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王冲:关于摄影概念的冷思考

来源:未知 责编:张双双 2013-10-23

    作者简介:王冲(1989.5.11-),男,汉族,艺术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摄影。

    摘 要:数字技术的技术的发展处处展示着时代的进步,今天,数字摄影再一次拓展了现代图像的发展空间,对图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着图像事业的数字化变革,对影像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带来了艺术摄影观念上的嬗变,照片的真实性成了摆在每个摄影者面前的道德课题。
    关键词:数字摄影 数字图像 蜕变
 
    1.数字摄影与数字图像概念混淆
    在弄明白数字摄影与数字图像这两个名词各自的概念之前,首先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摄影。信手拈来一条关于摄影的定义如下:“摄影是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这应该是摄影的普遍性定义,这一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行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首诗。摄影如果是一个过程的话,那它将贯穿于人类用科学技术去扑捉时空的始末;摄影如果是一种行为的话,那么不同的行为也自然会为它披上不同的外衣;摄影如果是意识形态的话,那么它就只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附属品;摄影如果是生活方式,那么从玩相机到冲胶卷都会充满无限的乐趣;摄影如果是诗的话那,那么将歌颂真实的科学善良的宗教美丽的艺术……尽管如此,无论你怎么去理解,那都是摄影这一行为过程之后还原给你的一种感受,世间存在物在经过“咔嚓”之后变成了永恒。在这里我们更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一过程就是摄影,而摄影作品就是这个行为之后的产物。
    数字摄影又叫数码摄影,它是指用数字成像元件(CCD、CMOS)替代传统胶片来记录影像的技术。配备了数字成像元件的相机统称为数码相机。数字摄影是摄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呈现影像的新方式;是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新生物种”。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讲到:新事物的发展总会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甚至代替旧事物。尽管如此,我们要给一个事物下个定义还要从它的本性出发,进行归纳。从本质上讲,数字摄影属于摄影的一种,它记录影像的本质同样也是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这中间跟传统摄影唯一的不同之处是,记录影像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胶片变成了芯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数字摄影的属种为摄影,它是摄影行为中的一个最新体现模式。
    数字图像属于图像的一种,而所谓的图像是这样定义的:“图”是物体透射或反射光的分布,是客观存在的。 “像”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图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或认识,是人的感觉。图是图和像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物体的客观存在,又体现人的心理等因素;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可视表示形式,它包含了被描述的对象的有关信息。根据图像空间坐标和幅度(色彩或亮度)的连续性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两种。模拟图像是空间坐标和幅度都连续发生变化的图像,是一个以连续形式存储的数据结构。如我们用传统相机拍摄的照片就是模拟图像。而数字图像是空间坐标和幅度均用离散的数字表示的一种图像。数字图像是图像的数字表示,像素是其最小的单位。我们在电脑屏幕中看到的图像,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一幅画布上的油画,或者贴在大街上的明星招贴画有非常大的不同,前者实质是一段能够被计算机还原显示为一幅图像的数字。将一幅图像转化为一个数字文件,是实现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今天看到的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就是数字图像的一种。另外获取数字影像的方式还有扫描仪——一个数字化的输入设备,产生比特图的拷贝,用以电子化地加工处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获得数字影像的方法和途径不单单是采用数字照相机。

    2.摄影技术的蜕变
    根据上面我们对数字摄影以及数字图像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数字摄影和数字图像是两个概念,从词性角度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摄影理解为一个行为动词,而把数字图像理解为一个名词。同时我们要清楚的是,摄影作品跟数字图像是有本质区别的。摄影作品是摄影这一行为动词直接产生的,而数字图像的范围则要宽泛的多,除了以相机作为手段获取图像之外还可以通过诸如扫描等手段获取。新技术的革新、新摄影观念及新思维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摄影地位。它让摄影开始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摄影语言模式,即所谓的“造相”。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造相”与“照相”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们最主要主要差别就在于:“照”——是对景物的一种再现;而“造”——它可以是观念上的创造,同时它也有技术上的制造之意。所谓的“造相”通常是指图像操作从暗室走向了明室,利用各类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在屏幕上进行“造相”,而这种图像的来源可以是用相机拍摄的图像,也可以是通过扫描仪扫描的一些图像,甚至可以是随意用各类软件制造的图像。自从有了如此方便可行的数字技术之后,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图像对图像加工、制作,从而极大地开拓了图像的表现力,更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而完成了技术上的蜕变。也可以这样理解:摄影作品是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的产物,等瞬间的“咔嚓”结束以后主题的创作过程其实已经完成了,然而数字图像的创作却正好相反,它是创作者在拿到各种各样的原始图片资料时,图像作品的创作过程却才刚刚开始,这样就不难理解二者的本质性差别了。
    这种技术发展到今天,使得图像的数字化创造被应用到各个商业、传媒时尚以及艺术创造的过程之中,数字化图像的应用已形成了一个势不可挡的势头。伴随着造相的技术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图像被制造的机会逐渐增多,制造的工艺也相对变得成熟,以至于让“造相”成为了一种流行,使用频率空前的多,摄影从“照相”演变成“造相”,预示着“新造相”时代的到来。这种技术上的蜕变所引发的新数码时代的艺术摄影现状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艺术史的形象体系,并且带来的是艺术摄影观念上的嬗变。但是, 我们不能容忍的是“造像”对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渗透,纵观国内外摄影大赛,不乏有许多类似于这样的再造作品出现在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作品中,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更有甚者,为了个人荣誉和地位,有无数的人铤而走险,连代表着中国摄影最高荣誉的金像奖参赛作品中也竟然出现了“造像”作品。
    可以想象得出目前代表着中国摄影最高荣誉的金像奖都敢造假的事实,原因就在于:在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出现之后,使照片造假手段成为一种“本能”,造假成本之低廉、处罚力度之轻微,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然而虚假的作品对于社会影响却很坏。另外把假照片的产生归咎于技术革新显然是不对的,因为造假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背后操纵技术的人,而学术浮躁与评奖机制缺失更是难辞其咎。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当前评价学术水平,多用职称、社会头衔、所获奖项进行考量。作品只要获奖,证书、奖金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参赛者获得了职务提升的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某些人的浮躁心态,使他们更关注外在的荣誉、而丧失了实事求是的意识。有一位摄影学会内部人士亲自揭露,说是不少摄影大赛的评选流程是参评作品经参赛单位内部筛选,之后再让评奖机构评选。如此腐败的做法:唯作品是评,还有什么诚信可言?那么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背景之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业务考核的发稿数量不应该定得太高,而应该更多的重视照片本身的新闻价值以及传播的效果。笔者建议应该实行对假照片一票否决制。
    2、减少一些花样翻新的各类新闻摄影比赛。
    3、提高自身的素质。
    4、新记者在入行之初,有必要举行一个严肃的入行仪式,并宣誓:不做假。(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