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摄影师总在纠结自己的风格,属于纪实呢还是艺术?的确纪实摄影在当下的中国概念模糊,有时甚至成为平庸照片的代名词,那么真正的纪实摄影是怎样的呢?工作坊第三堂课任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阐释。
要了解纪实摄影是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纪实摄影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西方曾引起许多争议,纪实的英文documentary,它的词根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教育、教化。John Grierson对这个词进行阐释时提到纪录片是与人类处境有关的一系列戏剧化的事实。Edward steichen则认为纪录片是摄影师制作的一系列人类的档案。而一些研究者认为纪实摄影从来没有改变任何事,他们只是把一群没有权力的人拍给另外一群有权有势的人看,这完全是一种对被摄对象采取镇压与剥夺的单向摄影。比如当人们对FSA组织的摄影师所拍照片中最著名的《美国妈妈》拍摄性质发出质疑时,他们意识到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一系列政府拯救大萧条行为的宣传过程中,她从来没有从中得到一分钱。另外大量学者研究表明,为了实现这些照片的政治功能,以及摄影师过度追求美学的社会价值,不少FAS的照片都是操控和摆拍出来的,于是照片的真实性问题又被摆在人们面前,如此说来摄影是不真实的,是摄影师主观的产物,即使是纪实摄影也成了不可信任的。

同一个牛头不同的空间(摆拍)
任悦老师既而又问那么文学真实吗?纪实文学是真实的吗?如此我们来看美国摄影师路易斯海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我要赞美那些值得赞美的,批评那些值得批评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主观上让客观变得真实,摄影就是主观构建。Beaumont Newhall认为纪录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结果,是对照片的一种利用,而不是照片本身。如此而言纪实摄影不但是摄影范畴还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许多人指责萨尔加多等摄影师有很强的美术策略,但他们却没有做什么实际的事,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纪实摄影当成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只是考虑审美的构图表面。
目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具大的变革,纪实摄影如同掠过漆黑的海面一点一点悄悄地从东方熹微的晨光中被揭开,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先来看看路易斯海因是怎么做的:海因曾记录过许多有关童工艰苦生活,并以此支援美国童工委员会,向政府申诉童工的问题。在这以前,他只是一个自由摄影者,为一份有关社会改革的杂志摄影。期间他拍的童工照片打动了许多人,这些照片无需言语,便能看出那些孩子想要学习的渴望却要每天面对工作的事实。而海因对所有照片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他早期致力于改革社会,在二三十年代间,他把自己的相片整辑成“工作写照系列”,收录了很多平常工人工作时的照片,表彰他们对现代工业的贡献。此外,他还记录了很多有关美国南部旱灾的照片等等,后来他成为了美国工作成就管理委员会的摄影主任,并开始了美国国家研究计划,继续以摄影来改善社会问题。美国国家档案局储藏了大约二千张海因拍下的照片,如他早年所拍下有关童工生活、红十字会人员情况的照片。摄影师路易斯海因用照片促进了社会改革。

海因同样是一个激进的人,他晚年在孤独贫困中度过,海因的纪实经历也许令一些摄影师望而生畏,摄影师常常会偏爱艺术式的拍摄方式,这对于职业摄影师们来说可以让事情变得更有趣一些,美图摄影师苏珊•梅塞拉斯就是这样做的,苏珊一直在寻找纪实摄影的价值所在,她探讨纪实类摄影是否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作品。她关心照片的叙述功能并一直在寻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比如她在做一个《尼加拉瓜家庭故事》题材的记录时这样去做:拍片——作展——出书——(十年后)找曾经的被摄者拍片——做展——出书——(二十年后)再找曾经的被摄者拍片——做展——出书,她把整个过程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做,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又与人类学家一起研究关于整个尼加拉瓜民族记忆的历史记录。这就让照片不只停留在静态范围内,而是把照片的功能扩大了。由此我们总结,纪实摄影是一种在不断研究深入挖掘题材的过程中让拍照片的目的成为现实的摄影。
和以往照片的静态呈现方式相比较,这些将一组照片的功能不断扩大的行为,不但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也证明了这个社会的文明进程。西方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伴随着对摄影史的不断批判而变革,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这些做法是当代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可以借鉴的。
不过现当代中国摄影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纪实摄影师,而是缺乏一种思想形态根基文化构建下的有思想的摄影师,它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摄影也应属于这一思想意识层面,很多纪实摄影只反映了一个表面现象,而没有去找寻根源,究其原因是因为摄影师本身缺乏思想性。摄影给当代艺术太多的荣耀,而纪实摄影却不被夸赞,这当然需要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正能量的支持,却也更需要纪实摄影师冷静的进行深层思考,勇敢深入探索。任悦老师也曾做过几个纪实摄影研究项目,比如在《罕见的世界》这个项目里她这样做:给每一位罕见病病人拍照片,并配上文字来作展,展厅设在人流量很大的商场内,这个展厅每天都会有许多人来很仔细的观看,这是便是一种很效的传播途径。同时又做了这组照片的名信片,建罕见病网站,并将一些罕见病的用药纳入医保。于是整个行动就成了慈善的行为。被展出的这组照片拍出了平常而不平常的效果,任悦老师说一些摄影师总是将那些被拍对象拍得惨不忍睹,这是属于摄影师的主观行为,其实他们有时并不仅只是被可怜的对象,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另一些值得平常人学习的精神。任老师做的另一个项目是对“城中村”的拍摄,运用社会沟通功能,教城中村的村民自己学会使用手机和相机去拍摄自己的生活,然后为他们办展,并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站来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这个项目还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纪实摄影同样需要理性的有计划有记录的去拍摄而不能拍得太感性,比如下午纪实作品专场点评时,学员沈志成拍的一组“工人造桥工地作业”的场景,每一张照片无论在构图、用光及空间的安排上都非常完美,得到了众人的赞声,是一组很精看的作品,任悦老师的点评是纪实摄影当然可以拍得唯美,但是只注意形式化的唯美却缺少了最重要的内容,直接的问题就是大桥的建造过程没有,还有工人是谁,都做些了什么事,完全不记得了,没有这些内容的表现就不能算纪实摄影,有的场面一看就有摆拍的嫌疑。而且还被做成黑白照片,缺乏内容的真实性,因而这组照片只能定义为沙龙摄影。
而对于学员李震宇的那组“麻风病院的医护人员”的作品,作者一再说拍摄时没有介入自己的情感只是很客观的表现,这一点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某些场景和主体人物动作表情的表现还是可以感觉到有作者主观情感在里面。所以,摄影不可能去除情感 ,和艺术摄影一样,纪实摄影也应该带有摄影师情感的表现,只是要看摄影师想要表现什么,还是海因那句话“我要赞美那些值得赞美的,批评那些值得批评的。”
艺术摄影同样也可以象纪实摄影一样去批判去挖掘探索。作为一个有志的当代艺术摄影师,可以将目标定位于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根基的建设者,把自己的目标定大了,以大观小,才不会在迷茫中迷失方向。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纪实摄影代表的是社会的正能量,没有纪实精神的监督与推动,社会的变革将成为泡影。艺术摄影则如同闲暇时候的一道风景,没有艺术摄影的存在,摄影将是枯燥无味的记录。而纪实摄影同样又是一种绘画风格一种美术手段,属于写实主义画种。所以,你不必纠结于你是纪实摄影师还是艺术家,你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层面。总之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完全将它们分裂,只能在互相借鉴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