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图像记忆】茹遂初:1963-1965年,西藏,新人新生活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茹遂初 责编:张双双 2019-11-21

1963年,过去的赛马会对牧民来说是一次难以避免的灾难,原西藏地方政府利用赛马大会的机会向牧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不少藏胞被逼得家破人亡。民主改革后,赛马大会真正成为牧民欢乐的节日。图为牧民在赛马会上表演各种马技。茹遂初摄于当雄牧区

1963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当雄牧区建立了奶粉厂。图为奶粉厂在牧区收购牛奶。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图为解放军在帮助藏胞秋收休息肘部队首长和藏胞亲切交谈。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图为休息时部队首与藏胞亲切交谈。 茹遂初1963年摄于西藏乃东

1963年,西藏,从8岁开始就给封建领主当奴隶的尼玛茨仁(左1),现在是西藏乃东县凱松乡的党支部书记。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大半辈子以乞讨为生的蓋桑,民主改革后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牲畜,现在她家已有奶牛三头,耕牛一头,毛驴四头。 茹遂初摄于西藏泽当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放牧在草原上的牛羊。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富饶的土地,勤劳的人民。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互助组休息的时候。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秋收期间部队派出医疗组为藏胞免费治疗。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人民画报记者茹遂初在西藏泽当原凯松庄园采访时留影。 张冠荣摄

1963年,西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当雄牧区建立了奶粉厂,图为奶粉厂在收购牧民的牛奶。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西藏乃东县凯松乡民主改革后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35万余斤,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昔日农奴的子弟,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茹遂初摄于西藏乃东县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昔日农奴的子弟,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图为小学生桑木卓玛和策仁多坞。茹遂初摄于西藏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香喷喷的酥油茶招待客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雨后草原。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当雄, 赛马会上的文艺演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 幸福童年。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有了学校,新一代牧民子女在成长。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赛马会上拾哈达比赛。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扬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1959年至1963年期间牲畜总头数增加40%,牧民生活有明显的改善。 茹遂初摄 (2)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1959年至1963年期间牲畜总头数增加40%,牧民生活有明显的改善。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穿着打扮看赛马。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期间草原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在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帐篷城。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期间草原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在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帐篷城。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凯松乡第七互助组员德吉错木。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党支部书记,昔日的农奴尼玛茨仁和他的孩子达娃。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的互助组员,在整理水利设施。为来年生产作准备。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第九互助組一群翻身农奴。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第七互助组192年粮食平均亩产平均二百多斤,1963年可增产一成以上。图为组员德吉错木在扬场,去年她家粮食亩产在三百以上。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原凱松庄园的翻身农奴喜迎丰收。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35万余斤,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凯松庄园是西藏大农奴主旺青格勒在西藏山南地区六大庄园之一。 茹遂初摄

1965年,藏族儿童。 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藏族少先队员。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西藏, 欢乐的观众。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 拉萨建筑工地上的第一代藏族女建筑工人。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 投下庄严的一票。千百年被三大领主看成是“会说话的牲口”的奴隸和农奴,今天真正当家作主了。 茹遂初年摄

1965年,西藏,次登卓玛是民主改革后成长起来的藏族女干部,1965年她当选为林周县的副县长。这是她出席拉萨市人民代表大会。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南岗乡互助组员在田间休息,大家说说笑笑十分热闹。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翻身农奴和她的后代。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翻身农奴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图为互助正在收获庒稼。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过去只能在牛棚马厩生孩子的藏族劳动妇女,现在都可以兔费去医院生育。贪苦农奴出身的穷达过去生了三个孩子,但都在刚刚生下来就死去了。今年七月间穷达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平安生下一个男孩。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互助组田间休息时。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拉萨藏医院副院长贡噶平措在藏胞看病。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电厂农奴出身的藏族女工,共青团员索兰曲珍在调整水轮机。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茹遂初1965年摄

1965年,西藏,拉萨汽车修配厂工人拉珠。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新一代藏族工人在成长。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汽车修配厂贫苦喇嘛出身的工人札喜平措,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现在已基本上掌握了汽缸的塘、磨技术,可以独立进行工作了。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新面貌。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连结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的拉萨河大桥建成通车。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连结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的拉萨河大桥建成通车。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后,西藏的翻身农奴组织了互助组,这是互助组在秋耕。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农奴出身的白玛(右),民主改革后成长为一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一时尚未有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他刻苦学习对口形现场配音,深得藏胞的欢迊。 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西藏,三代都是奴隸出身的尼玛,今天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再像自已的长辈,为孩子的命运躭心。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第一代藏工人正成长,现在西藏地区各个工业部门都有藏族工人。图为拉萨电厂的线路维修工达瓦和米玛在检修路。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西藏堆龙德庆县南岗乡第二互助组组长翻身农奴依希贡交。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新人新生活。

1965年,西藏第一个“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在拉萨农村为群众演出。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第一个“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在拉萨农村为群众演出。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庆祝邦堆人民公社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庆祝人民公社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大夫傅恒泰,十年如一日为藏胞服务,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许多长期长失明的白内障患者又重见光明。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人民画报记者茹遂初在西藏采访。

