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琴摄影作品:《都市菜农》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郭秀琴
责编:张双双
2017-08-21
陈同学:17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宜昌市人。父亲是某公司员工,业余时间在楼顶上利用水箱、包装盒等容器种菜,孩子偶尔上楼帮助浇水,觉得挺好玩。
李奶奶:72岁,原点军区农民。几年前患病跟随女儿到城区治病,在宿舍楼顶种菜三年多,可满足一家人的食用。
葛总:49岁,商人,原仙桃人。来宜昌做生意32年,在自家楼顶种菜、 养鸟、养鸡,目的就是两个字“好玩”
李女士,70岁,家庭妇女,当阳市人。老伴儿去世后,随儿女到宜昌生活,在女儿楼顶的花坛里种菜六年,可供儿子、女儿两家人一家人食用。
周女士:68岁,家庭妇女,原太平溪人。早年丧夫,独自拉扯大三个孩子,现随儿子迁居宜昌城区,不顾儿女反对,在儿子楼顶种菜三年多,保证儿孙一家食用。
炎美女,21岁,餐馆服务员,原兴山县人。老板母亲喜欢种菜,经常便帮忙,挺好玩的。
刘女士,68岁,家庭妇女,原秭归太平溪人,无收入。30多年前跟随丈夫张师傅(原国营工厂工人,现已退休)来宜昌,在待开发的屋后山坡上种菜五六年了,所种蔬菜主要是自家人吃,更多是贴补小儿子。
某女士,66岁,家庭妇女,国营工厂职工家属。早年随老伴儿来宜昌居住在厂区宿舍,在宿舍后面的空地上种蔬菜七八年,所种蔬菜到提到市场售卖,收入不错。
潘师傅,66岁,水电工程技术员退休,原武汉市人。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宜昌做水电工程,一儿一女均在外地工作,现给儿媳带孙子,孙子送幼儿园后在小区前待开发的山坡上开垦了许多荒地种菜,收获的蔬菜自己吃,还晾干了储备过冬。
肖女士,63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现居住在女儿家帮助带孩子,小区前的大片农田已被征用,从农民手里接过几块地种菜,已种了两年多,种的蔬菜主要是卖给熟人,贴补家用。
屈爷爷,75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现在种菜的这片地是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旧址,有感情,在上面种菜,锻炼身体,又可以食用。
夫:谢师傅,74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原猇亭人;妻:张女士,71岁,家庭妇女。俩老在屋后待开发的山坡上种菜五六年了,种的蔬菜主要在杨岔路市场售卖,贴补家用。
张女士:62岁,国企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小区背后的一片空地,即将开发建商品房,但闲置多年长满了荒草,和邻居们一起开荒种菜一年多,够一家人食用。
江奶奶,65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市本地人。住房给儿子结婚后居住,独自居住在废弃的工棚里,在旧铁轨旁种菜三年多,周末儿子一家来吃饭,将品相好的蔬菜给儿子带回去。
罗女士:40岁,火车站员工。老公在外地工作,女儿上大学,下班回家后从网上购买种子,在自家别墅院里试种了两年多,主要是自己食用。
林女士:51岁,某报社美编,现办理了内退手续,福建人。内退后选择性居住宜昌三年多,在自家别墅的前院后庭都种上了蔬菜和花草,主要是怡情、食用和美观。
卢先生:52岁,商人,原福建人。来宜昌做生意十多年了,在自家院子里种菜种花、养鱼养鸟,主要是食用、赏心悦目。
易先生:46岁,商人,原枝江市人。来宜昌做生意五年,爱好钓鱼、种菜、养鱼、养花,在自家的别墅院里种菜两年多,主要是崇尚质朴的原始生活。
钟婆婆:66岁,家庭妇女,原仙桃人。年轻时做裁缝,到宜昌30多年,与老伴儿一起居住在女儿家,孙子大了不用带,老伴儿走路跳广场舞,自己在院前屋后以及小区的其他空地上种了大量蔬菜,为全家供应绿色蔬菜。
赵女士:56岁,退休人员,宜昌本地人。爱好户外运动和种菜,目前在一朋友的厂区里种菜,主要是自己食用,大多数和朋友们分享。
周女士:35岁,商人,宜都人。现居住在宜都市世纪花苑小区里,将三层楼的私房改建为宾馆,在院前的花台里种菜种花,主要是好看,少量食用。
郭同学,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宜昌本地人。因看奶奶在窗台和楼顶种菜,经常帮助浇水,觉得挺好玩的。
刘奶奶,69岁,家庭妇女,原兴山县人。俩老随儿子一起迁居宜昌,居住在儿子家照顾孙子,孙子上高中后,在环卫处谋得一份公园保洁工作,每月有少量收入,在长江护坡空地上种菜两年多,主要是俩老自己吃。
查看大图
陈同学:17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宜昌市人。父亲是某公司员工,业余时间在楼顶上利用水箱、包装盒等容器种菜,孩子偶尔上楼帮助浇水,觉得挺好玩。
李奶奶:72岁,原点军区农民。几年前患病跟随女儿到城区治病,在宿舍楼顶种菜三年多,可满足一家人的食用。
葛总:49岁,商人,原仙桃人。来宜昌做生意32年,在自家楼顶种菜、 养鸟、养鸡,目的就是两个字“好玩”
李女士,70岁,家庭妇女,当阳市人。老伴儿去世后,随儿女到宜昌生活,在女儿楼顶的花坛里种菜六年,可供儿子、女儿两家人一家人食用。
