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王芯克摄影作品:《高铁基石》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王芯克 责编:张双双 2017-06-01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建设者,在完成工程任务后合影留念

沪杭高铁线上最大的墩身浇筑施工。

清晨,来自陕西平利的王兴才一夜未睡,正在浇筑沪杭高铁线上最后一座墩身。

沪杭高铁线上有5万多建设者。

设计时速150公里的高铁联络线施工现场。

联络线是高铁连接普通铁路的唯一路线,基础施工中,任何一颗螺丝在拧紧中都不能出现异样的感觉。

建设者在梁板与梁板连接处做钢缆锁力。每一束锁力可承载100吨的拉力,每一处连接要用23束钢缆锁力。

肢体语言是工地上最有效的指令和沟通。

高铁每一座墩身经卫星定位,墩身间的高低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建设者在墩身上浇筑垫石缩小误差。

上29米墩身上作业。

进入春季,山区气温还是比较低。

工期紧,建设者晚上会加班。

建设者吴应新,在工地边小息。

高铁施工不会因为下雨而影响进程。

条件艰苦,工程质量不会因此打折。

工地一日三餐简简单单。

工地没有专门的淋浴卫生间,洗漱都在工棚井边,饮用水要到1公里外去拉。

一场雪延误了工期,负责管理设备的河南建设者叶跃跃守候在工棚里。

离家在外的建设者最大的愿望是,按时完工,拿到工钱,回家团聚。

暮色中,河南驻马店建设者韩营,带着一天的疲惫走回工棚。

查看大图

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建设者,在完成工程任务后合影留念

沪杭高铁线上最大的墩身浇筑施工。

清晨,来自陕西平利的王兴才一夜未睡,正在浇筑沪杭高铁线上最后一座墩身。

沪杭高铁线上有5万多建设者。

设计时速150公里的高铁联络线施工现场。

联络线是高铁连接普通铁路的唯一路线,基础施工中,任何一颗螺丝在拧紧中都不能出现异样的感觉。

建设者在梁板与梁板连接处做钢缆锁力。每一束锁力可承载100吨的拉力,每一处连接要用23束钢缆锁力。

肢体语言是工地上最有效的指令和沟通。

高铁每一座墩身经卫星定位,墩身间的高低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建设者在墩身上浇筑垫石缩小误差。

上29米墩身上作业。

进入春季,山区气温还是比较低。

工期紧,建设者晚上会加班。

建设者吴应新,在工地边小息。

高铁施工不会因为下雨而影响进程。

条件艰苦,工程质量不会因此打折。

工地一日三餐简简单单。

工地没有专门的淋浴卫生间,洗漱都在工棚井边,饮用水要到1公里外去拉。

一场雪延误了工期,负责管理设备的河南建设者叶跃跃守候在工棚里。

离家在外的建设者最大的愿望是,按时完工,拿到工钱,回家团聚。

暮色中,河南驻马店建设者韩营,带着一天的疲惫走回工棚。

浙江是高铁建设大省,在建和通车的高铁有5条之多。我从沪杭(杭州至上海)高铁建设开始拍摄,到即I各通车的杭长(杭州至长沙)高铁,历时4年多。高铁作为世界领先工业,建设者自然就成为了我镜头中的主角。

拍摄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在主题思想的呈现上作一个转型的实践。打破以往“三部曲”(开工、合龙、竣工)拍摄模式,还原一个真实的高铁建设场景。这样做主要是想通过影像对高铁建设者作一个记忆保存,用影像资料证明曾经的存在,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留下唯一的多元化的证据,并以此来表达对建设者的深深敬意。

现在,我每次乘高铁路过曾经拍摄过的地方,都会感慨万千,在我的眼前会闪现出一个个建设者的身影。他们,也许会舍不得坐一趟高铁,但是,高铁的每一块基石都曾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岁月的年轮。他们是我国高铁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