查看大图

1963年,过去的赛马会对牧民来说是一次难以避免的灾难,原西藏地方政府利用赛马大会的机会向牧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不少藏胞被逼得家破人亡。民主改革后,赛马大会真正成为牧民欢乐的节日。图为牧民在赛马会上表演各种马技。茹遂初摄于当雄牧区

1963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当雄牧区建立了奶粉厂。图为奶粉厂在牧区收购牛奶。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图为解放军在帮助藏胞秋收休息肘部队首长和藏胞亲切交谈。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图为休息时部队首与藏胞亲切交谈。 茹遂初1963年摄于西藏乃东

1963年,西藏,从8岁开始就给封建领主当奴隶的尼玛茨仁(左1),现在是西藏乃东县凱松乡的党支部书记。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大半辈子以乞讨为生的蓋桑,民主改革后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牲畜,现在她家已有奶牛三头,耕牛一头,毛驴四头。 茹遂初摄于西藏泽当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放牧在草原上的牛羊。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富饶的土地,勤劳的人民。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互助组休息的时候。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秋收期间部队派出医疗组为藏胞免费治疗。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人民画报记者茹遂初在西藏泽当原凯松庄园采访时留影。 张冠荣摄

1963年,西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当雄牧区建立了奶粉厂,图为奶粉厂在收购牧民的牛奶。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西藏乃东县凯松乡民主改革后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35万余斤,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昔日农奴的子弟,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茹遂初摄于西藏乃东县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昔日农奴的子弟,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图为小学生桑木卓玛和策仁多坞。茹遂初摄于西藏原凯松庄园

1963年,西藏,香喷喷的酥油茶招待客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雨后草原。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当雄, 赛马会上的文艺演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 幸福童年。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有了学校,新一代牧民子女在成长。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赛马会上拾哈达比赛。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扬场。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1959年至1963年期间牲畜总头数增加40%,牧民生活有明显的改善。 茹遂初摄 (2)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1959年至1963年期间牲畜总头数增加40%,牧民生活有明显的改善。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穿着打扮看赛马。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期间草原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在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帐篷城。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赛马会期间草原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在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帐篷城。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凯松乡第七互助组员德吉错木。 茹遂初摄于乃东县泽当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党支部书记,昔日的农奴尼玛茨仁和他的孩子达娃。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的互助组员,在整理水利设施。为来年生产作准备。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第九互助組一群翻身农奴。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凯松乡第七互助组192年粮食平均亩产平均二百多斤,1963年可增产一成以上。图为组员德吉错木在扬场,去年她家粮食亩产在三百以上。 茹遂初摄

1963年,西藏乃东县原凱松庄园的翻身农奴喜迎丰收。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35万余斤,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凯松庄园是西藏大农奴主旺青格勒在西藏山南地区六大庄园之一。 茹遂初摄

1965年,藏族儿童。 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藏族少先队员。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西藏, 欢乐的观众。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 拉萨建筑工地上的第一代藏族女建筑工人。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 投下庄严的一票。千百年被三大领主看成是“会说话的牲口”的奴隸和农奴,今天真正当家作主了。 茹遂初年摄

1965年,西藏,次登卓玛是民主改革后成长起来的藏族女干部,1965年她当选为林周县的副县长。这是她出席拉萨市人民代表大会。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南岗乡互助组员在田间休息,大家说说笑笑十分热闹。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翻身农奴和她的后代。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翻身农奴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图为互助正在收获庒稼。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过去只能在牛棚马厩生孩子的藏族劳动妇女,现在都可以兔费去医院生育。贪苦农奴出身的穷达过去生了三个孩子,但都在刚刚生下来就死去了。今年七月间穷达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平安生下一个男孩。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互助组田间休息时。 茹遂初摄于堆龙德庆

1965年,西藏,拉萨藏医院副院长贡噶平措在藏胞看病。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电厂农奴出身的藏族女工,共青团员索兰曲珍在调整水轮机。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茹遂初1965年摄

1965年,西藏,拉萨汽车修配厂工人拉珠。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新一代藏族工人在成长。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汽车修配厂贫苦喇嘛出身的工人札喜平措,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现在已基本上掌握了汽缸的塘、磨技术,可以独立进行工作了。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拉萨新面貌。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连结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的拉萨河大桥建成通车。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的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连结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的拉萨河大桥建成通车。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民主改后,西藏的翻身农奴组织了互助组,这是互助组在秋耕。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农奴出身的白玛(右),民主改革后成长为一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一时尚未有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他刻苦学习对口形现场配音,深得藏胞的欢迊。 茹遂初摄于拉萨

1965年,西藏,三代都是奴隸出身的尼玛,今天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再像自已的长辈,为孩子的命运躭心。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第一代藏工人正成长,现在西藏地区各个工业部门都有藏族工人。图为拉萨电厂的线路维修工达瓦和米玛在检修路。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西藏堆龙德庆县南岗乡第二互助组组长翻身农奴依希贡交。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新人新生活。

