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摄协第19届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获奖作品欣赏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4-11-20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1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2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3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4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5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6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砺练精兵》 马志强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1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2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3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4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5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6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圆梦》 梅梅 摄
纪录类 银奖 《出鞘》 宋海航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我的农民工兄弟》 潘子丰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收获》 王祥智 摄
纪录类 铜奖 《乡村大舞台》 王维凤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查看大图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1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2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3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4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5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夜间架梁》组照之6 王轩 摄
纪录类 金奖 《砺练精兵》 马志强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三十三年的坚守》组照 宋俊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1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2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3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4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5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山村邮递员》组照之6 胡曙东 摄
纪录类 银奖 《圆梦》 梅梅 摄
纪录类 银奖 《出鞘》 宋海航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雾都》组照 路辉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又逢一年退伍时》组照 曾照静 摄
纪录类 铜奖 《我的农民工兄弟》 潘子丰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相伴一生》组照 杨梅英 摄
纪录类 铜奖 《收获》 王祥智 摄
纪录类 铜奖 《乡村大舞台》 王维凤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一诺千金》组照 邓元生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纪录类 铜奖 《宿松吴河古民居里的留守老人》组照 郑百年 摄
“安徽省第十九届摄影艺术展览”自2014年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省1147位作者投送的12069幅(组)作品。投稿参展人数再次创下安徽摄影新记录,充分验证了摄影的群众基础,摄影艺术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大众艺术。
为保证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在收到作品时便对每幅作品的背面用纸张完全遮蔽其作者的个人信息并封装于透明胶袋内,使全体评委和评选现场的工作人员在评审中只看见作品正面,看不到作品背面的作者信息。6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安徽摄影界专家、安徽文艺理论界专家组成的16位评委,本着公正、敬业、负责的态度,对每一幅(组)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选,经过海选、初评、复评、终评、票决等多轮评选,最终评出 “艺术类”、“纪录类”、“商业类”的获奖作品。评委会坚持摄影艺术至上的原则,不搞地区照顾,不撒“胡椒面”,使一批具有生活气息与时代风格,体现“正能量”,反映“中国梦”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
纵观本届影展作品,感觉有以下特点:
一是作品内容好。艺术作品不只是山水风光、花鸟鱼虫,更有不少关注社会的好作品。纪实作品紧扣社会生活,提炼、捕作了许多感人瞬间。
二是作品水平高。或以情感人,或以艺惊人,作品主题明确,视角多变,技巧成熟,形式多样。
三是作品题材广。江淮大地蕴含十分丰富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成为本土摄影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相信本届影展有关安徽的摄影作品备受关注和欢迎。
四是影展作者新。一批新的作者正在成长起来,他们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艺术表达上大胆尝试勇于突破,更有青年摄影家以超强实力斩获多个奖项,成为影展的又一亮点。
本届影展作品注重摄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及品质方面的追求,在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方面下功夫,说明了大家对影展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反映了近两年来安徽摄影创作水平的有效提升。我们相信,有安徽省文联的正确领导,有各级摄影组织的不懈努力,有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安徽摄影一定会向更高目标前行!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乐卫星(签名)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