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显天地之间万物,皆是缘生,平等独尊,无有主宰!
最初拿起相机,镜头追随的多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光。醉心于日升月落的光影变幻,冬去春归的四季更迭,崇山峻岭的奇伟险绝,江河湖海的壮美辽阔。大自然是一位导师,静默无言,却在你按下快门时,将某种启示置于你脑海,醍醐灌顶。于是,在零下20度左右的大瀑布旁,听翡翠色河水坠落而下的轰鸣,领教了大自然无以阻挡的威严;也曾在秋夜静谧的佛寺前,等一轮圆月跃出山脊悬挂飞檐之时,感受到了顿悟般的通透清明。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游走于山河湖海、林海雪原、荒漠旷野,去追拍各种野生动物,记录它们的多姿多彩和生存状态。近年各种禽鸟成为我的拍摄主题,比如,湿地的小翠,海湾的候鸟,冬天的雪鸮,秋天的老鹰,三门峡的红腹锦鸡和加拿大遍地的鹅。探索鸟与人类相生相伴的联系,成为我关注的焦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与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中华文明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鸟早已超出了现代生物学、动物学的范畴和属性,是把它作为人的对象来表述、理解的。作为一名与环境污染打交道几十年的环保从业者,在我看来,天地之间的水、土壤和大气是一个地区环境好坏的晴雨表,而飞鸟就是环境优劣的投票器。拍摄鸟儿的这几年,亲眼目睹了我国城乡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日新月异。中华大地不仅成为越来越多的候鸟栖息地,有些候鸟甚至在此安家落户。欣慰之余,我更觉生态文明的意义重大。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方为环保的至高境界。
摄影并文:雷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