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展览作品锦集

来源:影像国际网 责编:张双双 2016-11-15

查看大图

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于2016年11月10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恰逢1986年在山东举办的“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30周年,组委会特邀请了当年参与该活动的评委、作者及其它相关学者、专家,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1986·影像记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回顾”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文献影像展、学术研讨会等,相关活动内容还将结集出版。

济南双年展自创立以来,一直以推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为己任,本届自然也不列外地秉承了这些特点。在今年的第六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上,组委会根据中国摄影的现状和双年展的实际情况,特别设定了七个展览版块:

国际邀请展由美国知名影像文化学者米歇尔·博格(Michelle Bogre)和《中国摄影家》杂志执行主编王保国策展,主题表达的是“从传统纪实到行动主义”。他们针对当下的传统纪实摄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邀请世界各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和独立个性的摄影家参加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他们所提交的作品,从多维度、多层面的国际化视野中,鲜明地呈现出率性而个性化的影像方向,与当下中国的影像理论和摄影实践形成某种潜意识中的互动,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个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瑞典、以色列、新加坡、伊拉克、摩尔多瓦的11位艺术家和图片机构的12个专题展览,其关注点涵盖了许多世界热点问题,所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画面被框定之后,通过外界关注和介入而实现的现实意义。所以,他们不仅记录、报道社会问题,同时直接参与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行动中,他们是报道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这在以前的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是没有的。国际上把他们的摄影界定为“行动主义摄影”,而这个术语在美国和欧洲流行了仅仅数年,国内也只是发过一篇介绍文章,尚未在任何场合做过展览。需要强调的是,“行动主义摄影”体现了摄影师在摄影行为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让摄影回归了本源。这次,我们希望通过这11位现代摄影师的作品,展现出植根于传统纪实摄影中的行动主义,并揭示出21世纪的行动主义摄影,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纪实报道,还是摄影师们的一种有意图的行为,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学的角度介入或调查某个事件,并有之后的相关行动。另外,行动主义摄影师还承认他们的摄影有时候并不客观,他们认为相机应当或者说必须成为一种行动主义的媒介,而摄影则是体现、解决这些社会不公平和重要文化事件的手段。

当代影像试验展由理论家、策展人臧策策展,主题表达的是“另一种可能”。策展人认为,影像艺术由对摄影媒介自身的美学探索,转而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媒介,其对影像诸多可能性的探索迄今方兴未艾。而类似的转身在中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渐成规模,且步入了当今中国摄影的前沿。然而,这一中国摄影的当代转身,并非一蹴而就水到渠成,在这个特定的摄影发展流变的十字路口,人们更多的是困惑迷茫无所适从,而真正能在观念及视觉语言上有所突破者,实数凤毛麟角。本次的影像实验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和特定语境中发起的。参加实验展的十余位艺术家中,以置身影像探索前沿且成绩卓著的实力派为主,作品呈现了最富创新意识并对影像艺术进行的最新探索成果,同时亦有由传统摄影试图向当代理念的靠近并华丽转身而来的资深摄影师及初出茅庐的新锐。在他们的这些极具影像元语言意味的新作中,乃可管窥国内实验影像在另一种可能维度上的一斑。

学术展从三位策展人对三个概念的植入开始,对当下中国摄影的现状进行了递增式的局部演绎,以期从摄影本质出发,为开拓一个视觉艺术的新维度做点努力,从而摆脱公知判断对摄影的裹挟,蜕变获得一些真知灼见:策展人章翔鸥依据本届学术主题,提出了“新东方”的概念,并试图通过七位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加以阐释;策展人罗勇提出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假说”这样一个概念,所邀请的10位艺术家由于影像介入方式的不同,作品对观者而言承载的信息也就迥然有异,其实艺术家们只是通过完全个性化的语言思考着、探索着他们对现实的观照,是从灵魂深处生长出来并蔓延开来的非现实假说;策展人刘劲勋则提出了“西部的消弥与再造”的概念,而且所邀请的十一位艺术家的影像,皆采集于中国西部,是一次西部图像由生成到消亡的过程。这些影像的呈现,似乎是帮助我们得见西部“真像”的过程,这一过程凝结着十一位艺术家的智慧。他们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如何通过相机制造的影像来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在东方智慧里,消除二元对立,持有“无分别心”是最重要的基点。利用这一基点,让影像消除想象的边界,也就消除了分别——没有远方、没有隐喻、没有定义,人们才能获得一个自然活泼的、自我与外部圆融共生的智慧世界。

依据本届学术主题,双年展艺委会部分委员还推荐了七位艺术家的展览前来参展。这七位艺术家根据各自对摄影介质的理解和感悟,尝试着让观看朝摄影的边缘自然溢出并发散辐射,从而使视觉从传统叙事的漫漫旅程中,逐渐蔓延、凸显出它特有的纯粹性,或隐喻、或迂回、或直截了当、或预设众多可阐释空间,期望能为观者品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诱发人们丢弃原有视觉经验,朝精神层面的多元解读和平衡和谐发展。

