建男。

 

       王建男环北极8年时间,在北极地区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来自中国的摄影家感到新奇和神秘。目前与王建男与采访过的人都保持通讯联系,有人生了小孩他也会贺喜。

 

       2013年初,时任芬兰驻华大使参观了王建男在哈尔滨的展览,历时2个多小时,他对非北极国家的摄影家能有如此见识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他随即向《中国日报》推荐说,哈尔滨有一个非常棒的展览。

 

       2013年哈尔滨冰雪节期间,外国使节、友人和传媒纷纷参观了展览,均给予极高评价,欢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巡展。

 

    “这是我赋予自己的责任,因为我越来越坚信,北极与北京息息相关!”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仿佛天降大任于斯人,王建男希望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人,让“北极观察员国”的每一个民众都能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福祉,而将理性的目光投向地球这片最后的净土……


        三、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使用非专业轻便摄影装备,坚持经济型自助旅行

 

王建男目前所到的103个人居点和生态区,绝大多数远离都市,没有旅行服务机构。作为普通人,王建男在自驾车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工具,开创了适宜普通人北极旅行的平民路线。

 

王建男初进北极时,已是55岁。年过半百的中国人,经过了8年17次环北极的实践,他总结了6点驰骋北极的经验:

 

——网络。没有网络就没有“环北极”。互联网成为王建男须臾不可离开的帮手:目的地、旅行路线;机票、旅馆、租车……几乎所有的旅行事务都在网上交易中完成。

 

——语言。他拣起荒废多年的英语;利用邮件往来,回避听力弱点;现场采访提前准备提纲……

 

——经费。他将第一次进入北极费用做为预算参考(7天6夜折合人民币1万元);开发“背包族”的旅行服务资源;争取多方式多渠道赞助……

 

——器材。为了适应高寒地区步行跋涉和社区小飞机的行李限制,放弃专业级大画幅相机和相关配置,使用非专业级小型相机,并力求“一机走天下”……

 

——交通。依靠北极圈内公共交通工具,民航、轮渡、大巴等;尽可能租车自驾……

 

——食宿。主要住宿民居,既节省开支又便于自己做饭。尽可能自备方便食品。

王建男“环北极”行动,先后进入加拿大9次,挪威3次,美国(阿拉斯加)2次;俄罗斯2次;芬兰2次;冰岛1次;瑞典1次;丹麦(格陵兰)2次。其中6次自驾车、6次乘船、多次乘长途大巴、其他则搭乘北极地区的航班。


        四、大型公益摄影展“生命北极”,423幅照片,不一样的北极,颠覆传统有限认知。

 

大型公益摄影展览《生命北极——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观察(17回合)作品展》定于2013年10月11日——24日在北京卓展举行。

 

王建男镜头中的“真北极”直面真实:甚至真实到平淡无奇,真实到普普通通,真实到直接挑战了观众与读者对北极摄影的猎奇心理与审美习惯。423幅作品充满真实的力量,不一样的北极,震撼颠覆了人们对北极的传统的有限认知。“生命北极(16回合)”2013年初在哈尔滨举办时,获得高度评价。王建男的北极作品以独到的视角深刻解读了北极人的生存现状,展示了人与动物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展览中“岩熊猜想”、“暖北极冷观察”、“新淘金时代”和“我是谁”等独立图说,证明了王建男北极作品的深刻性和北极观察的广泛性。

 

——今次北京展增加了王建男环北极最近一次(第17回合)内容,“遥远的海豹”和“冰钓”等,将人们带入遥远荒漠的地球之巅,进入到唯一沿用5000年狗拉爬犁为交通工具的最北永久定居点格陵兰的卡纳克。

 

——由因纽特、萨米、北印第安等北极族裔肖像群“北极表情100”拉开展览的大幕,彰显北极人文生态的多元,纪录了王建男17次北上的足迹。——“猎杀麝香牛”、“最后鹿群的守望者”、“北极酒馆”、“汽油桶里的大学”、“金手铐聚落”、“十字架下”、“北极圈里的小巴黎”、“共产主义部落”……等纪实专题,展现了难得一见的北极聚落风情。——北极熊寻花问柳,海豹大产房卖萌;苔原地衣高纬度绽放,万年冰川的前进撤退;北极光、午夜太阳、北极群鸟、北极兔、北极狐、雪橇犬……等,几乎构成一部现代北极小百科。

 

      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文部分,包括“渔猎民族”、“聚落风情”、“迎接太阳回来”、“新淘金时代”等;二是生态部分,包括“地貌”、“天象”“物种”;三是“概览”部分,分为“北极表情100”和“17次北上回眸”。


        五、从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

 

     《生命北极》首展今年1月在王建男的故乡哈尔滨举办后,有人称王建男是“从哈尔滨走出的因纽特人”。

 

       2010年,建立网站《真北极》(wwww.arctic007.com);

 

       2011年,开始撰写《北纬66度》一书,2012年,该书由中国人大出版社、香港三联、台湾知书坊同时出版;

 

       2013年1月5日,大型纪实摄影展《生命北极》在哈尔滨举办;

 

2013年10月11日,《生命北极》展览将在北京举办。

 

2013年1月至7月,先后在哈尔滨、青岛、格陵兰、香港等地演讲《我看到的真北极》。

 

       王建男的“真北极”以令人震撼的真相与发人深省的思辨,颠覆了许多人对北极的传统的有限认知,点燃了人们关注北极的热情。 

 

       王建男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学过版画,当过搬运工、农民、中学教师。1976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摄影记者、评论编辑,直至总编辑、社长——“冰城”哈尔滨的独特文化,为他后来的北极情结奠定了基础。

 

      2001年先后任华夏时报社社长,加拿大华人电视台董事长——在加拿大的工作经历,为他进入北极创造了机会。

 

        2005年开始,以纪录摄影的方式进行“环北极摄影观察”,截至2013年,已17次进入北极8国103个原住民聚落和生态区。

 

        第一位登上联合国总部大厦讲坛的中国报人(1999年,演讲题目《中国报业改革与哈尔滨日报的集团化发展》);

 

第一位在美国举办个人影展的中国新闻摄影家(1996年,纽约世贸大厦《王建男眼中的美国》摄影展)

 

        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