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脱贫攻坚 | 张森林:十年·扎尕那之约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张森林 责编:张双双 2020-09-29

1-1、扎尕那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共有203户1900多口人,四个村民小组,按照地形由低到高依次是东蛙、业日、达日、代巴,东蛙是扎尕那最大的社,共有83户678人,他们以放牧、农耕、樵棌、狩猎为业,属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自然景观可跻身于中国最美村寨之列,但是扎尕那村牧场、耕地有限,放牧租用卓尼、岷县、临潭周边高山牧场,收入较低,属于深度贫困村,每月人均收入在300元左右。2010年第一次拍摄的扎尕那村貌。

1-1、到2020年,东蛙有102户731人,有94户改造和新修了踏板房,建起了宾馆,每月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县上为了发展扎尕那旅游,修建二级公路20公里,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修建了景区厕所2处,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配套了景区护栏、栈道各300米,修建观景台5个,投资250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了村容村貌;扎尕那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和富裕村。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5000人,全村每周在银行的存款达到100多万元。

踏板房是扎尕那的特色,因屋顶用木片排雨水得名,历史悠久。踏板房是用卯榫梁柱连接,架起屋架,用薄板盖上屋顶,抹上一层泥,铺上木片当瓦防雨利水,周围用藤条编成笆子,在外抹上一层泥遮风防寒;踏板房的优点是住在里面有天然的木头香味和泥土味道,亲切自然;缺点是木头房怕火灾,一家失火,全村遭殃。这是云交家祖传的老屋,有100年的历史。2013年旅游渐热之后,踏板房基本消失殆尽,失去了百年藏寨的原始风貌。

扎尕那的照片在国家级媒体和自媒体发表后,到2013年之后,扎尕那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逐渐增加,现有的藏屋不能满足接待需要,旅游旺季一床难求,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开始改造新建藏屋,有经济条件的盖起了宾馆。东洼村丁主拆掉了老藏屋,在全村人的帮助下,修建新房子。

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扎尕那女人操持家务,在青稞田、牧场只有女人在忙碌。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改变了这种习惯,女人开始学说汉语,做汉餐,牵马载客挣钱,清洗被单,整理房间,改变了以往农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扎尕那旅游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男人们到寺院转经、聊天、赛马、比武,年轻人在白塔下的开阔地秀车技。游客增加后,男人们都忙了起来,开始联系接送游客,帮着家里清理卫生,端菜收款,当起了小老板。

桑杰属龙,今年46岁,有两个儿子。以前家里人口多,父亲辈弟兄五个,分家后另立门户,没有房没家产,日子过得艰难。2012年前他在青海跑大车,没有多少钱补贴家用,大儿子贡巴上到四年级就辍学。2010年一家四口还住在一间半大的房子里。

扎尕那旅游发展起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桑杰积攒一些财富,2015年盖了一个宾馆,三层18个标准间,40多个床位,一层是大餐厅,加上藏屋的30多个床位,每年能挣30万元左右,去年又盖了一座小楼。问桑杰有钱了想干什么,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在扎尕那建一个藏民族民俗博物馆,把他收藏的老物件摆在那里,让游客了解藏族的一些事情。

桑杰家在东蛙算是大家族,他爸爸一辈有弟兄五个,爸爸是老大,叫交巴久,在碌曲县贡巴乡农机站工作过,见过世面;老二叫帕巴久,当过村长;老三藏知西绕,出家为僧,在拉桑寺当过寺管会主任、藏医;老四智嘎,一直在牧场荡牛,2017年卖掉牛群回村盖宾馆接待游客;老五和桑杰年龄相当,两人发小,在一起没大没小,互相帮衬;整个家族现在有三代20口人,每年正月初二在桑杰家团聚一次。

桑杰家族五户人赶上了扎尕那旅游发展的好时机,每家都盖了宾馆,日子过得好了,人都精神了,以前每年一次的聚会,现在成了家成便饭,四时八节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家族中有2个大学生都已经毕业,高中生1名,初中生2名,小学生2名。