1965年,西藏第一个“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在拉萨农村为群众演出。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第一个“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在拉萨农村为群众演出。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庆祝邦堆人民公社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堆龙德庆县庆祝人民公社成立。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大夫傅恒泰,十年如一日为藏胞服务,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许多长期长失明的白内障患者又重见光明。 茹遂初摄

1965年,西藏,人民画报记者茹遂初在西藏采访。

1963年,我第一次去西藏时,拉萨还未通航,我走的是青藏公路,乘的是部队后勤运输连运送物资的卡车,沿途都有兵站,食宿没有问题,不过运输连是集体行动,若有车子抛锚整个车队都得停下来,从西宁到拉萨走了10天。这次去西藏主要的采访任务是反映民主改革后西藏的变化。我先去藏北当雄牧区,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赛马会。赛马会是草原上的盛会,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时间草原上出现一个热闹的帐篷城,对于采访来说,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在这里逗留了将近10天,拍摄了赛马会期间各种活动和牧民生活。

民主改革后,当雄牧区的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从1959年到1963年牲畜总头数增加了40%。牧民索朗在民主改革前是宗政府(“宗”相当于县)的奴隶,家中没有一头牲畜。民主改革时他家分到33头牛和一匹马,经过他的苦心经营,1963年已发展到55头牛,其中有15头牛是奶牛,那年仅酥油就生产了一百多斤。1964年第4期《人民画报》以《当雄牧区景象新》为题发表了这组专题报道。

9月间,我去山南乃东采访民主改革后原凯松庄园的变化。凯松庄园是西藏大农奴主旺青格勒在山南地区的6个庄园之一,凯松庄园民主改革后已改为凯松乡,我打算通过这个庄园的今昔,反映民主改革后西藏农村的变化。

那时凯松乡的乡长是农奴出身的昂旺,支部书记是奴隶出身的尼玛茨仁。乡里的农民已普遍成立了互助组,尽管生产工具还比较落后,打场用的还是连枷,或者赶着一群毛驴踩踏,耕地还是古老的“二牛抬杠”,但分得土地的农奴生产积极性高涨,是显而易见的。我去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打谷场上农民一边有节奏的打着连枷,一边唱着歌,扬溢着欢乐的气氛。田地里有的互助组在忙着秋耕,虽然耕作的方式还是古老的“二牛抬杠”,但有些农户已用上新式步犁;有的互助组在整修水渠,为明年的生产作准备。据乡长昂旺告诉我,民主改革后凯松乡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35万余斤,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耕畜也发展很快,全乡已有耕牛80多头,比1959年增加四倍多。农奴出身的策旺札喜,民主改革前因父亲借了领主代理人600斤青稞无力偿还,不得不以身抵债,为领主代理人无偿劳动了11年,但欠领主代理人的债有增无减。民主改革时,他分到15亩地1匹马和3间房子,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又新添了两头耕牛、1头毛驴和1头驮牛,还新盖了3间房子。乡里办起学校,昔日农奴的子弟,也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说来挺有意思,我在凯松乡巧遇我的朋友民族画报记者张冠荣,他先我而到。县里给他派了一位带着孩子的藏族女翻译,我去凯松乡时县里派的也是一位藏族女翻译。她们俩都是在陕西咸阳西藏公学学的汉语,虽然说得不算流利,但配合我们的工作没有问题。我们四个人就住在当年农奴主代理人居住的用石头砌的两层楼房里,下层是牲口圈,上层是居室。饮食要自理,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一日两餐。早晨,两位藏族女翻译负责背水,背水多少有点技术,我们一时还掌握不了,只好劳驾她们;我和老张负责劈柴生炉子。做饭我是主力,不过也只是吃饱肚子而已。但大家生活得很快乐。  

我第二次去西藏是1965年。那时西藏已通航,从成都到拉萨的当雄机场,飞行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但从当雄机场到拉萨还有16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路况比较差,民航接送旅客的汽车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拉萨。当雄的平均海拔已是4200公尺,许多乘客下飞机后高原反应明显,那时我年轻气盛,虽也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但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就爬起来找有关机关联系工作去了。

这次去西藏,主要任务是釆访西藏自治区成立。为了配合自治区成立的报道,还采访了《拉萨在飞跃前进 》《翻身农奴喜丰收》《新人·新生活》等反映西藏新面貌的专题报道。《新人·新生活》这组专题报导,反映昔日的农奴在不同的岗位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为一代新人。农奴出身的白玛,民主改革后他成长为一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一时尚无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白玛苦学对口形,在放映现场用藏语为电影中的人物配音,深受藏胞欢迎。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第一代藏工人正成长,那时在西藏地区各个工业部门都有了藏族工人。拉萨汽车修配厂贫苦喇嘛出身的工人札喜平措,在汉族工人的帮助下,已基本上掌握了汽缸的搪、磨技术,可以独立进行工作了。  

摄影并文:茹遂初

注: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署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