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佳作

王晴《生命的回声》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高元 2014-09-11

吐峪沟七贤圣人墓与朝拜的信徒。2012年12月22日,吐鲁番吐峪沟。

先贤圣地与朝拜的信徒。2013年11月3日,吐鲁番三堡乡。

在吐峪沟峡谷朝拜的信徒。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宰牲节的黎明,男子们来到墓区准备祭奠亲人。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宰牲节,男子们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宰牲节前一天的清晨,一位男子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火焰山。

宰牲节前一天的清晨,男子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火焰山。

宰牲节,一对父子祭奠亲人。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妇女。2013年8月8日,吐鲁番木头沟。

一对夫妇缅怀故人。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在墓地悼念亲人的妇女。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二堡乡。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一家人。2013年8月7日,吐鲁番火焰山乡村。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妇女。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的妇女。2013年8月7日,吐鲁番火焰山乡村。

苏公塔清真寺与阿訇。2013年11月8日,吐鲁番。

苏公塔清真寺礼拜殿。2013年1月18日,吐鲁番。

在清真寺讲经堂里研读经书的伊玛目。2013年1月18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正在主麻日礼拜的信徒。2013年1月25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祷告中的信徒。2013年3月8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在家诵念《古兰经》的少年。2012年10月22日,吐鲁番市老城区

前往清真寺做礼拜的路上。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礼拜前的小净。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宰牲节会礼

在远处观看会礼仪式的二个小姑娘。2013年8月8日,吐鲁番木头沟。

刚生产三天的婴儿与母亲。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礼仪式中,家庭女祖长们为新生儿洗浴,这是仪式中的一个环节。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仪式中,阿訇为新生儿赐名。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仪式中,布维(女性教职人员)为新生儿祈祷。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曾祖母与新生儿。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将要实施割礼的两位表兄弟。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正在实施割礼手术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父亲与割礼手术后需要照料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祖父察看刚实施割礼后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割礼仪式后,母亲和刚行完割礼的孩子。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装饰过准备迎娶新娘的婚车。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婚礼当天上午在女方家,由伊玛目主持念尼卡仪式,新娘和伴娘不能与男性同处一室。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婚礼仪式中祈祷的新人。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就要嫁出门,新娘因为不舍离开母亲而哭泣。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新娘娶进男方家举行的过门仪式。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过门仪式中,新娘与伴娘。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走进新房的新娘。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新人与朋友跳起欢乐的麦西来甫舞蹈。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正在挖墓的专职人员。2009年5月26日,吐鲁番木头沟。

正在掏挖墓穴的专职人员。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葬礼中,阿訇带领信徒与死者做告别祷告。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葬礼中,告别祷告。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查看大图

吐峪沟七贤圣人墓与朝拜的信徒。2012年12月22日,吐鲁番吐峪沟。

先贤圣地与朝拜的信徒。2013年11月3日,吐鲁番三堡乡。

在吐峪沟峡谷朝拜的信徒。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在吐峪沟圣地霍加木麻扎朝拜的信徒。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吐峪沟。

宰牲节的黎明,男子们来到墓区准备祭奠亲人。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宰牲节,男子们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宰牲节前一天的清晨,一位男子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火焰山。

宰牲节前一天的清晨,男子在亲人墓前祭奠祷告。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火焰山。

宰牲节,一对父子祭奠亲人。2013年10月14日,吐鲁番吐峪沟峡谷。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妇女。2013年8月8日,吐鲁番木头沟。

一对夫妇缅怀故人。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在墓地悼念亲人的妇女。2012年10月25日,吐鲁番二堡乡。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一家人。2013年8月7日,吐鲁番火焰山乡村。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祭奠的妇女。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开斋节清晨,墓地中的妇女。2013年8月7日,吐鲁番火焰山乡村。

苏公塔清真寺与阿訇。2013年11月8日,吐鲁番。

苏公塔清真寺礼拜殿。2013年1月18日,吐鲁番。

在清真寺讲经堂里研读经书的伊玛目。2013年1月18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正在主麻日礼拜的信徒。2013年1月25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祷告中的信徒。2013年3月8日,吐鲁番额敏和卓清真寺。

在家诵念《古兰经》的少年。2012年10月22日,吐鲁番市老城区

前往清真寺做礼拜的路上。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礼拜前的小净。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宰牲节会礼

在远处观看会礼仪式的二个小姑娘。2013年8月8日,吐鲁番木头沟。

刚生产三天的婴儿与母亲。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礼仪式中,家庭女祖长们为新生儿洗浴,这是仪式中的一个环节。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仪式中,阿訇为新生儿赐名。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新生命名仪式中,布维(女性教职人员)为新生儿祈祷。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曾祖母与新生儿。2009年3月23日,吐鲁番木头沟。

