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寻道·记》——老君山行摄心路分享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董靖 2016-06-22

作为一名洛阳人,与它比邻而居三十多年,虽然距它只有150公里之遥,我也仅在2012年夏天登过一次这座道教名山,于是,藉着摄影参赛的目的,我又一次萌发了攀登老君山的念头,却没想到,从此踏上了“寻·道”之路......

道德经 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南3公里处,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后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1997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4A景区。老君山历代香火旺盛,被尊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

对老君山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各种摄影媒体上刊登的它的云海,我曾拍摄过云海的照片,低感光度,小光圈,加减光镜,运用慢门,对这类照片的拍摄也算小有经验,但是有太多的摄影大师、太多的高级器材采集过它的美,考虑到我的器材所限,时间所限,也考虑到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展现它,我想另辟蹊径,看看它的冬之美,于是,2014年春节假期里,我开始了第一次老君山摄影之行。

冬雪覆盖的老君山银装素裹,大气凛然,呵气成霜,更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气魄。可是赶往景区的路上,车子在雪地上时常打滑而被迫垫树枝、推车,艰险前行......上下山途中,有一段缆车被冻坏无法使用,我和摄友只好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冒着阵阵大雪一步一步往前挪,汗水湿透热了内衣又被严寒冻透,真是饥寒交迫。马鬃岭上,没有晴好的阳光和奇迹般的云海,只有刺骨的寒风和鹅毛大雪,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避风,观景、拍片、参加影赛什么的念头都被狂风吹散,冻的捏不住快门的手指、哆嗦的身体和耳边回响着的凛冽的寒风、窝屈在山顶简陋的住处里冻到凌晨四点,而日出和云海却始终没有撞到.....


山无言,雪无语,肆虐漫卷着狂风雾雪,极寒。

古之道并非能御今之有,只知古始。身体的极限与眼前的空无碰撞着,视觉,听觉,触觉所及之处,“道”有场,“道”无场,渺渺茫茫,无以名状......

 
道德经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每每回想冬之君山,寒冷刺骨的感觉历历犹新,翻检着雪中老君山的照片,却找不到感觉。白雪皑皑冰封雪盖,也因愁云惨淡整组照片没有更好的光感和层次。直至大地复暖,万物生发,体内的寒凉才渐渐退去,清明假期时,我再次去往了老君山。有了第一次的拍摄经验,在准备摄影器材的过程中,我也在思忱着要尽可能多时间段、多角度的去取景,尼康机身D600,D300 ,镜头14-24/2.8,70-200/2.8,闪光灯sb600,sb700,引闪器,快门线,减光镜,渐变镜,三脚架等等,唯恐落下什么。我与摄影同行一起中午登山,沿途拾景,偶尔创作一下,半夜三点蹲守寒夜拍摄星轨......虽是春回大地,但是君山之顶依然寒冷,这一次,我却有了静笃的感觉,群星于冷冽的寒夜中如礼花般炸放,君山之美竟展现出它的冷艳与华贵!

银河的灿烂呈现于我的镜头之下(尼康D600,M挡,自动白平衡,感光度1600,光圈F2.8,焦距14mm手动对焦设置无穷远,快门20秒),没有愧对我查阅了大量相关天文资料的努力。灿夜中的繁星之于我,都是大过我数以亿万倍的星体,《道德经》中的这段话将这夜晚阐释的如此精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场之大,之深远,却依然能返现在我的眼前,我的镜头里,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道德经 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了更多的了解老君山的即时情况,我加入了老君山摄影QQ群,每天随时都有驻扎在老君山的开店摄友小徐在播报山顶上的天气情况,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友们在QQ群里发布他们的即时拍摄图片以令我观摩学习。五一节虽然仅有三天假期,但照例是老君山的旅游旺季,老君山管理委员会传来消息,将会举行大型法会活动,并且山顶所有的照明设施也全部开放,我为拍摄君山夜景做好了更为充足的准备。夜景、光绘的拍摄是我这次登山的主打。仍然是D600,镜头14-24/2.8 ,70-200/2.8,50/1.4,闪光灯sb600,sb700,引闪器,快门线,减光镜,三脚架,荧光棒,我拍摄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但是,多次拍摄老君山的经验告诉我,君山之大,实乃天大、地大,自然之大!于是,我制定了多个拍摄计划。如拍摄老君殿时,我计划将相机机位架在亮宝台,时间下午6:30,焦距24MM,曝光时间2秒,相机设置为无线同步闪光,引闪SB700,闪灯放到老君庙里对着门外往里面进入的香客,用这样的光线和角度去展现老君山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呈现出群山环绕,道殿内有人物,有香烟缭绕的场面。

