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摄影作品《后三峡时代》
选自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展“纪录类”作品
陈文摄影作品《后三峡时代》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陈文
责编:张双双
2016-09-20
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江面变得更加宽阔,便利了乡民快捷地乘坐班船回家。2008年2月,重庆巫山县。
三峡大坝蓄水后,水运交通带动了库区城镇贸易的繁荣。乡民们每天盛着物产乘船进城开展交易。2008年1月,重庆巫山县。
三峡工程持续十多年的建设,吸纳了周边移民从事劳务,解决了部分移民的就业与生计。2006年5月,湖北宜昌市夷陵区。
三峡大坝附近的移民在旅游景区担任演艺节目的群众演员,可增加不少收入。湖北宜昌市三斗坪,2006年5月。
三峡工程蓄水到海拔175米,库区县城跨江的大桥建造起来了,高楼正在拔地而起。两名老居民远远地观望着这一切,如何过上好日子是他们嘴里常说的话题。2010年12月,重庆市巫山县。
三峡库区正在兴建的移民小区外,传统的理发铺仍在经营着。2008年2月,重庆巫山县。
拆迁的工地上搭着一些临时工棚,专供照看材料的移民日夜居住。库区拆迁过程中不少建材可以回收变卖。他们是三峡古老的旧城里最后的守望者……重庆开县,2008年6月。
三峡工程成为一个巨大的旅游吸引物,坝区周边的移民背靠三峡大坝开办起流动旅游商铺,这成为移民创收、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11月,湖北秭归县。
水路,仍然是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在三峡蓄水后最重要的交通线。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08年2月。
腊月里,在省外工作的移民青年回到三峡家乡举办婚事,依然按照村镇里的风俗在江畔公路边摆起了酒席,洋洋洒洒三四十桌,好不闹热!2015年2月,重庆巫山县。
移民过往,山川巨变。一名青年在峡江客轮甲板上跳起来回望蓄水后的长江三峡。湖北巴东县官渡口,2008年4月。
峡江村头的树桩上,挂起了为过年而准备的干鱼。年年有“鱼”,三峡的人民盼望着三峡蓄水后——年年都是丰收年!2004年1月,重庆市巫山县。
陈文摄影作品《后三峡时代》
选自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展“纪录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