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团体会员

永远跟党走——“红色百年影像中的内蒙古”大型主题摄影展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 责编:张双双 2021-07-19

50年代的农村合作社(额博供稿)

50年代末,海拉尔客运公司的长途班车(额博供稿)

1951年,呼和浩特市民纷纷为抗美援朝捐款(额博供稿)

1956年,乌兰察布翻身农民积极入社(额博供稿)

1957年的内蒙古大学(满达供稿)

1958年10月,锡林郭勒盟民航通航(乌勒摄)

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8月份赛马、马球、摔跤等比赛在呼和浩特举行(乌勒摄)

1961年,草原工作站为牧民的牲畜进行药浴消毒(乌勒摄)

1964年,牧区大寨乌审召的治沙队伍(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供稿)

1964年,乌兰夫、王再天、廷懋等自治区领导,到内蒙古医院亲切看望“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思勤摄)

1974年,库伦旗乌兰牧骑下乡演出途中(包长青供稿)

1977年,呼和浩特鸟瞰(乌勒 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图为乌梁素海鸟瞰(诺敏_何摄)

阿荣旗东光村新貌

敖汉旗峰峦叠翠的努鲁尔虎山脉(张向东摄)

包钢现代化稀土钢板生产流水线(郎荣彪摄)

包头北梁今昔(组照,谢青松摄)

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把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发展湖羊养殖产业作为该镇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图为产业带头人与养殖户交流幼羔的饲养技术(徐颖佳摄)

赤峰市大梁沟的巧绣娘(刘玉杰摄)

都贵玛是28个上海孤儿的额吉(包长青供稿)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范四窑村,村民张二长命从住了几代人的土窑里迁入范四窑移民新村(王文忠 摄)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牧区的推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了干旱,而且对保护我区水资源有重要意义(和平摄)

近十几年来,我区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农场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鸨的栖息地(翟铁民摄)

矩形作业(魏占军摄)

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整装待发(李文杰)

牧民新居——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格日乐满都呼家(宝音摄)

内蒙古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内蒙古更加美好壮丽的明天(额博摄)

内蒙古蒙牛集团现代化挤奶站(包长青摄)

农业机械化(额博摄)

赛 马(嘎巴特尔摄)

我区初步形成乳业为龙头、肉类和羊绒产业为支柱的畜牧业多元发展格局,为数百万农牧民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径(阿拉塔摄)

我区大力兴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出行方便快捷(裴国庆摄)

驯鹿养殖不仅是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内蒙古特色旅游最富吸引力的一个看点(尚继真摄)

走出丛林的鄂伦春人(鄂胜利摄)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产生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防治技术,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包长青供稿)

查看大图

50年代的农村合作社(额博供稿)

50年代末,海拉尔客运公司的长途班车(额博供稿)

1951年,呼和浩特市民纷纷为抗美援朝捐款(额博供稿)

1956年,乌兰察布翻身农民积极入社(额博供稿)

1957年的内蒙古大学(满达供稿)

1958年10月,锡林郭勒盟民航通航(乌勒摄)

1959年9月,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8月份赛马、马球、摔跤等比赛在呼和浩特举行(乌勒摄)

1961年,草原工作站为牧民的牲畜进行药浴消毒(乌勒摄)

1964年,牧区大寨乌审召的治沙队伍(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供稿)

1964年,乌兰夫、王再天、廷懋等自治区领导,到内蒙古医院亲切看望“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思勤摄)

1974年,库伦旗乌兰牧骑下乡演出途中(包长青供稿)

1977年,呼和浩特鸟瞰(乌勒 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图为乌梁素海鸟瞰(诺敏_何摄)

阿荣旗东光村新貌

敖汉旗峰峦叠翠的努鲁尔虎山脉(张向东摄)

包钢现代化稀土钢板生产流水线(郎荣彪摄)

包头北梁今昔(组照,谢青松摄)

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把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发展湖羊养殖产业作为该镇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图为产业带头人与养殖户交流幼羔的饲养技术(徐颖佳摄)

赤峰市大梁沟的巧绣娘(刘玉杰摄)

都贵玛是28个上海孤儿的额吉(包长青供稿)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范四窑村,村民张二长命从住了几代人的土窑里迁入范四窑移民新村(王文忠 摄)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牧区的推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了干旱,而且对保护我区水资源有重要意义(和平摄)

近十几年来,我区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农场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鸨的栖息地(翟铁民摄)

矩形作业(魏占军摄)

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整装待发(李文杰)

牧民新居——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格日乐满都呼家(宝音摄)

内蒙古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内蒙古更加美好壮丽的明天(额博摄)

内蒙古蒙牛集团现代化挤奶站(包长青摄)

农业机械化(额博摄)

赛 马(嘎巴特尔摄)

我区初步形成乳业为龙头、肉类和羊绒产业为支柱的畜牧业多元发展格局,为数百万农牧民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径(阿拉塔摄)

我区大力兴建立体交通网络,人民出行方便快捷(裴国庆摄)

驯鹿养殖不仅是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内蒙古特色旅游最富吸引力的一个看点(尚继真摄)

走出丛林的鄂伦春人(鄂胜利摄)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产生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防治技术,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包长青供稿)

2021年7月12日上午,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内蒙古美术馆承办的永远跟党走——“红色百年影像中的内蒙古”大型主题摄影展开幕式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

展览按时间为序,时经事纬。充分表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全面彰显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景象,深情表达全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的星火燎原、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除旧布新、社会巨变、曲折以及积极的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日新月异、高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继往开来、民族复兴、辉煌伟业!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内蒙古摄影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丰富了全区各级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为全区广大摄影爱好者以影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了视野。入展作品充分表达了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摄影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和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深情,是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

图文由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