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作品

钱明摄影作品:四明山今昔——革命老区的共富影像

来源:浙江画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钱明 责编:张双双 2022-09-13

四明山的交通多靠山路,1990年时已修了不少公路,但公路的质量一般(1990年7月)

如今,山区早已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高等级的蜿蜒曲折的公路吸引了市内外的有车一族前来打卡、旅游。

鹿亭乡中村村是连接奉化的通衢之地。白云桥历史悠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中村村的历史(1990年2月)

现在,中村村以新农村自然风光、青山绿水,吸引了余姚和奉化的市民前来观光、度假。中村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梁弄镇是当年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的驻地,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这是梁弄镇新街的早晨(1990年6月)

现在,梁弄镇已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浙江省首批中心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傍晚,30岁出头的王银华挑着两筐稻谷吃力地回他在悬岩村山上的家(1990年6月)

31年后,王银华的儿子、女儿都在慈溪工作,为了照顾孩子们,他也在慈溪生活。2020年农历年年底,钱明赶到悬岩村,在老地方给王银华拍了一张挑着满满“幸福”的他和家人的照片。

1990年夏天,在棠溪村一个叫“欢庆小店”的窗口,有两个孩子:大点的女孩五六岁,不时地向窗外张望,小点的男孩约三岁,站在桌子上,拿着一本书,大声地念着,这不正是山区的希望吗?而旁边的小姐姐则悄悄地露出大半张脸,有点害羞(1990年6月)

30年后的姐弟俩都生活在余姚城里。姐姐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怀孕准备生育二胎。弟弟33岁,刚结婚,在一家企业工作,空余时间里努力地把老家的山村农特产推销到城市里。弟弟经过刻苦学习,早已获得浙江财经大学的大学文凭。在当年的小店窗户原址(现已被拆除,新盖了住房),钱明拍摄了再现30年前情景的照片。

1990年夏天,南山乡蒋岙村的老头、老太和孙辈们在屋前的空地纳凉,正中靠后的妇女名叫陈阿娥(1990年6月)

30年后,当年的老人只剩下这位86岁的陈阿娥。那些孙辈们都在余姚城里成家立业了。陈老太和两个女儿及侄子在老家生活,这是他们在当年的空地上的合影。

大岚乡的茶叶是高山云雾茶,是大岚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山峦起伏中的茶园一望无边(1990年6月)

茶农们喜摘明前茶。

这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是傅美燕的家。当年,钱明给她拍过好多照片,有一张刊登在了那年的《浙江画报》(1990年6月)

30年后,傅美燕的儿子要求拍照,钱明让他在圆花窗中露出小小的脑袋,就像他妈妈当年一样。

30年后,傅美燕在老宅门口留影。

1990年6月,钱明在悬岩村前的山路上,看到了一家三口在路边休息,男人和儿子在摆弄着崭新的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经过2020至2021年大半年的多方找寻,钱明得知这一家三口是上虞县(今上虞区)下管镇芦山村人,当年,他们刚买了自行车,兴致勃勃地骑着新自行车,跑了十几公里的山村公路,来悬岩村走亲戚(1990年6月)

图中的男孩名叫张崇,今年36岁,大学读的专业是园林景观设计。如今身为宁波某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经理的他,忙到2021年的中秋节才开着小轿车来到这里,让钱明拍下了这张全家照。

鹿亭乡晓云村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的所在地。村中的大方桥始建于约300年前(1990年6月)

现在,晓云村的新农村建设颇有成效,新建的文化礼堂等公共配套设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鲁岙村是陆埠镇的一个山区小村庄。村里有一个名叫鲁春映的小姑娘,14岁,是兰山中学初一的学生,星期天在家帮父母去竹林挖竹笋,她的手上戴着时髦的电子手表,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1990年6月)

2020年春天,钱明驱车来到了鲁岙村。当他向从后车上下来的两位妇女打听这张照片中的小姑娘时,只见其中的一位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嘛!”她继而又激动地说:“我记得是一位叔叔给我在竹林边拍的照,我有好多次在梦里还想着拍照这件事。”她还说,她已经离开小山村,在余姚城区生活,在一家公司上班,生活得很好,19岁的儿子已上大学一年级,学的专业是新能源。

这是一幅有典型山村特征的照片,照片中有3个小孩,大一点的一男一女背对背扛着一篮蔬菜、水果,小一点的则推着小三轮车玩耍(1990年2月)

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的郑笑添现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成绩斐然。他和同在余姚县城工作的表妹龚余波、表弟龚祥以及他漂亮的小轿车,在鹿亭乡中村村当年用石块垒成的墙边合影。

查看大图

四明山的交通多靠山路,1990年时已修了不少公路,但公路的质量一般(1990年7月)

如今,山区早已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高等级的蜿蜒曲折的公路吸引了市内外的有车一族前来打卡、旅游。

鹿亭乡中村村是连接奉化的通衢之地。白云桥历史悠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中村村的历史(1990年2月)

现在,中村村以新农村自然风光、青山绿水,吸引了余姚和奉化的市民前来观光、度假。中村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梁弄镇是当年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的驻地,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这是梁弄镇新街的早晨(1990年6月)

现在,梁弄镇已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浙江省首批中心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傍晚,30岁出头的王银华挑着两筐稻谷吃力地回他在悬岩村山上的家(1990年6月)

31年后,王银华的儿子、女儿都在慈溪工作,为了照顾孩子们,他也在慈溪生活。2020年农历年年底,钱明赶到悬岩村,在老地方给王银华拍了一张挑着满满“幸福”的他和家人的照片。

