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第十届华赛评委会主席黄文话“华赛十年”

来源:人民摄影报 责编:影子 2014-04-23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涉外拓展部主任、第十届华赛评委会主席 黄文

    从华赛2005年首次举办至今,转眼已至第十年。华赛评选的举办地从深圳到上海,再从南通至杭州,今年首次来到首都北京,其间转场数次;参赛方式从以作者寄送照片为主,少量接受光盘,到全部数字化、以网络投稿为先;评选方式从最初的满地摆放参赛照片,评委以五颜六色的衣扣为计票子进行评选,到今天的无线电子按键对幻灯投影照片表决——这个以中国为基地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其作品征集与评选的技术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奖作品的综合水平也正逐渐提升。作为从华赛开始举办之初即介入相关工作、担任8届比赛的评委会执行秘书,并于今年首次作为评委会主席,直接参加评奖的华赛工作人员,过去10年我与华赛一道走过风风雨雨,感慨良多。

参赛规则的修订

    华赛10年间,参赛规则和评选规则经历了数次修改,今年也不例外。
    华赛初创时的收稿及评选流程大量吸取了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既成经验,与此同时,在一些存在争论的重要事项上,组委会出于国内评选现实的具体考虑,进行了本土化的规则设置,或进行了后续修改。
    本届比赛的奖项设置也与以往九届有所不同,首先,在对参赛作品拍摄时间的规定上,本届华赛也制定了更加严格和专业的规定,强调了参赛作品的时效性。同时,组委会取消了原来的经济与科技类以及文化、艺术与娱乐类两个类别,将经济新闻纳入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评选,新设置了“科技与文化类新闻”奖项。主要是过去多年来,经济类作品多数表现为社会经济题材,与科技类照片很难比较;而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作品总体较弱。出于“弱弱相加,努力做强”的考虑,组委会将上述两大类别进行了合并。原有经济类新闻题材被置于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之中。令人遗憾的是,文化与科技类新闻题材的合并没有使这一类别变得强大起来,参赛作品仍然没有脱离旧有的思路和质量,迫使评委会最终忍痛放弃授予该类别单幅比赛金奖和银奖。
    本届华赛另一个重要奖项的调整,是将原有的新闻人物与肖像类比赛拆分为“新闻人物类”和“肖像类”两个类别,其初衷在于强调新闻人物的新闻性。而鉴于全球媒体界肖像类作品的采集、制作和发表都已经出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新闻摄影实践规律甚至原则的现象,将肖像类单独置于一类既能使之与传统新闻摄影类作品分割开来,也给全球肖像摄影师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
    不过,评委会在对肖像类照片的评选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分歧:以法新社北京首席摄影记者、马来西亚评委吴才兴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如果允许摄影师以过度PS的影像作品参赛,甚至对其颁奖是对传统新闻摄影的“绞杀“,无异于打开了一个危险的缺口,将导致新闻摄影工作者对其照片为所欲为,制造出众多“说谎”的照片。而以《纽约客》摄影部主任、美国评委惠特尼·约翰逊为代表的一派则针锋相对,认为目前全球媒体所发表的肖像类作品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对被摄者的干预,并大量使用PS手段进行后期加工。对肖像类影像作品的评价不应脱离这一实践现实,所以,完全可以接受摄影师大胆使用非直接摄影手段和强烈后期作品的参评,如果相关作品够好,也不排斥授予其奖项。
    结果,评委会以组委会在参赛规则中关于“不接受经过数码操纵、多重曝光、艺术效果等手段制作的作品参赛”的条款为理由,将这一争论暂时划上了句号,但针对肖像类作品实践的多样性及其对华赛这样的新闻摄影比赛未来评选规则可能带来的影响却成为组委会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评选规则的改进

