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公益故事:探访“乳娘村”》邓维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邓维 责编:彦希 2017-04-25

这就是“乳娘村”,不富裕,很安静,民风淳朴。

获准进入村中的残孤儿童康复中心,这里的设施虽不高端,但温馨实用;这里正在为残孤儿童做康复训练的,全是与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乳娘”……

吕卫萍是大同市公交公司退休女职工,几年前主动与丈夫一道,在乳娘村买了一处院子安家,经批准夫妇俩已陆续代养了5个残孤儿童。

吕卫萍现在抚养着两个孩子,一个是3岁的女孩党庆冉,患有脑部疾病,一个是只有4个月大的男孩赵晨超,是兔唇患儿。吕卫萍说待小晨超再长大点,一定带他去做修复手术。

村民朱香今年61岁(后排左4),虽家境一直并不宽裕,但已记不清抚养过多少残孤儿童。这位不善言辞的善良农妇,见不得有病的孩子没人要。几十年来,她用行动促成全家人共同抚养残孤儿童,目前她家抚养有6名残孤儿童。

采访完我掏出几百元钱递给她,特意申明,这点钱只是想对残孤儿童尽我的一份心意。一直暖暖地挂在她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她淡淡地说,“有我在,有我家人在,我们就不会亏待孩子们。”

残孤儿童康复中心的“乳娘”们个个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但朴实的她们都不好意思面对镜头。

大家让我要拍就拍这个在村中备受关注的光荣榜。

几位“乳娘”及代养的孩子送我们到村口,热情话别;也有村中的年轻人静静站在一旁,若有所思。走出去好远,“乳娘”们还在朝我们挥手……

查看大图

这就是“乳娘村”,不富裕,很安静,民风淳朴。

获准进入村中的残孤儿童康复中心,这里的设施虽不高端,但温馨实用;这里正在为残孤儿童做康复训练的,全是与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乳娘”……

吕卫萍是大同市公交公司退休女职工,几年前主动与丈夫一道,在乳娘村买了一处院子安家,经批准夫妇俩已陆续代养了5个残孤儿童。

吕卫萍现在抚养着两个孩子,一个是3岁的女孩党庆冉,患有脑部疾病,一个是只有4个月大的男孩赵晨超,是兔唇患儿。吕卫萍说待小晨超再长大点,一定带他去做修复手术。

村民朱香今年61岁(后排左4),虽家境一直并不宽裕,但已记不清抚养过多少残孤儿童。这位不善言辞的善良农妇,见不得有病的孩子没人要。几十年来,她用行动促成全家人共同抚养残孤儿童,目前她家抚养有6名残孤儿童。

采访完我掏出几百元钱递给她,特意申明,这点钱只是想对残孤儿童尽我的一份心意。一直暖暖地挂在她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她淡淡地说,“有我在,有我家人在,我们就不会亏待孩子们。”

残孤儿童康复中心的“乳娘”们个个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但朴实的她们都不好意思面对镜头。

大家让我要拍就拍这个在村中备受关注的光荣榜。

几位“乳娘”及代养的孩子送我们到村口,热情话别;也有村中的年轻人静静站在一旁,若有所思。走出去好远,“乳娘”们还在朝我们挥手……

山西大同市郊外20多公里的采凉山南麓黄土高坡上,有一个“乳娘村”。

“乳娘村”其实原名叫散岔村,过去很穷,靠天吃饭,现在也不是很富裕。从1968年开始,该村农妇就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代养部分残孤儿童。40多年过去了,散岔村90%的人家先后为福利院抚养的残孤儿童已超过1300名。久而久之,散岔村没人叫了,都喊‘乳娘村’。”

没想到,一开始采访极不顺利。我们先找到村中的福利院康复中心,负责人警惕地盘问,严肃地告之:为切实保护残孤儿童的权益,为切实保障“乳娘”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抚养残孤儿童,即便是记者采访,除查验证件外,还必须得到大同市社会福利院的批准,否则哪怕是当地干部领来的人也不行,各位请谅解;我们必须严防人贩子,严防别有企图的坏人,抱歉各位,这不是贴着我们的规章制度吗,不通融!

散岔村全村150户村民,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农业村,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在当地仍属中下水平。上世纪50年代,全国有不少福利院都有过把孩子寄养在家庭里的尝试,这不同于领养,主要是让孩子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人般的呵护。在大同郊区农村,人们称呼这样的村庄为“乳娘村”,称代养孩子的妇女为“乳娘”。大同地区最多时有38个“乳娘村”,上世纪90年代初锐减至5个,现在就剩下散岔村了。眼下,散岔村代养有290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由119个“乳娘”抚养,这些孩子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接近一半是脑瘫患儿。

如果说几十年前,当人们还处在温饱生活的边缘时,补助的那点小米即为福利院的残孤儿童换来了乳娘们暖暖的乳汁、同时也多少增加点乳娘们家中的口粮,那么40多年后的今天,“乳娘”在散岔村已成为一种价值观,从最初的做善事,到如今全村已视做“乳娘”为特别光荣的为社会做贡献的自觉行为。“乳娘”这个称谓在散岔村早已成为泛指,几十年来,“乳娘”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们当中有老有小,有一家三代,也有姐妹、妯娌和母女,而且村中的许多男人也逐渐成为“乳爸”,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抚养的氛围。不仅如此,散岔村数十年如一日抚养残孤儿童的事例越传越远,先是有人前来一探虚实,继而受感动者前来要求加入,如今更的有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定期前来义务服务,使村中抚养的残孤儿童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