将要实施割礼的两位表兄弟。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正在实施割礼手术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父亲与割礼手术后需要照料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祖父察看刚实施割礼后的男童。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割礼仪式后,母亲和刚行完割礼的孩子。2013年10月16日,吐鲁番。

装饰过准备迎娶新娘的婚车。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婚礼当天上午在女方家,由伊玛目主持念尼卡仪式,新娘和伴娘不能与男性同处一室。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婚礼仪式中祈祷的新人。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就要嫁出门,新娘因为不舍离开母亲而哭泣。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新娘娶进男方家举行的过门仪式。 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过门仪式中,新娘与伴娘。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走进新房的新娘。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新人与朋友跳起欢乐的麦西来甫舞蹈。2013年11月23日,吐鲁番。

正在挖墓的专职人员。2009年5月26日,吐鲁番木头沟。

正在掏挖墓穴的专职人员。2012年12月21日,吐鲁番木头沟。

葬礼中,阿訇带领信徒与死者做告别祷告。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葬礼中,告别祷告。2012年8月19日,吐鲁番木头沟。

我与《生命的回声》

摄影并文/   王  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父母从学校毕业后在家乡的工厂上班,当政府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支援大西北生产建设时,他们毅然报名,把刚刚建立起的新家从江苏徐州搬迁到了新疆吐鲁番。

父辈们把所有热情、青春和希望都托付给了新疆,新疆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1975年3月,我出生于吐鲁番,从小生活在一个与维吾尔族人相伴的环境中,维吾尔族人无论从信仰上还是生活习俗上都与汉地中原文化有很大区别,我身上天生携带的汉民族文化基因与我身处伊斯兰文化环境相遇,产生了强烈的撞击,形成融于我生命和血液的感受。这种对生存环境的体检与思考让我有浓厚的创作激情、深入客观的手段去探究这片奇异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常态地表温度可达80多摄氏度,把鸡蛋磕到裸露的岩石上,吱吱啦啦之后,一份煎蛋即可出“炉”;吐鲁番是中国最干旱的地方,有的夏季可能见不到一丝清凉的雨水,地面上蒸发的水分却远远大于天上掉下来的降水,倍数可至100倍。吐鲁番又是中国最低的盆地,春季西风吹起的黄土,受天山的阻隔无法扩散,升至上空又原地降落,像雪一般落地无声。

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这里从未停止过脚步。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设置校尉屯田,到唐朝再立安西都护府,这里曾成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摩尼教和走投无路的景教,到出世的佛教和入世的伊斯兰教,这里无不敞开宽大的胸怀包容着不同信仰。

居住在吐鲁番的维吾尔族人,祖先由漠北游牧部落迁徙至绿洲定居,从十五世纪开始笃信伊斯兰教,在今火焰山峡谷地带形成吐鲁番伊斯兰圣地,名声远扬的有吐峪沟霍加木和木头沟麻扎朝拜地,这里也是仍然保存大量佛教洞窟和其它宗教遗址的地方。

我用八年的时间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村庄,如何真正走近老乡,所付出的工作量并不比拍摄少。维吾尔族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经历众多礼节仪式,从嗷嗷待哺的“命名礼”,到童年性萌的“割礼”;从成年新生活的“婚礼”,到走完人世旅程的“葬礼”,我把每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贯穿在《生命的回声》中,赋予生命更多的不平凡。

这一拍摄历程,也让我缕着时间的线索向上梳理自己成长经历,回想走来的道路,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却没有留下那么值得记忆的片段,我们为不断获得更多的物质满足而把时间塞得满满当当,不知不觉走过了半生,稍有空隙,停下脚步,回首往事,记忆的密码却不能还原多少珍贵的画面。

《生命的回声》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无数次扪心自问,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才能不负于美好的生命呢?

我用摄影的手段找寻答案,我在拍摄对象中感悟人生,在那块连小草都不选择生长的土地上,每个生命却那么精彩,我把他们一一汇聚,形成生命之长河;江河滚滚,激流而下,跌宕于心,千百年以来的生命发出绵延不绝的呼声,一声声迂迴于山谷,不绝于耳;生命在回声中愈发显得厚重,有力。

观者若能感受到图片中那份对生命的敬重和蕴含在安重深沉气氛里的情感与信仰,那则是我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之期许和坚守,而这也将成为我心灵栖息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