桑杰在外闯荡多年,见过世面,为人和善。扎尕那旅游起步时,游客主要是摄影爱好者、艺术家、探险者居多,他给游客当向导,穿越高山牧场,每次从扎尕那到卓尼三天时间,当向导每天100元,雇马每天200元,三天能挣900元。他小时候在牧场荡牛,地形熟,每条沟每个山每个石头都能叫上名字,说一段故事;野外生存能力强,会照顾人,时间长了就名声在外,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CCTV5拍专题片都请他当过向导。

每到晚上,桑杰把游客请进他的大房里,发挥他能歌善舞的才能,给每个游客献哈达敬酒,在外旅游的人有了回家的感觉。几年时间,慕名而来的不光有游客,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专家学者、省市县各级领导到他家里参观,他成了扎尕那的名人,也是扎尕那的活广告。

桑杰有一双虎子,大儿子叫贡巴,属鼠,没上完小学就辍学,喜欢给摄影爱好者当助手,宣传扎尕那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贡巴年纪虽小,识字不多,有藏民族朴实坚毅的基因,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走在路上,看见谁有困难都会搭把手,身边经常跟着一群小孩,他有好东西和伙伴们一起分享。二儿子叫桑杰次仁,属虎,今年毕业于甘肃警察职业院校,已在乌鲁木齐市就业。

贡巴今年24岁了,身体强壮挺拔,脸上棱角硬朗了许多,在家里主理“扎尕那人家酒店”,桑杰只能当他的下手,负责买菜跑腿事务。贡巴有他的网站、微信平台,游客在网上订房,有长年合作的团队,也有散客,旅游旺季经常爆满,他是来者不拒,多出来的游客他分流到邻家居住,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成了扎尕那有名的小老板,大家都开玩笑叫他“贡总”。

扎尕那人善于放牧,家里地少,租赁卓尼、临潭、岷县等地的高山牧场,增加收入。而牧场人烟稀少,劳力奇缺,很多孩子在牧场长大,小时候因为大人太忙无暇管护,就放进木头做的围栏里,有时候拴在炕上,很容易受到伤害。独生子女在12岁之前头上都要戴用珊瑚、玛瑙、松石等宝石穿成的“枣苟”,防险避灾,稍能自理就帮家里干活,很多孩子没有上过学。

达毛草算是幸运的,她家有5口人,爸爸旦知扎西是扎尕那村长;达毛草从小学习刻苦用功,爱唱歌,2012年考上青海民族大学,因家庭困难,受人资助读完本科后考上了新加坡研究生,又是同样的原因,选择费用较低的西藏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已为人母。达毛草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村里唯一的研究生,对村里青少年学子影响很大。弟弟勇才让和小妹班代草受姐姐的影响也先后考上了大学。

扎尕那小学建于1985年,有平房教室8个,教师宿舍9间,2010年有学生76名,7名老师,村上虽然有学校,扎尕那入学率不高,有很多孩子上完小学就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观念问题,也有劳动力不足、家里缺人手的原因。

扎尕那村新小学开建于2011年,2012年竣工,由可口可乐公司出资100万元,迭部县政府配套50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一幢,15间教职工宿舍一栋和一所幼儿园。目前有教职工12名,学生108名,学前教育幼儿33名。基本解决了扎尕那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经济条件改善后,扎尕那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增加。

扎尕那村是她内涵,分布在方圆近百公里的牧场是扎尕那人的外延,所以他们有两个家。不管在扎尕那还是牧场,景色美得让人窒息,因此扎尕那有了很多桂冠:国家级地质公园、十大非著名山峰、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等,是当代户外旅行的首选之地。

扎尕那人依靠自然禀赋、依靠封闭遗存的秘境,赶上了经济发展而引发的旅游热潮,摄影人揭开了扎尕那神秘的面纱,打开了石匣子,依靠现代高速传播媒介,让世人知道了扎尕那,为这里的人民带来了财富,彻底摆脱了贫困,这是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是,如何管理好扎尕那,永远让扎尕那的人民受益,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当代和后代扎尕那人的命题。