周女士:68岁,家庭妇女,原太平溪人。早年丧夫,独自拉扯大三个孩子,现随儿子迁居宜昌城区,不顾儿女反对,在儿子楼顶种菜三年多,保证儿孙一家食用。
炎美女,21岁,餐馆服务员,原兴山县人。老板母亲喜欢种菜,经常便帮忙,挺好玩的。
刘女士,68岁,家庭妇女,原秭归太平溪人,无收入。30多年前跟随丈夫张师傅(原国营工厂工人,现已退休)来宜昌,在待开发的屋后山坡上种菜五六年了,所种蔬菜主要是自家人吃,更多是贴补小儿子。
某女士,66岁,家庭妇女,国营工厂职工家属。早年随老伴儿来宜昌居住在厂区宿舍,在宿舍后面的空地上种蔬菜七八年,所种蔬菜到提到市场售卖,收入不错。
潘师傅,66岁,水电工程技术员退休,原武汉市人。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宜昌做水电工程,一儿一女均在外地工作,现给儿媳带孙子,孙子送幼儿园后在小区前待开发的山坡上开垦了许多荒地种菜,收获的蔬菜自己吃,还晾干了储备过冬。
肖女士,63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现居住在女儿家帮助带孩子,小区前的大片农田已被征用,从农民手里接过几块地种菜,已种了两年多,种的蔬菜主要是卖给熟人,贴补家用。
屈爷爷,75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现在种菜的这片地是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旧址,有感情,在上面种菜,锻炼身体,又可以食用。
夫:谢师傅,74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原猇亭人;妻:张女士,71岁,家庭妇女。俩老在屋后待开发的山坡上种菜五六年了,种的蔬菜主要在杨岔路市场售卖,贴补家用。
张女士:62岁,国企退休工人,宜昌本地人。小区背后的一片空地,即将开发建商品房,但闲置多年长满了荒草,和邻居们一起开荒种菜一年多,够一家人食用。
江奶奶,65岁,国营工厂退休工人,宜昌市本地人。住房给儿子结婚后居住,独自居住在废弃的工棚里,在旧铁轨旁种菜三年多,周末儿子一家来吃饭,将品相好的蔬菜给儿子带回去。
罗女士:40岁,火车站员工。老公在外地工作,女儿上大学,下班回家后从网上购买种子,在自家别墅院里试种了两年多,主要是自己食用。
林女士:51岁,某报社美编,现办理了内退手续,福建人。内退后选择性居住宜昌三年多,在自家别墅的前院后庭都种上了蔬菜和花草,主要是怡情、食用和美观。
卢先生:52岁,商人,原福建人。来宜昌做生意十多年了,在自家院子里种菜种花、养鱼养鸟,主要是食用、赏心悦目。
易先生:46岁,商人,原枝江市人。来宜昌做生意五年,爱好钓鱼、种菜、养鱼、养花,在自家的别墅院里种菜两年多,主要是崇尚质朴的原始生活。
钟婆婆:66岁,家庭妇女,原仙桃人。年轻时做裁缝,到宜昌30多年,与老伴儿一起居住在女儿家,孙子大了不用带,老伴儿走路跳广场舞,自己在院前屋后以及小区的其他空地上种了大量蔬菜,为全家供应绿色蔬菜。
赵女士:56岁,退休人员,宜昌本地人。爱好户外运动和种菜,目前在一朋友的厂区里种菜,主要是自己食用,大多数和朋友们分享。
周女士:35岁,商人,宜都人。现居住在宜都市世纪花苑小区里,将三层楼的私房改建为宾馆,在院前的花台里种菜种花,主要是好看,少量食用。
郭同学,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宜昌本地人。因看奶奶在窗台和楼顶种菜,经常帮助浇水,觉得挺好玩的。
刘奶奶,69岁,家庭妇女,原兴山县人。俩老随儿子一起迁居宜昌,居住在儿子家照顾孙子,孙子上高中后,在环卫处谋得一份公园保洁工作,每月有少量收入,在长江护坡空地上种菜两年多,主要是俩老自己吃。
当下,中国由一个农业大国步入了城镇化改革的快车道!
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7.9%!
每一天,城市在推土机的轰鸣声里,以风卷残云的方式吞噬着郊区的村庄、大地、树林和漫漶的野草,一幢幢钢筋与混凝土的城市丛林拔地而起!作为被变革的我们,迈过了从阡陌、田畴抵达红绿灯闪烁不停的大马路,迈过了从田园时代到商品时代的距离,在新的丛林里安顿下来,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操作工,一名改造自然的技术员,一名传播艺术的美编,一名创造财富的商人……但当看到耕地到建筑用地转变中被杂草蔓延成荒地时,久被埋葬的乡土情结瞬间复活了。于是楼顶上、厂区里、待开发的山坡上、花坛里,甚至阳台上,再现种菜人的身影,以菜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与飞速发展的商业经济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并存着。
然城市从来拒绝与乡村结邻。这些菜地的寿命终将是短暂的,那么我们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将如何安放和延续?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又该如何构筑城市丛林中的生存法则,以达到我们所期许的生活呢?
摄影并文:郭秀琴
郭秀琴,女,46岁,食品检测高级工程师,关注人文生活。2014年开始接触摄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三峡影像网》责任编辑,创作的《留守儿童学校》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