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新闻摄影如何直面机构裁撤之殇

来源:吴骞博客 责编:zss 2013-10-14

新闻摄影如何直面机构裁撤之殇
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高级编辑 吴 骞 
(2013年9月15日·南通 )
 
    近十年来,新闻摄影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可谓前所未有、史无前例。仅据全国地市报观照,从多媒体、融媒体到全媒体,从读图、网图到掌图,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到多媒并重、数翼齐飞,从摄影队伍的专兼结合到全民记者、全民摄影,从摄影机构的重组升级到不断扩大的被裁撤分化,等等,不一而足。新闻摄影圈内,有人感觉世事无常,晕头转向;有人担心何去何从,前途迷茫;有人埋怨理论滞后,指导乏力。
尤其是今年五月底,美国老资格的《芝加哥太阳报》宣布裁撤报社的摄影部,28位专业摄影记者集体下岗,甚至连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怀特也难逃此劫。该报的新闻图片已由文字记者顺带拍摄或社会化、商品化提供,据说还节省了不少办报成本,获得董事会赞许。这件新闻摄影界的国际新闻传到国内,又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同仁风声鹤唳。新闻摄影的专业记者遭遇了执业机构的裁撤之殇,如何直面困境?如何应对变局?本人以为,应当审时度势、自立自强、实至名归。
 
    对策之一:审时度势。
     前不久的七八月间,正值炎夏酷暑,热浪滚滚之际,“2013新媒体峰会”在杭州的浙报集团举行。会场氛围之热闹,研讨发言之热烈,观点碰撞之白热,让与会者热血沸腾。2013年,传媒业与互联网的联姻成了文化产业圈的最热话题:百度19亿美金并购91无线又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阿里巴巴5.86亿美金入股新浪微博,浙报传媒32亿元(人民币,下同)收购边锋浩方,华策影视16.52亿元并购克顿传媒……等等。刚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在传媒业与互联网圈内,10亿元以上的并购大单超过6起,俨然成为金融资本的新流向。
    传媒业、互联网、金融投资和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及新媒体创业者齐聚西子湖畔,研讨并发布了一个最热的话题:个人媒体、机构媒体和媒体平台未来将构成全新的“POP”格局。在媒体的“未来式”中,P(Persenal Media),即个人媒体,也就是现在正热的自媒体;O(Organization Media),即机构媒体,报纸、广电都在此列;后面的P(Media Peatform),代表媒体平台,也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
    未来传媒的“POP”新格局中将呈现五大新趋势:第一,随着主流人群年龄增长,将形成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面向“QQ一代”以及符合其特征的交易模式将占主要分额。第二,受益于创新扩散、移动应用普及继续加速,盈利拐点即将出现。未来媒体的发展,肯定以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新闻媒体依然“内容为王”,那么必定“技术为后(王后)” 。第三,体验经济和范围经济催化产业价值变现下移。媒体品牌剩余价值的开发,将成为区域性媒体未来重要的商业模式。第四,媒体机构内部和外部结构重组,将迎来垂直整合的机会。个人媒体将成为机构媒体的内容提供者,就像“专栏作品” 、“新闻图片”等。当然,也有可能某些个人媒体会被机构媒体收编招安。第五,媒体将彻底产品化,越细分、越分众化、越小众化,越有大价值。
未来传媒的“POP”新格局中还将呈现的传媒新生态:平台媒体提供土壤、空气和阳光雨露;机构媒体和个人媒体并不是谁颠覆谁、谁替代谁,而是发挥各自优势,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这样的格局,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就会形成。作为机构媒体基础部分的全国地市报及其新闻摄影人,我们要赶紧明确身份、明确地位、明确趋势、明确作为,这是识时务者的睿智所在。
 
    对策之二:自立自强。
    综观全国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机构设置现状,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比较健全,并在不断完善。有稳定的中层机构摄影部(或摄影美术部),有的前几年刚从子报小报或纸媒的小摄影部扩建升级为统筹总揽整个报业集团的图片新闻中心或视觉中心(管辖更广,含广告、印务、出版社的美术设计等)。第二类不设机构,分散配置。报社将摄影力量分配到各所属子报小报、网站或采编部室(条线),实施块状管理,由分管领导协调。第三类以编为主,保留机动。报社摄影机构以图片汇集、选编、配送为主,保留若干机动记者承担临时或突发摄影任务为辅。
    第一类的健全摄影机构,一般所在的报社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比较重视或爱好新闻摄影,摄影力量、尤其主任或总监较强,历来新闻摄影业绩较好,报社在人财物上也舍得投入。第二类的不设摄影机构,一般所在的报社领导班子比较重视文字报道,缺少胜任摄影部主任(或图片新闻中心、视觉中心总监)的中层人选,也有的正处于合久必分的周期(如同版面采编合一或采编分设的周期)轮换状态。第三类的弹性摄影机构,一般具有多渠道的新闻图片来源,如较强的摄影通讯员队伍、较充足的互联网图片(包括机构媒体、个人媒体)资源、较成熟的一专多能记者等。近几年新闻图片稿件从供不应求到好中选优的发展趋势,导致第一类的比例有所缩减,第二、三类的比例有所增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存在的事物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因素。就拿地市报新闻摄影机构的上述三类设置现状分析,不能简单评判优劣,也不能太早妄下取舍的结论。第一类属于强势机构,有利于新闻摄影的规范运作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但已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内外挑战,需要适应、调整、更新、完善。第二类的不设机构和第三类的弹性机构,可能不利于媒体新闻摄影的团队形象,但灵活性大、适应性强,船小好调头,进退很自如,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摄影记者个体的磨练。
    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机构和新闻摄影人,在当今传媒业态新格局的变换中,能否经得起大浪淘沙的洗礼,能否在职业生涯里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本身的自立自强。假如报社的摄影机构,不管是摄影部或图片新闻中心、视觉中心,能够在年度各类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更多更高的奖项,能够为单位肩负更艰难更沉重的担子,创造更优秀更亮丽的业绩,树立更先进更完美的形象,那么,就是要裁撤机构,也不会首先轮到。
 