查看大图

1-1、扎尕那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共有203户1900多口人,四个村民小组,按照地形由低到高依次是东蛙、业日、达日、代巴,东蛙是扎尕那最大的社,共有83户678人,他们以放牧、农耕、樵棌、狩猎为业,属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自然景观可跻身于中国最美村寨之列,但是扎尕那村牧场、耕地有限,放牧租用卓尼、岷县、临潭周边高山牧场,收入较低,属于深度贫困村,每月人均收入在300元左右。2010年第一次拍摄的扎尕那村貌。

1-1、到2020年,东蛙有102户731人,有94户改造和新修了踏板房,建起了宾馆,每月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县上为了发展扎尕那旅游,修建二级公路20公里,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修建了景区厕所2处,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配套了景区护栏、栈道各300米,修建观景台5个,投资250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了村容村貌;扎尕那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和富裕村。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5000人,全村每周在银行的存款达到100多万元。

踏板房是扎尕那的特色,因屋顶用木片排雨水得名,历史悠久。踏板房是用卯榫梁柱连接,架起屋架,用薄板盖上屋顶,抹上一层泥,铺上木片当瓦防雨利水,周围用藤条编成笆子,在外抹上一层泥遮风防寒;踏板房的优点是住在里面有天然的木头香味和泥土味道,亲切自然;缺点是木头房怕火灾,一家失火,全村遭殃。这是云交家祖传的老屋,有100年的历史。2013年旅游渐热之后,踏板房基本消失殆尽,失去了百年藏寨的原始风貌。

扎尕那的照片在国家级媒体和自媒体发表后,到2013年之后,扎尕那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逐渐增加,现有的藏屋不能满足接待需要,旅游旺季一床难求,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开始改造新建藏屋,有经济条件的盖起了宾馆。东洼村丁主拆掉了老藏屋,在全村人的帮助下,修建新房子。

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扎尕那女人操持家务,在青稞田、牧场只有女人在忙碌。旅游发展起来以后,改变了这种习惯,女人开始学说汉语,做汉餐,牵马载客挣钱,清洗被单,整理房间,改变了以往农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扎尕那旅游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男人们到寺院转经、聊天、赛马、比武,年轻人在白塔下的开阔地秀车技。游客增加后,男人们都忙了起来,开始联系接送游客,帮着家里清理卫生,端菜收款,当起了小老板。

桑杰属龙,今年46岁,有两个儿子。以前家里人口多,父亲辈弟兄五个,分家后另立门户,没有房没家产,日子过得艰难。2012年前他在青海跑大车,没有多少钱补贴家用,大儿子贡巴上到四年级就辍学。2010年一家四口还住在一间半大的房子里。

扎尕那旅游发展起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桑杰积攒一些财富,2015年盖了一个宾馆,三层18个标准间,40多个床位,一层是大餐厅,加上藏屋的30多个床位,每年能挣30万元左右,去年又盖了一座小楼。问桑杰有钱了想干什么,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在扎尕那建一个藏民族民俗博物馆,把他收藏的老物件摆在那里,让游客了解藏族的一些事情。

桑杰家在东蛙算是大家族,他爸爸一辈有弟兄五个,爸爸是老大,叫交巴久,在碌曲县贡巴乡农机站工作过,见过世面;老二叫帕巴久,当过村长;老三藏知西绕,出家为僧,在拉桑寺当过寺管会主任、藏医;老四智嘎,一直在牧场荡牛,2017年卖掉牛群回村盖宾馆接待游客;老五和桑杰年龄相当,两人发小,在一起没大没小,互相帮衬;整个家族现在有三代20口人,每年正月初二在桑杰家团聚一次。

