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青海,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向农民说明来意,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土改工作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土地改革政策。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工作队员访贫问苦,帮助回族贫苦农民冶金财“算细账,挖穷根”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第二乡的农民代表,用投豆的方法选举农会委员。坐在前排的是候选人。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参加乡农民代表会的妇女代表。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农民宣传员用自制的纸话筒向群众宣传土改政策。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在划分阶级成分时,雇农冶金财用事实揭穿地主企图降低阶级成分的诡变。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划分阶级成分,坚持三榜定案,图为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群众在观看第一榜。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中贫苦农民同地主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中农民妇女与地主面对面的进行说理斗争。 茹遂初摄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磨沟村雇农冶金财给这个叫罗宪章的地主当了八年长工,但却一无所有。图为冶金财和地主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依据土改法,农民有秩序的没收地主应予没收的财产。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登记没收地主的财物,淮备运走。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地主张宏勲在土改中隐藏的财物被发现。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喜气洋洋的农民妇女,将没收的农具送往集中点。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农民参观没收地主的部分财物,并选择自已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根据自报公议的原则进行分配。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农民参观没收地主的部分财物,并选择自已需要的物品,然后再根据自报公议的原则进行分配。 茹遂初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土改中用没收地主的财物举办实物展览,以教育农民。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土改中用没收地主的财物举办展览,揭露地主的罪恶。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在展览会宣传员手中拿着地主家中丢弃一块发霉的大饼,对参观的人说农民吃不饱饭,地主却如此浪费。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这是他第一次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劳动。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冶金财喜看颁发的土地证。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农具。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族农民王占龙在土改中分到一匹马,一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的回、汉农民在已分好的土地上挿地标,这块地是分给回族雇农王成才的。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族贫农马生有分到二亩七分水地,一家人喜出望外。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兵是农村人民民主政权的有力支柱和坚强的保卫者 。图为土改中的民兵队伍。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兵是农村人民民主政权的有力支柱和坚强的保卫者。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中民兵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破坏。 茹遂初摄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参加公审大会的民兵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在民和县五区的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的民兵。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在民和县五区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的各族民兵。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中人民法院召开群众大会,公审不法地主和悪霸。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五区人民法庭依法宣判一批不法地主和恶霸份子。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五区斗争土地主时除土族农民外,还有从远道赶来支援他们的汉、藏、回各族农民一万余人。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各族农民欢庆土改胜利大会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各族农民欢庆土改胜利。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庆祝土改胜利大会上烧毁地主阶级掠夺农民的地契、文书。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土、藏各族人民扭着秧歌欢庆自已的翻身。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 分得土地的农民欢呼土改胜利完成。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牲畜市场也活跃起来。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互助组的农民休息时在地头读报。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后开展了冬学识字活动,图为两牧童在复习昨晚学的生字。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各族农民与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小寺沟村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土改胜利果实的分配问题。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 分配工作根据照顾生产,照顾需要,照顾贫雇农的原则,在农民内部本着互助互让的精神进行。图为湟中县上五庄小寺沟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分配的事。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分到耕畜的农民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多少年从未养过一头牲畜的土族僱农朱三白,在土改中分到一头牛。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马木沙在土改中分到一头牛。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马生苍分到一匹大白马,他抚着马鬃高兴的说:分到土地又分到牲畜,这一下劳动生产有了本钱。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自治区,回、藏、汉各族农民举着土地证欢呼土改胜利完成。 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土改后农民积极添置农具,准备迎接春耕,铁匠炉的生意也红火起来。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各族农民土改后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积极兴修水利。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的一个变工组在播种。土改后农民在政府和农会的领导和帮助下,自愿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一个农民在用捕鼠弓捕杀田鼠。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土改后政府派遣大批干部下乡,图为一位下乡干部给农民讲新式步犁的使用方法。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民马有义的儿子马伊斯麻,今年十四岁了,在旧社会他祖组辈辈都是睁眼瞎。土改后,村里办起冬学,马伊斯麻有了上学的机会。这是他在放羊时复习功课。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自治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自冶区人民政府。青海省主席赵寿山(左起第四人)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前往祝贺。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出席湟中县上五庄回族自治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各族代表和前来祝贺的青海省主席赵寿山合影 。茹遂初摄
查看大图
1951年,青海,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向农民说明来意,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土改工作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土地改革政策。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工作队员访贫问苦,帮助回族贫苦农民冶金财“算细账,挖穷根”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第二乡的农民代表,用投豆的方法选举农会委员。坐在前排的是候选人。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参加乡农民代表会的妇女代表。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农民宣传员用自制的纸话筒向群众宣传土改政策。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在划分阶级成分时,雇农冶金财用事实揭穿地主企图降低阶级成分的诡变。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