    对策之三:实至名归。
    常言道,有作为才有地位。面对困境和变局,我们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机构和新闻摄影人,可以立足本职岗位,及早谋划准备,下足努力功夫,脚踏实地干好下面的一些事情。
    一是专版、专栏、专题摄影。例如,重大节庆专版、重要活动专栏、重点民生专题等等,如果发挥团队协作优势,能比单兵作业(含民间摄影)容易出成果。象一些报纸版面出彩的“好摄之友”、“人间万象”、“想拍就拍”、“众生相”、“纪实”、“镜像”、“影踪”、“老照片”、“时尚街拍”等专版、专栏、专题,均值得借鉴。
    二是深度、后续摄影报道。例如,抗灾(地震、洪涝、高温、冰雪、干旱)救灾、“最美”(最美妈妈、司机、警察、教师以及乡村、古镇)现象、水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老龄社会和养老服务,甚至象“一户农家四十年”、“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野生动物的迁徙和保护”、“二代企业家”、“二代农民工”等等,需要先精心策划,再步步跟踪深入摄影报道。
    三是突发事件的现场摄影采访。无论在新闻敏感、快捷反应、高速出击、遥控调度、图片传输、编辑说明、版设出刊以及信息反馈等环节,不仅考验组织领导是否有力,还需要有序合作和有效实施。例如,“温州动车事故”的突发现场报道,给当地媒体的新闻摄影提供了获大奖的机会。
    四是开办新闻图片网站。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人手的前提下,完成新闻图片的汇集编发、更替传播、流转交易、分类储存检索等全过程,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也是“POP”新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是承办活动、展会等。以媒体摄影机构为作业单位,筹办摄影采风聚焦活动、开设摄影培训研讨班、举办新闻图片展览以及编辑出版画册等,既为所在报社分挑了担子,也能扩大自身影响,留下业绩印记。
    六是图片和视频的一举两得。适应多媒体、融媒体需求,突破单纯摄影模式,顺带视频摄录,使报社以精干的力量配置和节约的成本开支,以最短的新闻周期和最有力的传播效能立足于传媒新格局。
    七是带出精兵强将。真正适应传媒“POP”模式的专业摄影人应该文字水平和拍摄专长并举,采访时效和图片功底并举,视觉新特和新闻内涵并举。这三个“并举”曾经是美国“哈佛”培养新闻摄影专业记者和编辑,使其独树一帜的根基。
    八是体制内外游刃有余。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能耐者适应性强,如果扎扎实实练就新闻摄影内功,即便直面新闻摄影机构的“裁撤之殇”,一样不缺退路后路。
    我想,紧紧抓住上面的这些实事,“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坦然淡定,会让世人刮目,同行认可,最终实至名归,赢得存在价值。
 
    写到这里,正好见新华社就同一事件的两次不同的新闻报道。首先8月7日播发“亚马逊CEO买下《华盛顿邮报》”,后是8月11日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借亚马逊CEO之口否认前者。对《华盛顿邮报》全球瞩目,传媒业界更加关注。因为这家老牌纸媒,曾以揭发“水门事件”一举成名,又率先爆料“棱镜门”丑闻。暂且不管个案真假,随着未来传媒“POP”新格局的启动和成形,互联网与传媒业的联姻终究是必然趋势。单一纸媒要么被收购兼并,要么赶早走多媒、融媒、全媒之路;同样,单一纸媒的新闻摄影机构要么被裁减撤并,要么赶早主动应变。实践证明,互联网几乎改变了新闻业界的每一个元素,也必然改变新闻摄影的每一个元素。明白了这一条,由危机意识生发自强不息,对于新闻摄影机构直面的“裁撤之殇”,不仅能见怪不怪,而且能从容处置、巧于周旋。当然,上面讲的审时度势、自立自强、实至名归等对策,主要设定为正常情况,若一旦出现非常变化,则务必灵活变通。