桑杰家族五户人赶上了扎尕那旅游发展的好时机,每家都盖了宾馆,日子过得好了,人都精神了,以前每年一次的聚会,现在成了家成便饭,四时八节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家族中有2个大学生都已经毕业,高中生1名,初中生2名,小学生2名。

桑杰在外闯荡多年,见过世面,为人和善。扎尕那旅游起步时,游客主要是摄影爱好者、艺术家、探险者居多,他给游客当向导,穿越高山牧场,每次从扎尕那到卓尼三天时间,当向导每天100元,雇马每天200元,三天能挣900元。他小时候在牧场荡牛,地形熟,每条沟每个山每个石头都能叫上名字,说一段故事;野外生存能力强,会照顾人,时间长了就名声在外,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CCTV5拍专题片都请他当过向导。

每到晚上,桑杰把游客请进他的大房里,发挥他能歌善舞的才能,给每个游客献哈达敬酒,在外旅游的人有了回家的感觉。几年时间,慕名而来的不光有游客,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专家学者、省市县各级领导到他家里参观,他成了扎尕那的名人,也是扎尕那的活广告。

桑杰有一双虎子,大儿子叫贡巴,属鼠,没上完小学就辍学,喜欢给摄影爱好者当助手,宣传扎尕那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贡巴年纪虽小,识字不多,有藏民族朴实坚毅的基因,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走在路上,看见谁有困难都会搭把手,身边经常跟着一群小孩,他有好东西和伙伴们一起分享。二儿子叫桑杰次仁,属虎,今年毕业于甘肃警察职业院校,已在乌鲁木齐市就业。

贡巴今年24岁了,身体强壮挺拔,脸上棱角硬朗了许多,在家里主理“扎尕那人家酒店”,桑杰只能当他的下手,负责买菜跑腿事务。贡巴有他的网站、微信平台,游客在网上订房,有长年合作的团队,也有散客,旅游旺季经常爆满,他是来者不拒,多出来的游客他分流到邻家居住,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成了扎尕那有名的小老板,大家都开玩笑叫他“贡总”。

扎尕那人善于放牧,家里地少,租赁卓尼、临潭、岷县等地的高山牧场,增加收入。而牧场人烟稀少,劳力奇缺,很多孩子在牧场长大,小时候因为大人太忙无暇管护,就放进木头做的围栏里,有时候拴在炕上,很容易受到伤害。独生子女在12岁之前头上都要戴用珊瑚、玛瑙、松石等宝石穿成的“枣苟”,防险避灾,稍能自理就帮家里干活,很多孩子没有上过学。

达毛草算是幸运的,她家有5口人,爸爸旦知扎西是扎尕那村长;达毛草从小学习刻苦用功,爱唱歌,2012年考上青海民族大学,因家庭困难,受人资助读完本科后考上了新加坡研究生,又是同样的原因,选择费用较低的西藏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已为人母。达毛草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村里唯一的研究生,对村里青少年学子影响很大。弟弟勇才让和小妹班代草受姐姐的影响也先后考上了大学。

扎尕那小学建于1985年,有平房教室8个,教师宿舍9间,2010年有学生76名,7名老师,村上虽然有学校,扎尕那入学率不高,有很多孩子上完小学就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观念问题,也有劳动力不足、家里缺人手的原因。

扎尕那村新小学开建于2011年,2012年竣工,由可口可乐公司出资100万元,迭部县政府配套50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一幢,15间教职工宿舍一栋和一所幼儿园。目前有教职工12名,学生108名,学前教育幼儿33名。基本解决了扎尕那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经济条件改善后,扎尕那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增加。

扎尕那村是她内涵,分布在方圆近百公里的牧场是扎尕那人的外延,所以他们有两个家。不管在扎尕那还是牧场,景色美得让人窒息,因此扎尕那有了很多桂冠:国家级地质公园、十大非著名山峰、农林牧循环复合系统等,是当代户外旅行的首选之地。

