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夬儒节
作者:杨成龙
农历二月初二,四川理县蒲溪乡全乡的老百姓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古羌“夬儒”节。
“夬儒”为羌语音译,祭山会的意思。这可是蒲溪乡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这一天,蒲溪乡的老百姓,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跟着释比,抬羊牵牛,敲起羊皮鼓,唱起祭祀歌,跳起敬神舞,绕村穿巷,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开启这一年春耕生产的大幕。
这里长年蓝天白云,环境非常优美。这里居住着古老的羌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其历史靠族中负责祭祀的“释比”口口相传,古朴的夬儒节就这样传承至今,成为全乡五个村老百姓专属节日。
距离成都市约170公里的蒲溪乡,大部分村寨海拔高度在2600米左右,这里高山环绕,峡谷蜿蜒。
一大早,天空春雪飘飘,寒气袭人。来自全乡五个村的数百名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男子穿着绣花白袍黑褂花布鞋,黑白布巾绑头,捆了灰白色绑腿;女子则是一身深色绣花的布裙,裹了绣花头巾,装扮一新,齐聚祭祀塔前。
上午10时,雪停了,祥云缭绕,负责主持祭祀庆典活动的“释比”穿戴好祭祀法衣,净身焚香。
全寨群众在释比的带领下,敲起羊皮鼓,烧起香柏枝、蜡烛、纸钱,举行了祭拜万神仪式。他们祭寨神、水神、树神、山神、白石神、天神、太阳神、月亮神。
他手握法器及各类祭祀物,迎着从天际漏出的光照,带领手持祭品的队伍,登上楼顶的天台,用口中念唱的经文,向日月山川表达最虔诚的感恩与膜拜。
天公作美,祭祀活动一直在初春暖阳中进行。仪式结束后,释比将念过平安经的五色手链赠与来客以求平安大吉。
仪式结束后,各村寨羌族群众齐聚一起烹羊宰牛,将自家富于特色的美食摆放于筛子之中,在祭祀广场内席地而坐共同欢庆,把古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性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
杨成龙生于196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副主席、秘书长。1983年开始学习摄影,喜爱拍摄自然风光、人文纪实……,以及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普通老百姓。
杨成龙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成都晚报》公开发表摄影作品至今,已在《光明日报》、《金融时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天府早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摄影报》、《中国工运》、《中国城乡金融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中国农村金融》、《天翼会刊》、《摄影艺术》、《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川文艺报》、《印记CHINA》、《成都航空》、《琴台文艺》等报刊刊发摄影作品数十幅,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县影赛中获奖,参与编写的《差一点儿就能拍出好照片》(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编委会编著),由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摄影作品《四年坚持 邛崃耄耋老人的"家庭辅导站"》(组图)参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书画摄影展并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摄影作品《经幡》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大型摄影主题活动并在中华世纪坛展出。“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拍摄的13幅照片,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七日救援实记》。2013年9月,作品《与时间赛跑 为芦山祈福》入选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2013年10月,在“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进万家”公益活动中,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15年9月,作品《田园花海 乡村婚礼》入选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看四川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优秀摄影作品展,其作品被四川省美术馆收藏。2016年5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的首届“新”摄影大赛中,作品《乡村婚礼》入选最佳故事并在哈佛大学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