但是,要想完成不同寻常的照片,仅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需要更多人的帮助!幸运的是,我身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摄影好友,当我说出了我的想法时,他们全都鼎力相助!有的朋友帮我背器材上山,有的朋友在凛冽的寒风中配合我放烟打灯,有的朋友对我的照片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有的摄友提供对讲机为我完成拍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多年的摄影好友放弃自己拍片的机会而一直甘当我的摄影助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都可以说是集合了众多朋友的帮助,时至今日,老君山的拍摄过程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无限美丽的风光,更是我身边众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深深体会到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德经 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在网络上各个摄影网站里去研究了众多摄影高手们拍摄的老君山风景,可以说,对它每一个时间段里光线的变化、色彩的布局、云海的飘渺都了如指掌:日出前的云霞雾气,日落时的金碧辉煌、去路上的仰视和回程中的返角,都是众多摄影师们容易集中拍摄的风景,减光镜、偏振镜、HDR、多重曝光,比我更好的相机,比我更广角的镜头,比我花更多时间驻扎在山上捕捉美景的摄影师们......等等等等的外围因素似乎使老君山的风光成为了云海的定局,我们都好像在用相机绘制风景画,老君山似乎除了云海和金顶之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爬了几次老君山,走遍了它的边边角角,我越发的感觉到,老君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烘托着一种气氛和道场,飘渺的云雾和肃穆的气势只是表象,如果想要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境,在那些虚无行走的气象风景中,一定得有人文有引伸意义的内涵在里面,才能彰显出老君山“道教圣地、天下名山”盛名。



在看遍了它千变万化的云海之后,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角度和感受---老君山上的女道长吴真人成为了我的拍摄主体。

道家认为,人之初,混沌初开如天地刚刚苏醒,万籁俱寂,之后需要经历洒扫排除邪念,通灵惠心,返璞归真,回归内心,之后才能大彻大悟,心生无极之广阔天地,得大智慧。


我与吴真人多次进行了沟通,经她同意拍摄到了她晨练太极、洒扫石阶、做法事、念经祈祷等场面,更为珍贵的是,在她的揭秘下,我跟随她来到她练功辟谷的密室拍摄到了她修炼的场景。据她介绍这个密室只有当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有机会拍摄过,我是第二个进入这间密室的拍摄者!

等我拍摄完这组珍贵的画面后,密室之外的天象正值云海汹涌,而我的心却另有所属:“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于其大。
为山作画,谈何容易?既要照出大场景又要体现小细节,既要展现合适的气象条件下又要融入应景的人文,因此,对它的每一次拍摄都有无法掌握的角度,每一个时间段里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环境。比如为了拍摄《寻道·太极》现场,受地形地势的限制,我在陡峭的山路台阶上根本找不到再能往后退半步的位置,而使图片在立体感和俯仰度上留下遗憾。

入选的几幅图片多是夜景拍摄,山顶的夜晚,庞大的夜幕像是一块巨大的黑丝绒布,把所有的光亮都被吸走,前期的拍摄中也必须考虑在后期的制作上能修补到什么程度,为此,我进行了多次的创作。在拍摄《寻道·明心》这张照片时,吴真人手上的灯笼更换了3个,第一次是放入蜡烛的纸灯笼,山上的风大,蜡烛总是被吹灭,将手电放入,但光比太大,效果不行。第二次用了煤油马灯,但光线太透,光比仍然太大只好放弃,最后,采用了led光源的纸灯笼,并在家里试拍后效果还可以,果然,在山上现场拍摄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几轮红灯笼与闪光灯的拍摄切磋中,我在光源的使用和拍摄上收获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对各种光的使用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于是,我再次深刻体会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一次向终点冲刺的发力前,都必须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实践告诉我的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 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冸,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阶,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一直对拍摄的一幅图片念念不忘,总会在看图的时候心生感慨。那是一张傍晚的老君山金顶,日落时分,正值云海汹涌奔淌,天地渐合一,金色的夕阳斜照在金顶上发出熠熠光辉,也将在登顶的山阶上的吴真人映照出一身金色的光芒。

光耀金顶,日照金阶,始为登攀,实为寻道......这是多么巧合的寓意啊!我顿时恍然大悟:实景为寻登顶之道,虚意为寻顿悟之道,暗合着《道德经》里的这句经典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阶,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也多么像我参加摄影大赛的经历:七登老君山,反反复复的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在多次经历过日出日落、云起云涌、风雨雪雾、日换星移的自然壮阔风光后,我的内心也体会到了从无目标的张望、冲动、喜悦、惊喜、狂喜、安静、冷静的起起伏伏,渐渐进入到了“得道”的境界里。

老君山承载的是道教渊源,而老子的著作是《道德经》,道法无边,源远流长,玉皇顶是老君山的最高建筑,也寓意着老子的道德经的地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能登上山顶的人也正如人生向上的不断攀爬,登高之后,必见霞云如海,心胸自然开阔,道义满怀!

在选择好了投稿照片之后,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也油然而生,我知道,参展老君山使我的摄影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