1990年夏天,在棠溪村一个叫“欢庆小店”的窗口,有两个孩子:大点的女孩五六岁,不时地向窗外张望,小点的男孩约三岁,站在桌子上,拿着一本书,大声地念着,这不正是山区的希望吗?而旁边的小姐姐则悄悄地露出大半张脸,有点害羞(1990年6月)

30年后的姐弟俩都生活在余姚城里。姐姐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怀孕准备生育二胎。弟弟33岁,刚结婚,在一家企业工作,空余时间里努力地把老家的山村农特产推销到城市里。弟弟经过刻苦学习,早已获得浙江财经大学的大学文凭。在当年的小店窗户原址(现已被拆除,新盖了住房),钱明拍摄了再现30年前情景的照片。

1990年夏天,南山乡蒋岙村的老头、老太和孙辈们在屋前的空地纳凉,正中靠后的妇女名叫陈阿娥(1990年6月)

30年后,当年的老人只剩下这位86岁的陈阿娥。那些孙辈们都在余姚城里成家立业了。陈老太和两个女儿及侄子在老家生活,这是他们在当年的空地上的合影。

大岚乡的茶叶是高山云雾茶,是大岚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山峦起伏中的茶园一望无边(1990年6月)

茶农们喜摘明前茶。

这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是傅美燕的家。当年,钱明给她拍过好多照片,有一张刊登在了那年的《浙江画报》(1990年6月)

30年后,傅美燕的儿子要求拍照,钱明让他在圆花窗中露出小小的脑袋,就像他妈妈当年一样。

30年后,傅美燕在老宅门口留影。

1990年6月,钱明在悬岩村前的山路上,看到了一家三口在路边休息,男人和儿子在摆弄着崭新的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经过2020至2021年大半年的多方找寻,钱明得知这一家三口是上虞县(今上虞区)下管镇芦山村人,当年,他们刚买了自行车,兴致勃勃地骑着新自行车,跑了十几公里的山村公路,来悬岩村走亲戚(1990年6月)

图中的男孩名叫张崇,今年36岁,大学读的专业是园林景观设计。如今身为宁波某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经理的他,忙到2021年的中秋节才开着小轿车来到这里,让钱明拍下了这张全家照。

鹿亭乡晓云村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的所在地。村中的大方桥始建于约300年前(1990年6月)

现在,晓云村的新农村建设颇有成效,新建的文化礼堂等公共配套设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鲁岙村是陆埠镇的一个山区小村庄。村里有一个名叫鲁春映的小姑娘,14岁,是兰山中学初一的学生,星期天在家帮父母去竹林挖竹笋,她的手上戴着时髦的电子手表,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1990年6月)

2020年春天,钱明驱车来到了鲁岙村。当他向从后车上下来的两位妇女打听这张照片中的小姑娘时,只见其中的一位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嘛!”她继而又激动地说:“我记得是一位叔叔给我在竹林边拍的照,我有好多次在梦里还想着拍照这件事。”她还说,她已经离开小山村,在余姚城区生活,在一家公司上班,生活得很好,19岁的儿子已上大学一年级,学的专业是新能源。

这是一幅有典型山村特征的照片,照片中有3个小孩,大一点的一男一女背对背扛着一篮蔬菜、水果,小一点的则推着小三轮车玩耍(1990年2月)

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的郑笑添现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成绩斐然。他和同在余姚县城工作的表妹龚余波、表弟龚祥以及他漂亮的小轿车,在鹿亭乡中村村当年用石块垒成的墙边合影。

“千寻直裂峰,百尺倒泻泉。”唐代诗人孟郊来到四明山时,眼前的层峦叠嶂、青山碧水之景便化成了这样的诗句。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宁波、绍兴一带,横跨余姚、海曙、奉化、嵊州、上虞5个县(市、区),总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多低山、丘陵。林木葱郁、怪石灵秀,为四明山赢得了“第二庐山”的美誉。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都曾为四明山的美景纵情吟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气势恢宏不仅是四明山的山势特点,更是革命老区的精神底色。1943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四明山区的梁弄,开辟了全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这里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战区之一,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主要活动区。四明山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和其他革命老区一样,四明山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1984年,四明山革命老区的人均收入仅212元,是浙江省重点扶贫地区。

近年来,四明山革命老区坚定不移地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因地制宜地开发休闲游、生态游等多种旅游项目,有效地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2021年,四明山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4.71%,达到3246万元,其中横坎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9万余元,同比增长146.1%。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的4周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热潮中,四明山延续革命老区精神,总投资1.5亿元用于建设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揭牌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区域发展有限公司,以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经营理念,推动横坎头村等周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实际行动吹响高水平加快打造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的号角。

四明山迈向共富之路被摄影师钱明用镜头加以记录。1990年,为报道革命老区四明山的变迁,当时身为《浙江画报》摄影记者的钱明5次前往四明山区,走遍了山区的乡村。那时,有的乡村才刚刚开通了到县城的两天一往返的公交路线。30年后,钱明重走四明山,通过近两年坚持不懈地多方联系,寻访当年的拍摄地和受访人,在相同地点拍摄相似场景的照片,反映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如今,四明山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通向每个乡村。村里的新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化礼堂等配套设施也紧随其后。山里娃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有的致力于将老家的土特产推销到城市,有的创业,通过辛勤劳动,小车换大车,旧房换新房。跨越30年的照片,串起了四明大地上村庄的变迁史,也讲述着四明山人的奋斗史。这样的动人故事还将延续。

筑梦于乡野,奋斗于山海。红色文化资源带给四明山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发展动能,他们将一如既往地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基因,砥砺奋进,全力以赴打造共同富裕的“革命老区样板”,走在共富的先行之路上。

文:朱丽莎  摄影: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