扎尕那人依靠自然禀赋、依靠封闭遗存的秘境,赶上了经济发展而引发的旅游热潮,摄影人揭开了扎尕那神秘的面纱,打开了石匣子,依靠现代高速传播媒介,让世人知道了扎尕那,为这里的人民带来了财富,彻底摆脱了贫困,这是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是,如何管理好扎尕那,永远让扎尕那的人民受益,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也是当代和后代扎尕那人的命题。

也许,人的一生,必然要认领一次远方,去奔赴,去效命。

2009年下半年,受一种天籁般的召唤,我厉兵秣马,准备去甘南草原的扎尕那拍摄。在做完了将近一年的功课后,于次年的十一长假期间终于成行,第一次前往自己神游良久,被藏语称之为“石匣子”的扎尕那。

扎尕那乃是遗世独立的人间秘境,深嵌于青藏高原的北翼,偏远闭塞,人迹罕至,仿佛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天堂。据史料记载,最早也就是从1925年起,才有探险家、植物学家、商人和马帮等涉足其间,惊鸿一瞥。而扎尕那的无限密藏,以及她天生的庄严法相,其实一直都没有揭开过神秘的面纱。

我来了。我看见。我记录。

除了被风光折服,向天地致敬之外,我的镜头更关注的,则是世代居住在扎尕那的藏族百姓们。他们在享受了不曾被外界污染的良好环境之余,最大的困难便是锥心的贫穷,是缺医少药,是致伤致残,是儿童辍学,是基础教育的缺失……,贫穷像一道宿命的影子,世世代代尾随着他们,直到举国上下开始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

坦白地讲,在拍摄的头几年,我经常以见过世面的心态自居,不厌其烦地对扎尕那的朋友说,你们要保护好原生态,保护好踏板房,保护好水磨房和晾禾架……,但是,我跟外界的人一样,忘记了扎尕那的底色:她的深度贫穷,她的苦日子。

比如桑杰兄弟。他小时候聪明机灵,他自己检讨说就是因为爱打篮球,耽误了学业,第一年没有考上高中,父亲就不让他再上学了,回家娶了媳妇,在牧场上荡牛。我们可以责怪他的贪玩,可是谁知道藏在他心里的苦楚?整整一个冬天,他在校外租住的破房里,河水结冰,无水可喝,无火取暖,只能舔点炒面,等待天亮。他的大儿子贡巴比他更惨,上到小学四年级时,桑杰在外跑运输,家里缺人手,儿子便辍学了,回家步了祖辈们的后尘。

达毛草是村里惟一的研究生。她于2012年考上青海民族大学后,因父亲在青海拉煤,几年间联系不上,母亲也攒不够学费,眼看着就要放弃。桑杰知道后,便给一个游客朋友说了,才受到好人的资助,读完本科。考研时,她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本来考上了新加坡的研究生,被迫放弃,选择了费用较低的西藏大学读硕士。直到经济条件好转后,家里才有能力供弟弟勇才让、妹妹班代草上大学。

小班代草是我和桑杰第三次穿越迭山腹地时,在牧场边认识的小姑娘。她出生后一直在牧场,很少回扎尕那。当时在她家里借宿,我开玩笑说,等她长大了去给贡巴当媳妇,她点头答应了。当我第二年去扎尕那时又碰见了她,见她拄着一根棍,一瘸一拐地走路。后来才知,她是在坐摩托车时摔断了脚踝骨,落下来终身的残疾。我问桑杰,骨折是个小手术,怎么不住院治疗?他红着脸说,不是缺钱嘛。

……

无疑,当我们带着富裕、优越和观光的视角,去欣赏当年的扎尕那连生存都有困难的原生态、踏板房、百年藏寨等等时,那是一件很无耻的心态。如今在扎尕那,在旅游旺季,还有比全村每周收入100多万元更大的事么?是的,每周100多万元。

所幸的是,我以摄影的手段,以文化的角度,用现代传媒的方式,逐渐地让世人知道了扎尕那的美,了解了这一片诗与远方。我还在路上,我还在热泪盈眶!

摄影并文: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