    华赛2005年举办之初,曾明确规定允许评委对参赛照片进行类别调整,但之后不久组委会就因调整过程漫长而放弃了这一安排。根据评选规则,评委不负责对投错类的作品进行类别调整,组委会尊重摄影师个人的初始送赛选择——哪怕是完全错误的选择。
    但过往比赛的实际情况是,一旦摄影师送赛类别出现失误(这有时与参赛规则中参赛类别定义不够明确有关),那些影像素质优秀的作品会让评委面临两难:放其过关进入下轮甚至获奖,可能出现作品与比赛类别定义冲突的尴尬(这也使那些勉强晋级得奖的作品无法在一个错误类别中获得高等级奖项);而假如一“杀”了之,评委们又会因为优秀作品被埋没而心痛不已。
    再者,假如摄影师所在机构与摄影师本人分别将相同作品提交到不同类别,而评委恰巧对摄影师送错的类别评选在先,正确参赛类别在后。根据比赛规则,一旦该作品在前一类进入决赛圈,再出现在其他类别(哪怕是正确类别),也一律要清出该项比赛。像获得战争灾难类单幅优秀奖的《巴西抗议》便是典型。该照片分别出现在战争灾难类和非战争灾难类两个类别当中,并在前者中进入前五名,因此当评委最后在非战争类再见到它时,只能连称“遗憾”。尽管评委会最终网开一面,让这张“图不对类”的照片在战争灾难类勉强获奖,但假如在正确的类别中参加评选,或许它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年的评选中,组委会对上述规则进行了调整,允许评委在第二轮评选结束后,对全部入选作品进行类别调整,加强参赛作品的可比性和获奖奖项的针对性。尽管关于土耳其抗议示威的照片在两大不同类别中获得了三个奖,但总体而言,今年全部获奖作品的所在类别基本名副其实。
    此外,今年奖项设置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大大降低了优秀奖的评选数量,从之前的每类别各项各两个,到每类别最多两个,且允许空缺。最终,评委会对参赛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全部类别的优秀奖下降到16个,而且部分类别的金银铜奖也有空缺。宁缺毋滥,让在华赛中获奖乃至参加华赛评选都变成更高的荣誉。评委会希望以这样的结果传递信息,吸引更多优秀的摄影师投送更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业界高端评委参与评选。
   
赢得国际认可

    第十届华赛结束后,评选过程和获奖结果不仅得到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其在全球主流媒体赢得的反响之热烈也非同寻常。北美洲、欧洲、亚太、非洲……世界多国主流媒体纷纷对华赛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从国家级主流媒体,到各地方媒体机构,国内各地主流平面媒体、广电和网络媒体对比赛的报道超过120家。在国外,包括法新社、俄新社、荷兰鹿特丹商报、荷兰NOS广播电视台、《摄影之眼》杂志社等在内的世界级主流媒体先后以英语、法语、俄语、荷兰语等语种发布了与华赛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广播新闻。这一切创造了10年来全球媒体报道华赛的新纪录。
     而对于从世界各地来到北京参加此次评选的各国评委来说,三天半的紧张工作令人倍感兴奋和欣喜。
 法国伽马图片社创始人、世界著名图片编辑弗劳里斯·博尼维尔写道:“华赛历经十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事件。感谢所有人。”
 美国评委、怀抱不满周岁的小女儿前来参加评选的《纽约客》摄影部主任惠特尼·约翰逊说:“值此10周年之际,能成为华赛评委是我的荣幸。我享受评选中评委之间的交流对话。我快乐,因为我成为华赛大家庭中的一员。”
 荷兰著名摄影家、曾在荷赛基金会任职多年的文森特·门泽尔是三度前来参加华赛评选的外国评委,他给华赛组委会的留言情深意长:“非常荣幸能够再次成为华赛评委,我享受在北京评选的日子,感谢组委会全体同行的辛勤努力和工作!”
 来自香港的英籍华裔自由摄影师、曾经为路透社和盖帝图片社工作的王身敦说:“北美和欧洲都有他们各自的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而在亚太地区,真正的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只有华赛。这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希望华赛继续办下去,并且越来越好!”

建立交流平台

 对我来说,每届“华赛”评出各类优秀作品固然重要,但其最大的意义,除了努力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新闻摄影争取话语权和影响力、自主建立可立于世界的职业评价标准外,还在于通过新闻摄影比赛,让中外新闻摄影工作者各自展示作品、袒露观点、加强沟通、增进交往,从而获得理解对方的机会。通过华赛这个窗口,一方面,国外摄影师和相关从业者的摄影理念得以进入国门并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与摄影实践;另一方面中国同行也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新闻摄影的进步和贡献,并通过华赛国际评委的介绍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
 同时,在数字媒体蓬勃兴起,传统媒体日益缩减,公民摄影迅速膨胀的今天,伴随印刷媒体成长的新闻摄影受到重创,抑或说是在面对生死挑战。在这里,我们更应当向那些仍活跃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着艰苦工作,为世界带来最好的影像的摄影师们喝彩。华赛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得主、自由摄影师凯文·弗赖尔曾经是美联社驻印度德里首席摄影记者,华赛获奖作品揭晓的前一天,他正在德国参加他的已故同事、在阿富汗被射杀的美联社女摄影记者的葬礼;而本届华赛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优秀奖得主、欧洲新闻图片社土耳其摄影记者克里姆·奥克腾还没有来得及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就在华赛评选开始当天死于车祸。对于摄影记者这样一个高危职业而言,坚持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与放弃。华赛的奖项,只是对他们艰苦努力与决不放弃的致敬。
 十年来,华赛逐步站稳并不断前行。十年中没有改变的,是华赛开放公平的评选态度;是努力追求行业国际高标准过程中的不懈探索;是中外评委在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争论中,加深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强烈意愿。
 期待华赛这一交流平台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