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景观》
策展人:王培权
·麻威武 作品《岩石的意象》
·傅为新作品《城变》
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充满超现实色彩的中国式景观。我从2008年开始拍摄本地城南江滨地块的老城区改造,然后又把目光投向工业区和南城开发,通过几年的时间积累了一些城市变迁中的影像,从而发现当下普遍存在的因为城市的剧烈变迁给我们带来文化心理上的漂浮和割裂,以及我们在寻找乡愁和童年记忆时深深的无力感。
·王华平《袭山水》
山水情怀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最求的,它已形成一套中国独有的审美特征,充满了人们对美好山水的特殊情怀和一种理想的精神家园。工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各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社会进程中残留的痕迹悄悄形成了具有当代性的“新山水”。姑且以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我们所看到的“新山水”是否也高于生活。而这种“新山水”慢慢的“抄袭”着传统的山水形式在呈现,同时也正以惊人的速度“袭击”我的生活。
·沈建华《瓯江记忆》
我从小就在瓯江边长大,儿时的瓯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让我时常想起那曾经发生的一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日益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人们在环境中索取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间改变了环境,由于过度无序的挖砂,现在的母亲河已经变的千疮百孔。
如今每当我行走在溪边,寻觅儿时的记忆,却无法再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诗情画意;留下的只有那些散乱布于沙石之上锈迹斑斑的铁器、沾满污渍的绳索以及立于湖畔的水泥建筑。
我用相机无法逐一复制、再现母亲河曾经的千疮百孔,谨以肤浅散乱之快门真情诠释着过往的故事,重拾一些零散的记忆,希望用这种安静的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手法,通过人类创造文明所遗留的种种痕迹在镜头中残留的片段来表现环境和生存问题,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潘世国《彼·此》
当下作为城乡文明新风尚的“文化墙”建设热潮澎湃,墙体绵延,色彩斑谰,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普遍景观。在此,墙已淡化了屏蔽功能,越俎代庖地传播文化了。
文化是带有魔力的东西,她可让城市充满内涵,可使乡村风情万种。文化建设仿佛也不是难事,只要造很多的墙,便可使城市文化起来,可使乡村美丽起来。
我这里拍摄的不仅仅是文化墙的本身,还有墙的身边,它们互为对峙,仿佛在争谁是文化谁不是文化,其实不分彼此,都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