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邓海摄影作品:《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邓海 责编:张双双 2017-05-31

2011年10月2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磑子坝全村现有住户415户,人口2000多人,距离兴化乡政府十二公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洋麦、燕麦、土豆、蚕豆和药材。

2011年3月6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去往上坪乡弯弯曲曲的土路两旁,时常会看到摞着一堆堆的麦秸垛,大小不一,见证着耕耘的收获。

2013年10月2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凌晨五六点,李苏平早早起床,到几里外的山坡上去挖洋芋。中午饿了吃点自带的镆镆,到下午才回家。

2011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家家户户收庄稼都得涉水过河,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企盼着有一座大桥。

2014年2月4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在木轱辘车地域各村文化活动较少,但上坪乡的苏其沟村每年在正月里,都要组织村上自乐班热热闹闹唱上几天大戏,方才觉得年过得有滋有味。自乐班演完戏后集体合影。

2012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下草坪村。赶牛磨地的汉子,人与牛在饱含悲喜哀乐的土地上抒写出顶天立地的“人”。

2011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苏其沟村民赵月花背着新挖的洋芋回家。

2011年10月4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收洋芋时庄户人都要提前整理藏窖,不行的话就要重新建。蒋董董的丈夫李尕五在外打工,她便请来本村的隆干猫帮助整理藏窖。

2013年10.5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杨当信今年70岁,祖爷是四川省绵竹县人,祖辈因乱事来到苏其沟安家落户。现在一家六口人,儿子夫妻俩在外打工,老人在家,看着门带孩子。

2011年9月30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晾麦架一般最低的都有四米左右,两头分别栽着五六米长直径二三十公分大的木桩,在每两根桩之间,从下往上横排着五六根长五六米的椽,两头分别用这里人叫棉柳的一种柳树枝条捆绑在木桩上,一家的桩一头捆绑自家的椽也要绑上另一家的椽,依次排列,形成了的打麦场。

2012年9月23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青林村。村里村外,都是那么的纯朴,都是那么的自然,都是那么的和谐。经管着油房的两位老人,没事时就坐在窗前,眼望大路上过往的行人。

2014年10月7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这样四合小院,基本都是汶川5.12大地震后农民得到国家补助款重建。农忙时节村庄里到处可以看见维修木轮车的场景。

2013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村民王宝宝在整理老房子,也想拿政府的补贴,准备盖新房。

2013年1月25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唐王村。每到过年时节,当地村民以燕麦为主,自酿自用的酒,但须加工 (把燕麦的皮用杆臼捣掉)。酿造时,先煮熟酒料,然后凉成沙温的,加入甜酒曲搅拌均匀装盆即可。

2011年9月30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在晾麦架上喜玩的孩子们。

2014年10月7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木轮车已经慢慢地退出,取而代之是胶轮车,村庄也已不再是泥泞的山路,取而代之的是硬化水泥路,整齐的民房,一切都在变化中。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查看大图

2011年10月2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磑子坝全村现有住户415户,人口2000多人,距离兴化乡政府十二公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洋麦、燕麦、土豆、蚕豆和药材。

2011年3月6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去往上坪乡弯弯曲曲的土路两旁,时常会看到摞着一堆堆的麦秸垛,大小不一,见证着耕耘的收获。

2013年10月2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凌晨五六点,李苏平早早起床,到几里外的山坡上去挖洋芋。中午饿了吃点自带的镆镆,到下午才回家。

2011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家家户户收庄稼都得涉水过河,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企盼着有一座大桥。

2014年2月4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在木轱辘车地域各村文化活动较少,但上坪乡的苏其沟村每年在正月里,都要组织村上自乐班热热闹闹唱上几天大戏,方才觉得年过得有滋有味。自乐班演完戏后集体合影。

2012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下草坪村。赶牛磨地的汉子,人与牛在饱含悲喜哀乐的土地上抒写出顶天立地的“人”。

2011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苏其沟村民赵月花背着新挖的洋芋回家。

2011年10月4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收洋芋时庄户人都要提前整理藏窖,不行的话就要重新建。蒋董董的丈夫李尕五在外打工,她便请来本村的隆干猫帮助整理藏窖。

2013年10.5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杨当信今年70岁,祖爷是四川省绵竹县人,祖辈因乱事来到苏其沟安家落户。现在一家六口人,儿子夫妻俩在外打工,老人在家,看着门带孩子。

2011年9月30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晾麦架一般最低的都有四米左右,两头分别栽着五六米长直径二三十公分大的木桩,在每两根桩之间,从下往上横排着五六根长五六米的椽,两头分别用这里人叫棉柳的一种柳树枝条捆绑在木桩上,一家的桩一头捆绑自家的椽也要绑上另一家的椽,依次排列,形成了的打麦场。

2012年9月23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青林村。村里村外,都是那么的纯朴,都是那么的自然,都是那么的和谐。经管着油房的两位老人,没事时就坐在窗前,眼望大路上过往的行人。

2014年10月7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这样四合小院,基本都是汶川5.12大地震后农民得到国家补助款重建。农忙时节村庄里到处可以看见维修木轮车的场景。

2013年9月28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苏其沟。村民王宝宝在整理老房子,也想拿政府的补贴,准备盖新房。

2013年1月25日拍摄于甘肃省礼县上坪乡唐王村。每到过年时节,当地村民以燕麦为主,自酿自用的酒,但须加工 (把燕麦的皮用杆臼捣掉)。酿造时,先煮熟酒料,然后凉成沙温的,加入甜酒曲搅拌均匀装盆即可。

2011年9月30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在晾麦架上喜玩的孩子们。

2014年10月7日拍摄于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木轮车已经慢慢地退出,取而代之是胶轮车,村庄也已不再是泥泞的山路,取而代之的是硬化水泥路,整齐的民房,一切都在变化中。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木轮车碾过的地方

甘肃礼县是先秦民族的发祥地,至今仍留存着古老的农耕文化的种种痕迹,随处可见的木轮车便是农耕文化的典型符号。

木轮车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隐含了辉煌的过去和传承绵延的气度,诠释着从古至今秦人们执着的信念与坚守。我们触及的是先秦古人传承下来的木轮车的故事,从厚重的辙痕里追溯着远去的岁月,又在车轮的前行中寻觅着未知的远方。

当我用镜头一次次聚焦这里司空见惯的木轮车时,仿佛就能真真切切又一次感受到承载着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秦人的魂灵,看到了隐含着秦人的性情和生命密码的坚韧。

摄影并文: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