1951年,青海,划分阶级成分,坚持三榜定案,图为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群众在观看第一榜。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中贫苦农民同地主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中农民妇女与地主面对面的进行说理斗争。 茹遂初摄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磨沟村雇农冶金财给这个叫罗宪章的地主当了八年长工,但却一无所有。图为冶金财和地主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依据土改法,农民有秩序的没收地主应予没收的财产。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登记没收地主的财物,淮备运走。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地主张宏勲在土改中隐藏的财物被发现。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喜气洋洋的农民妇女,将没收的农具送往集中点。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川口区
1951年,青海,农民参观没收地主的部分财物,并选择自已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根据自报公议的原则进行分配。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农民参观没收地主的部分财物,并选择自已需要的物品,然后再根据自报公议的原则进行分配。 茹遂初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土改中用没收地主的财物举办实物展览,以教育农民。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青海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土改中用没收地主的财物举办展览,揭露地主的罪恶。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在展览会宣传员手中拿着地主家中丢弃一块发霉的大饼,对参观的人说农民吃不饱饭,地主却如此浪费。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这是他第一次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劳动。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冶金财喜看颁发的土地证。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农具。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族农民王占龙在土改中分到一匹马,一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的回、汉农民在已分好的土地上挿地标,这块地是分给回族雇农王成才的。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族贫农马生有分到二亩七分水地,一家人喜出望外。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兵是农村人民民主政权的有力支柱和坚强的保卫者 。图为土改中的民兵队伍。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兵是农村人民民主政权的有力支柱和坚强的保卫者。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中民兵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破坏。 茹遂初摄于青海民和县
1951年,青海,参加公审大会的民兵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在民和县五区的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的民兵。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在民和县五区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的各族民兵。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中人民法院召开群众大会,公审不法地主和悪霸。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民和县五区人民法庭依法宣判一批不法地主和恶霸份子。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民和县五区斗争土地主时除土族农民外,还有从远道赶来支援他们的汉、藏、回各族农民一万余人。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各族农民欢庆土改胜利大会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各族农民欢庆土改胜利。 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 民和县一区二乡在庆祝土改胜利大会上烧毁地主阶级掠夺农民的地契、文书。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回、土、藏各族人民扭着秧歌欢庆自已的翻身。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 分得土地的农民欢呼土改胜利完成。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1年,青海,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牲畜市场也活跃起来。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互助组的农民休息时在地头读报。茹遂初摄
1951年,青海,土改后开展了冬学识字活动,图为两牧童在复习昨晚学的生字。 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各族农民与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小寺沟村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土改胜利果实的分配问题。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 分配工作根据照顾生产,照顾需要,照顾贫雇农的原则,在农民内部本着互助互让的精神进行。图为湟中县上五庄小寺沟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分配的事。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分到耕畜的农民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多少年从未养过一头牲畜的土族僱农朱三白,在土改中分到一头牛。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马木沙在土改中分到一头牛。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马生苍分到一匹大白马,他抚着马鬃高兴的说:分到土地又分到牲畜,这一下劳动生产有了本钱。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自治区,回、藏、汉各族农民举着土地证欢呼土改胜利完成。 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土改后农民积极添置农具,准备迎接春耕,铁匠炉的生意也红火起来。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各族农民土改后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积极兴修水利。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的一个变工组在播种。土改后农民在政府和农会的领导和帮助下,自愿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一个农民在用捕鼠弓捕杀田鼠。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土改后政府派遣大批干部下乡,图为一位下乡干部给农民讲新式步犁的使用方法。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民马有义的儿子马伊斯麻,今年十四岁了,在旧社会他祖组辈辈都是睁眼瞎。土改后,村里办起冬学,马伊斯麻有了上学的机会。这是他在放羊时复习功课。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湟中县上五庄回族自治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自冶区人民政府。青海省主席赵寿山(左起第四人)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前往祝贺。 茹遂初摄
1952年,青海,出席湟中县上五庄回族自治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各族代表和前来祝贺的青海省主席赵寿山合影 。茹遂初摄
前些年我买到一本英国出版的叫做《世纪》的大画册,它以编年史的方式纪录了二十世界各地发生的亊情。我在翻阅的时候忽然看到的一张有关中国的照片特别眼熟,仔细一看,是我当年在青海拍的一张土地改革的照片!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我不知道,但这张照片引发了我寻找这批土改照片的兴趣。
1951年到1952年上半年,我以土改工作队员和摄影记者的双重身份,在青海的民和县、湟中县先后参加了三期土地改革,作为土改工作队员我从头到尾参加了土改的全过程。那时我天天带着照相机,随时将我认为有价值的镜头和使我激动的场面拍摄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物资匮乏胶卷来之不易,因此对胶卷的使用,领导上控制很严,我在青海工作了大半年,只用了十来个135胶卷。为了节省胶片,一般一个镜头只拍一张,就这样我还是拍摄了不少有关土地改革的片子。那时我在西北画报社工作,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西北画报社也随之撤销,我调到北京人民画报社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照片的下落也弄不清楚了。根据我的回忆,《西北画报》撤销时,部分图片资料有可能移交给当时正在筹建的《民族画报》,但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现在还有没有人知道这批片子的下落?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托民族画报社的朋友代为打听,不久我得到朋友肯定的答复,这批片子还在。当我在民族画报社的资料室,看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仍然保存完好无损的一本本资料册和底片夹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些重见天日的老照片传递的历史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2006年大众影廊以“曾经的岁月”为题展出了这批老照片,随后《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家》杂志分别作了专题介绍。2014年新浪网图刊“记忆”以《亲历中国土改》为题发表了这组(27幅)老照片,网友的反应很强烈,两三天的时间,就有许多网友对土改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我所拍摄的这些土改照片,在摄影手法上基本都是纪录式的,并无独到之处,加之初出茅庐技术也不行,缺乏基本功的锻炼,有的照片甚至连焦点都不实。我想只是由于这些真实记录当年土地改革的老照片,它所传递的具象的历史信息,有助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土改的回顾和思考,也有助于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一代对土改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引起网友的关注和兴趣。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今日的现实,明日将成为历史。我想,这就是承载历史的老照片的价值所在。它使人们形象的看到了历史的真情实景,无论你如何解读和评价历史,首先都要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我想文字的抽象记述和摄影的形象纪录相辅相成,会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接近真实,更加具有现场感(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自专访《茹遂初:记录土改 探源江河》,略有修改和补充)
摄影并文:茹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