回顾展其实是一个纪念、回顾、总结性质的版块,整个展览由作品与文献两部分组成,其目的是以30年前发端于济南的“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为线索,对中国摄影这三十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一次有高度、有学术水准的梳理总结。老一代摄影家都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深刻地影响到中国艺术家,各种文艺思潮空前活跃,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1970年代末期出现的“星星美展”和“四月影会”,标志着一个动荡与变革的艺术新纪元的开始,其中在当代中国艺术史中被称之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85美术新潮”,实际上是一次“五四”精神的再现和中国式的视觉革命,是中国文艺界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而1986年在济南举办的“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则成为了中国摄影界在那个历史阶段的必然响应。而今,通过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摄影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后,逐步形成了多元、立体的新格局。回首中国摄影三十年的历程,如果把197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回“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的开端,再把1984年发生在陕西的“西北风”和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艰巨的历程”摄影展看做是对极左摄影观的集体宣战的话,那么1986年在济南举办的“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则是对中国艺术摄影本体的回归与反思,是中国青年摄影群体一次规模空前的、进行国际化对接的标志性事件,其参加的人数及地域的广泛性、参展作品的数量和水准,特别是在全国摄影界的影响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摄影界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其积极意义和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只不过这些年被中国摄影界严重忽视罢了。在这次举办的回顾展文献陈列区里,人们不仅能看到30年前那次展览的展品、原始信函、文件、手工设计稿件等等,还将有大量的活动照片;在作品展示区,展出了十幅当年的获奖作品,并邀请部分当年的获奖作者,展示了他们现在的经典之作,从而使回顾展产生一种流动、延续、互动的效应,进而唤起大家的记忆,再次回到30年前“摄影界的春天”,去重温当年那股清新的自由空气。

主题展是济南双年展的延续项目,十多年来“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国际摄影比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先后收到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万多摄影师及大学生的参赛作品达三十多万幅,其中获奖、入选及发表的作品近万幅。“第六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摄影比赛,把历届的“世界大学生摄影展”和“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摄影比赛”合并成主题展,设为“国际组”、“国内组”和“大学生组”。本届双年展共收到世界各国三十多个国家的摄影师和大学生的参展作品9600余件,共评出350余件入选展出作品。

对话展其实源于一次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山东是墨子故里,是“小孔成像”最早的发源地,墨子被西方称为“摄影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是探索光影成像的第一人”,而摄影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大众取悦方式,并已成功实现了随时随地就能拍摄分享、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即时交流。有媒介坦言,现在产生的照片比尘土还要多,摄影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片泛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对于摄影研究者而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图像与视觉……诸多信息自然会从脑海溢出,竟生成一种强烈的探索意识:能否让这些分散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里的照片进行一次视觉对话,这不仅能让我们超越国界、感受地缘环境带来的区域文化异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话会蕴含突破的力量。出乎意料,举办这次“视觉对话展览”的消息发出后,竟引起了全世界诸多影像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入选展出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强调影像表达的多元化和大同化,彰显“对话”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

从学术上看,本届双年展的学术理念是上届学术主张的延续和发展,并在摄影维度上有所拓展,总体上是在朝向摄影的本体靠近,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从实践上看,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特性被艺术家们更看重了,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和观念上,都有了进一步的递进;从艺术家的思考和表达上看,大家明显已不满足于原来表面化的虚张声势或花拳绣腿式的表达,更愿意朝深处寻觅探讨,更注重于纯粹具体而深邃难辨的呈现,从而朝高端化视野靠近。

本届双年展还继续秉承了“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学术主张,举办三个不同摄影形态和艺术方向的论坛讲座,期望立体、高端地进行一些具体的学术探讨。 其中的“重建文化逻辑——想象另一种可能”论坛,其实就是上届“东方向度”学术主张的延续和发展,期望通过与会专家的讨论,依据艺术发展规律和作品生成过程,将固有的艺术逻辑打碎后再重建,衍生出新的逻辑关系。“1986·影像记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纪念座谈会”,在对中国艺术摄影的回顾与展望中,清晰地梳理出“从国际和平年到济南双年展”摄影艺术发展的脉络,意在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使接下来的济南双年展,更具学术的前瞻性和操作的便捷性。至于学术共识,我们没有更多的期待,因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已呈现缤纷多彩、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摄影艺术已是“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格局了。“‘从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试图通过一个国家走过每段历程的历史表情与时代痕迹,将刻在历史丰碑上一串串闪亮名字的背后的生动影像,走进中国照片档案馆,打开一部国家相册,让每一代人重温国家历史,让每一段埋藏的历史记忆重放异彩。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